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孩子,读书居然如此之深?

文:陈冠宇   聂传安


初一孩子文章,多以写人写事塑造形象为主,以事或情为线。所以突然发现一篇说理的文章,并且还说得新颖而深刻时,我的确是吓了一跳的。

此文的作者是二班的陈冠宇,而文章的内容则是对《皇帝的新装》的反思。

(一)

前些天,老聂让我们读进去《皇帝的新装》。(读进去,方能同理共情)

读进去,也许只是莞尔一笑。读出来,却是可悲的。(读出来,方能评判鉴赏)

书,是读不完的。(似乎感慨很深)

(二)

一开始,老聂是让我们顺着孩子的后果思考:孩子后来会怎样呢?是否会被父亲回家后打一顿呢?是否会被社会影响同化呢?(那篇文章中,最后只有那个孩子说了真话。作者也许是想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但是这种寄托靠谱么?)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怎么可能不被影响。(孩子有被周围同化的可能)

即使不被影响,又能怎样?(这是退一步说)

常理讲,孩子顶多是埋在心底,可悲的看着这些人,却假装照样生活,假装属于那一类人。(知道不可为,于是便不为)

但不埋在心底,大声的警示那些人呢?(这正是文中孩子的表现)

无非就是被社会排斥,成为第二个屈原。(意思是很明确。但以来比屈原,份量还是轻了些)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孩子居然背过《渔父》?)

但最后的结局也只有投江。(暗示独醒的孩子可能的命运)

(三)

再读进去,再出来,我又发现了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这孩子厉害)

为什么所有人第一反应都是怀疑自己愚蠢或不称职,而不是去怀疑纺织工是不是骗子呢?(这个问题,估计很少人问到)

读的时候很奇怪,回到现实突然又不奇怪了。(以现实解释文本。所以阅读必须要有生活阅历)

和学霸对答案时,有不同,第一反应都是自己错了。(这应该是许多孩子的切身体会)

不对,我们是信任学霸,而老大臣怎么就轻而易举地信任了骗子呢?(问的好)

不,我们信任的是学霸的成绩,而老大臣信任的是相信骗子的皇帝。(类比)

也许,我们信任的是假学霸。(从坏处着想)

耳濡目染,三人成虎。(环境可能改变人)

在托勒密的那个时代,似乎也没有人怀疑地心说。(这就是当时的环境)

后来有,布鲁诺,被烧死。(这是说真话的科学家的结局)

这也许就是那个小孩的下场。(以此类推,暗示小孩子可能的不幸可能)

我们耳濡目染的常识是不是都是错的?(细思极恐)

(四)

再继续读下去,为什么说是“居住”?而不是“统治”?怎么可能是“轻松愉快”?为什么是“那两位诚实的大臣”?这仅仅是“滑稽可笑”?(问题似乎越来越多。此处最好将词语所在的原文附上,方便读者理解)

这就是理智?这就是称职?

也对。荒唐人觉得荒唐人是正经的。(这话很有道理)

难道我们都是荒唐人?都生活在类似的荒唐社会里?(这孩子想的深)

我不太愿意承认。(似不是,又似是。于是用“不太愿意”一词)

(五)

书是读不完的。(照应开头,但感触更深)

读《皇帝的新装》,不能因皇帝的愚蠢而一笑了之,也不能因骗子的狡猾而一骂了之。

根深蒂固的观念,举世皆骗的社会,才让人觉得压抑与恐怖。

于是,最后那孩子的一句真话,虽给人带来一道希望的亮光,更让人有这亮光随时被摁灭的担忧。

在一个充满欺骗的世界里,诚实就是罪恶。

陈冠宇同学读出这个关节,于是并不看好诚实的未来。可贵的是冠宇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更进一步探求原因。

结论虽有些悲观,但毕竟有一些道理。

我们不会对冠宇文章有更多的苛求,因为这孩子才十二岁。

当这个年龄段的娃已经开始思考社会、人生、人性时,我们唯有赞叹不已!

读书无止境。

思考无止境!

冠宇,真不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