记忆中的风景丨汉口中山公园的亭台水榭

《汉口中山公园(湖心亭)》是著名水彩画家麦柏森的作品。他1933年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956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美术系,后来一直在湖北省美术院担任专业的画家。

《汉口中山公园(湖心亭)》(水彩画·1980年)麦柏森

作为湖北水彩画界的老前辈,他与已故的水彩画家刘寿祥教授的关系很密切。因年轻时我曾同刘寿祥住一间宿舍,常常旁观他们作画及谈艺论道。

水彩画家们都非常重视写生。

这幅画的色调明快雅致、笔触干脆利落,尤其是亭子的结构画的清晰明了,妥妥地充满着一种真实的现场感,不由得让我的思绪飘向了中山公园。

湖心亭

湖心亭是中山公园内标志性的建筑,座落于人工湖正中的小岛上。它最初建造于1933年,为传统中式风格的四角亭,木质结构、飞檐凌空,叫做水心亭。

后经过反复的改建,虽然使用了钢筋水泥的材料,显得有点儿不伦不类,但大致的模样还是保留了下来。

约1980年代中山公园鸟瞰(图片取自楚天都市报)

看官们都很熟悉汉口中山公园的来龙去脉,我在《汉口中山公园的大门》一文中也大致说过,在此就不多聒噪了。

然鹅,中山公园里的亭台水榭,其数量之众多、样式之别致,肯定会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究其根源,因公园所在地早先是长江洪水泛滥造成的洼地滩涂(称后湖地区),直到1905年修筑的张公堤将后湖与东西湖隔开之后,露出来的地面才可供居住与耕作。

约1930年中山公园的湖山景区(图片取自《新汉口·1930年第一卷》

1928年,汉口市政府决定在地皮大王刘歆生“西园”(注1)的基础上,扩大面积建设为中山公园(时称汉口第一公园)。此刻这一带还很荒凉,遍布着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水凼子。

留英归国的建筑师吴国炳(注2),受命主持公园的设计与工程建设。

他因势利导、借坡下驴,把这些水凼子沟通起来形成一个人工湖,挖湖的泥土堆起了若干个小岛,并美其名曰“湖山景区”。

胜春亭

落花风里酒旗摇,水榭无人春寂寥。(元.周砥)

对于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而言,有山有水、有花有木,亭台水榭更是必不可少的。

自1931年大洪水退去后,中山公园又搞了一轮新的大规模建设。彼时在湖心亭之后,还筑起了张公亭、四顾轩、松月轩、深秀亭、映霞亭…等等近水楼台。

《中山公园张公亭》(水彩画·约1960年代)彭庆祥(图片取自作者的博客)

水彩画《中山公园的张公亭》,大约创作于1960-70年代。

画面上,蓝天白云、梧叶金黄,透过树丛矗立在湖畔对岸的张公亭,仿佛显得更加的高大挺拔、威猛无比,给人一种气派非凡的感觉。

我与作者彭庆祥一点儿都不熟,只好询问武汉文艺圈里既资深、又活跃的策展人袁露。她告诉我:彭庆祥曾是湖北画报的美术编辑,也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水彩画家。

约1930年代的张公亭(图片取自7788.com)

在张公亭前划船的少年们(约1960年代明信片)

绿荫中的张公亭

张公亭

张公亭局部:(左上)楼梯;(右上)屋顶;(下)台阶。

张公亭建造于1933年,据说是由吴国炳亲自操刀设计的。

这是一座专门为纪念张之洞(注3)而树立的建筑物,其圆形的外观及带着穹顶的造型,莫说武汉、即使在华中地区也极为罕见,几乎是独一无二。

建筑风格属于典型的意大利新古典主义,下宽下窄、均衡对称,稳重大气上档次。

正门上的对联“借汝朝南座北景,住余种豆得瓜人”,不但将蛮夷的建筑功能与中式的山水园林、生活哲学联系在一起,也巧妙地融入了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透过冰茹的月门洞看四顾轩

约1930年代的四顾轩(图片取自7788.com)

正宗西式风格的亭台楼阁,还有一座叫做四顾轩。

它座落在“几何式花园区”,建造于1935年。四面墙均由拱劵、柱子和檐口构成为通透的空间,抢眼的建筑元素还有罗马式圆窗、希腊爱奥尼式柱头…等等。

四顾轩

四顾轩局部:(左上)希腊风柱头;(右上)罗马风护栏;(下)室内。

楼顶的平台上可以纵览花园的景致,台阶旁的用铁链连接的石墩,与三民路孙中山铜像的护栏一样,则是民国时期常见的装饰方法。

至于其名字是否取自于李白的诗句“拔剑四顾心茫然”,现已不得知了。

约1935年,吴国柄于汉口中山公园,背景为深秀亭。(图片取自《吴国桢博士及其父兄》,作者邹海清)

除了西式的之外,中山公园更多的是中式传统的亭台。例如,吴国炳照片背景中的亭子叫做深秀亭。

它约始建于1932年,取“古木深幽、绿荫秀丽”之意。最初为木结构的,后经屡废屡建,现在已变成一座钢筋水泥材料的仿古六角小亭。

深秀亭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

同样在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中,有山有水、一定要有桥。因桥既是交道要津、也是不可或缺的视觉景观,许多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都是在桥头上发生的。

《汉口中山公园》(油画·2019年)潘德彬

《汉口中山公园》是一幅油画的写生创作。

作品撷取了人工湖的一角,绿树掩映、波光粼粼,几只似乎载着情人们的小船,正在水面上四处飘荡。画面深处隐隐约约的有一座小桥,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画家潘德彬是武汉人,1958年出生。他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分部师范专业,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曾担任过中专部的主任等职。

