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党参,气血充足
党参,为桔梗科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党参或潞党参、川党参的根。味甘,性平。入脾、肺经。功能补中益气。主治气虚不足,倦怠乏力、气急喘促、纳差食少、久泻脱肛等症。
临证应用
党参既可补脾胃而益肺气,又能益气以补血,主要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两虚证。又可用于虚实相间之症,如虚人外感,可与解表药同用。体虚里实,可与攻下药配伍,都是用于扶正祛邪。
用于气虚不足,血虚面色萎黄,或慢性出血等症,由于气血两亏引起者,常与炙黄芪、白术、山药、大枣等味同用,以补气养血。用于血虚色枯,面无华色,则与熟地黄、当归、白芍、龙眼肉等味配合,以气血双调。
用于脾胃虚寒,消化不良或便溏等症,则与茯苓、山药、白术、陈皮、干姜、肉豆蔻等味配合,以健脾和胃,涩肠止泻。
常用量1日15~30g,水煎服。熬膏、为丸适量。
党参 来源:《中药饮片图鉴》
此药一般生用,麦麸拌炒,可增强健脾功效。本品与人参作用相似,但功效较弱。如遇虚脱危重之候,急需补气固脱者,党参则显力弱,当用人参为宜。一般脾肺气虚者,因为党参价格不贵,故应用较为普遍。
个人体会,党参的功效虽不如人参大,但较大剂量应用,依然有显著疗效。即使1剂药用30~60g,也不过是人参6g的价格,因而个人用党参的量,至少是人参的10倍以上。虽然价格较低,但从未影响治疗。一般脾胃虚弱气不足者,平时炖鸡熬汤,放入党参、山药、大枣、陈皮(量宜少)、生姜各适量,大有健脾开胃、增进饮食、提升精力之功。若是脾肾两虚,亦可加入枸杞子、肉苁蓉适量,以脾肾双补。
成方举例
代参膏(经验方):党参、炙黄芪各30g,白术15g,龙眼肉18g,水煎服、熬膏服、为丸服均可。功能益气养血。主治气血两虚,面色萎黄、动则喘息、纳差食少、倦怠乏力等症。
健脾益胃方(经验方):党参24g,焦白术、茯苓、炒山药各18g,炒薏苡仁30g,陈皮、砂仁、肉豆蔻各9g,炙甘草6g,大枣5枚,粳米15g,水煎服、为丸服、为末服均可。功能益气健脾,开胃进食。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脘胀便溏、饮食少进、倦怠无力等症。
治验举例
脾虚便溏,倦怠无力
张某,男,40岁。2003年8月5日首诊。自诉:“自从前年得过一场急性肠炎之后,经常大便不实,偶尔泄泻,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多吃脘腹痞闷,肠鸣胀气,全身时感倦怠无力。没少治疗,但是总恢复不到得肠炎以前身体状况。饮食稍不注意,特别是生冷油腻和辛辣刺激之物,最容易引起肠胃失常,肠鸣腹痛,甚至泄泻。”视其面色萎黄,形体偏瘦,精神欠佳;舌质偏淡,舌苔白润;切其脉,细缓无力。辨证:脾胃虚寒,运化无力。治宜健脾温胃,涩肠止泻。方用健脾养胃方为主加减。党参(麦麸炒)30g,焦白术、茯苓、炒山药各18g,炒薏苡仁30g,陈皮、砂仁(后下)、肉豆蔻、诃子、干姜各9g,炒山楂、炒鸡内金各12g,赤石脂18g,炙甘草6g,大枣5枚,粳米15g,5剂。1剂药水煎3次,药汁混合一处,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各温服1次,5日尽剂再诊。饮食以温和容易消化吸收为要,服药期间忌食绿豆、萝卜,勿饮茶,注意保暖。
8月12日二诊。自诉:“服药3剂后,近3年来首次感到饮食有味,啥都想吃,肚子里也觉得舒服多了。恢复到3年前身体状况,是我最大的愿望。”见其面色微润,精神略振,舌质润泽,舌苔薄白津润;复切其脉,虽缓而匀,略显有力。嘱其原方续服5剂,另取3剂,共为细末,用大枣300g、粳米150g煮糊,去净大枣皮、核,和药末为丸梧桐子大。待汤药尽剂,续服丸药,每服9g,渐加至15g,日服2次,用温开水送服。忌口同首诊。
顺访2年,张某共服汤药10剂、丸药1料之后,肠鸣腹胀及便溏、纳差痊愈,身体恢复到3年前健康状况。
脾虚血亏,面色萎黄
李某,女,47岁。2001年3月10日首诊。自诉:“自幼身体较弱,月经于2年前已不来,身体总感无力,是不是已经提前衰老?”视其面色萎黄,形体较弱,精神不够振作;舌质淡白,舌苔薄白津润;切其脉,细弱无力。辨证: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方用代参膏为主。党参、炙黄芪各90g,白术60g,龙眼肉90g,当归身60g,砂仁15g,大枣90g,粳米60g,文火缓煎,去渣熬膏。1料药服7天,连服3料再诊。饮食需要温和而有营养、容易消化吸收为要。劳逸适度,谨防感冒。
4月5日二诊。自诉:“口感好,有效果。感觉身体已经稍有力气,睡眠也有改善。能不能再加点药量,效果可能会更好些。”视其面色略显润泽,精神较首诊时略振,舌质微见淡红,舌苔薄白津润;复切其脉,略显有力。上方砂仁加18g,其余各加30g,另加肉桂9g,仍熬膏缓服。后得知,李某用二诊方调理将近3个月,身体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劳作无误。
本草好书
一位扎根基层的老中医,用50余年的时间默默奉献。
周正祎老中医临床用药有何秘法?书中寻来——
《本草体证录3:一名基层老中医55年临证用药秘法》
本书为湖北十堰名老中医周正祎先生经验总结之一,乃为课徒所用。内容主要为周正祎老中医家传、师授及自身几十年识药、采药、用药之经验,以及实效验方、辨治体会等,并录有详实案例,以作佐证。所写内容皆从临证实践而来,真实记录,不事浮夸,务使切实有效,总为启发学子中医思路,指点业者临证思维。本书适合各级中医业者阅读参考,尤可作为中青年中医临证参考;对于喜好中医传统师承教育模式之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亦可作为师承学习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