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offer 爷儿仨的节奏必须保持一致

识苏19 拒绝offer 爷儿仨的节奏必须保持一致
嘉祐五年二月,苏氏父子三人历尽坎坷终于抵达汴京,租房住下,等待补缺。
苏轼、苏辙兄弟参加了朝廷的高级公务员考试(流内铨,即九品以内的官员选拔)
简单介绍一下北宋吏部的选官条件,有点意思,这个标准可比现代社会的标准严苛不止十倍。
所谓身、言、书、判四项考核指标——
身,就是身材要好,相貌要端正,当然是长得越好看越吃香。
言,就是言谈举止要妥当,想来结巴肯定是不录用的。
这两项说白了就是面试,看看你合不合上司的眼缘。
书,就是要写一笔好书法,这个在宋代应该不算难事,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如果书法不好,几乎寸步难行,别人都不爱和你交朋友。
判,这是最核心的考核标准,就是文笔一定要好。
以这四个考核指标来看,苏氏兄弟优势很大,结果也正如此,二人非常轻松地通过了考试。
组织部把苏轼派到距离汴京近500里外的福昌县(今洛阳市宜阳县)当县长秘书(主簿),把苏辙派到更远一点儿的渑池县当县长秘书。
主簿相当于从九品的官职,在北宋官场,资历和出身非常重要,一旦仕途起步阶段担任了这种最底层的岗位,剩下的人生就只能熬年头苦等晋升机会了。
二苏深谙此道,所以决定拒绝拒绝这份offer,继续在京等待机会。
同年八月,苏洵被任命为试校书郎,从八品。
这个职位虽然官小,但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的主管,每天都能接近中央最核心的文档密要。如果运气好一些,有可能被选到皇帝身边陪读讲课,实在是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
尤其在北宋,这个官职很抢手,要经过严格的考试竞争上岗,而苏洵因为受到欧阳修的赏识,从中斡旋,竟然让苏洵不用考试就可以直接拿offer。
如果换了有心钻营的人,必然是欣喜若狂,可苏洵竟然……也和他俩儿子一样,拒绝了这份offer。
理由倒是比俩儿子更现实:薪水太低
(实以家贫无赀,得六七千钱,诚不足以赡养)
实际情况是,苏洵当年已经年近五十,认为这种岗位每天累死累活,折磨意志,还要遭人差使(“劳筋苦骨,摧折精神,为人所役使,去仆隶无几也”),如果换做年轻人还可以试一试,他这一把年纪,实在不愿再去受这种洋罪了。
于是,三苏就这样错过了/放过了第一次仕途起步的机会。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