约1946-48年,几个时髦的少女在落虹桥上。(图片取自7788.com)

在落虹桥前划船的少年们(约1960年代明信片)

与油画《中山公园》相同角度的景观,远处是落虹桥。

油画中的小桥叫做落虹桥,约建于1946年,通往湖心亭所在的小岛。

落虹桥的护栏仿照盘曲的虬枝,造型独特、引人注目。每当傍晚时分,落日余晖与桥身的倒影在水中融合为一体,相映成趣。

约1930年代初的双龙桥(图片取自武汉文旅局公众号)

但公园里最老的一座桥叫做双龙桥,位于“原西园景区”。

它建造于1930年,两侧护栏是两条腾龙的雕塑,由钢筋水泥混凝土浇注而成,现在已然不晓得作者是谁了。

1938年日军占领武汉后将雕塑毁坏,后来公园重建时依据老照片及残存的局部重塑了双龙,并用青铜铸造重置于桥上。

双龙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高骈)

实际上,公园里一些小桥兼备了水榭的观景用途,另一些亭台又具有了小桥的通行功能。它们究竟是亭台楼阁、还是桥梁水榭,似乎已经混为一谈、让我张口结舌的扯不清了。

雨亦奇亭

但无论如何,这些建筑的形式非常多元化,中西各异、五花八门,既带着威尼斯水城的浪漫气息、又充满了苏州园林的万种风情。

正如吴国炳在回忆录中曾说过的那样,他是“把在欧洲社会上看到的搬回中国”。

记忆中的亭台水榭,在鲜活的风景里蕴含了中山公园的历史文化。

注1:刘歆生(1857-1941年)武汉汉阳柏泉乡人、清末民初汉口著名商人,人称“汉口地皮大王”;“西园”为他的私家园林。

注2:吴国炳(1898-1987年)湖北恩施建始人,民国时期汉口市长吴国桢的长兄。留英博士、曾获英国皇家工程师证书。

注3:张之洞(1837-1909年)河北南皮人,清末名臣,曾任湖广总督等要职,晚清时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

(0)

相关推荐

  • 中山公园小西湖,老青岛的记忆里一定有她

    上次到小西湖好像是很多年前了,再次来到这里,确实是整洁清新了很多,正如媒体报道,2019年初,对中山公园小西湖进行了清淤改造,这也是3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施工建设.但不知为何,眼前的小西湖.曲桥.凉 ...

  • 水榭

  • 【楹联】.亭台水榭、春花秋月

    [楹联].亭台水榭 夗鸟央鸟矢口口喜 鸳鸯知嘻 人舌手舌 上人人从舍括仧众 [楹联].春花秋月 元夕雪打灯天冷风光热烈闹元宵 仲秋云遮日地凉雨露繁华吃小饼

  • 记忆中的风景丨汉口中山公园的大门

    <汉口中山公园大门>是一幅水彩画的创作. 看官们第一眼瞥见它的时候,心里不免会犯嘀咕:这是汉口中山公园的大门吗?也难怪,尽管大家的眼神都很好,一般到了公园总是紧盯着美女,当然不会注意大门的 ...

  • 记忆中的风景丨武昌翟雅阁的国际范儿

    随着武汉三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崛起为一个"国际化中心大都市",各种时髦的文艺场所如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等,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因而,国际化也成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 ...

  • 记忆中的风景丨老武汉的警钟楼与奥略楼

    周日得空,去一趟三官殿,看了正在举行的"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 不料,其中有一张水彩画,引起了我的注意. 画面小小的,仅约4x4篇幅.画家名叫严云开,题目为 ...

  • 记忆中的风景丨汉阳晴川阁的烟火味

    大约在1956年前后,湖北人民出版社发行了一组"武汉风光"四条屏的年画,内容为看官们熟知的一些本地景观,如东湖.宝通寺.孔明灯-等等. 作品的形式为水彩画写生,作者有中南美术专科学 ...

  • 【图文】记忆中的风景丨武昌鼓楼洞与司门口

    日前的省美术馆,正在举行"记忆中的风景:湖北美术馆藏小幅绘画作品展". 当踱到田少鹏的油画<古楼洞>前,我的眼球被画面上浓郁的色彩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一时间仿 ...

  • 记忆中的风景丨“不靠谱”的汉阳古琴台

    一般来说,风景画是以风光景致为题材的绘画. 但自17世纪西方蛮夷的风景画独立成科以来,很多画家偏爱描绘由历史古迹形成的人文景观,如德国画家A·丢勒.荷兰画家J·雷斯达尔和J·霍贝玛等人的作品. 曾经在 ...

  • 记忆中的风景丨黄兴铜像如何从蛇山跑到龟山

    随着网络世界的兴旺发达,越来越多奇奇怪怪的老照片浮出了水面. 有图有真相,泛黄的历史场面使人触景生情.记忆犹新,不由得让喜欢扯蛋近代美术史的笔者,也忙得不可开交.不亦乐乎. 近日在乱翻武昌古城的文件夹 ...

  • 记忆中的风景丨芳草萋萋鹦鹉洲

    闲暇无聊,翻看了一下黎雄才的画集,发现其中有二张鹦鹉洲的写生. <汉阳鹦鹉洲所见>(中国画·1955年3月11日)黎雄才 提起鹦鹉洲,看官们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因为,著名诗词< ...

  • 记忆中的风景丨汉阳﹕集家嘴的划子擂倒趟

    中南美专在武昌办学的期间(1953-1958年),时逢"三面红旗"(人民公社.大跃进.总路线)的运动,搞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校领导提出,艺术作品必须表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