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伦理学方法》
[英] 亨利·西季威克 著
廖申白 译
继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后
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道德哲学著作
快乐主义方法又按人们追求快乐的方式
分为利己的快乐主义与普遍的快乐主义
两者间存在重要区别
西季威克认为,伦理学是关于“应当”的研究,因而首先必须研究人们据以推断他们应当做什么的合理程序。这些合理程序即“伦理学方法”。按照人们的伦理学方法所隐含的目的,以往的全部方法可分为快乐主义的与直觉主义的。本书分为总论、利己主义、直觉主义、功利主义四编。序言共含7篇,前5篇为西季威克为英文本前5版所撰,第6篇为西季威克助手琼斯在他去世后为英文本第6版所撰,其中包含西季威克本人的一份思想传记,非常重要。罗素回答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新进展所提出的哲学问题。逻辑构造是解决物理学真理性问题的关键所在。《物的分析》是罗素的一部重要著作,于1927年在英国出版。罗素在完成了其第二部著作,即《论几何学的基础》后,就把注意力转向了物理学的哲学基础问题;他通常称之为“物的问题”,或简称“物”。罗素对物理学哲学的思考的结果就凝结在这本《物的分析》中。罗素在其中借助于奥康剃刀原理,从本体论的角度对一些哲学概念进行了探讨。可视为通往《存在与时间》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最重要的通路,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阐释成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关于海德格尔的前期作品,读者往往只了解《存在与时间》,但往往将其误解为“哲学人类学”。《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的出版正是为了矫正对《存在与时间》的表面化理解,借康德之口直指存在论的核心问题。基础存在论就是对有限人的本质作存在论上的分析工作,是人的亲在的形而上学,它与所有的人类学,甚至与哲学的人类学都保持着根本性的区别。因此,出于何种意图和以怎样的方式对基础存在论的观念做阐释工作,在什么范围之内以及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之下提出“什么是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以及这一问题如何导向存在问题的重新发问,此乃本书探究和思考的主题。法国伟大的数学家、数学物理学家、理论天文学家、科学哲学家彭加勒,被公认是19-20世纪之交的领袖数学家,是对于数学和它的应用具有全面知识的最后一个人。彭加勒在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对20世纪和当今的数学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他在天体力学方面的研究是牛顿以来的第二个伟大的里程碑,他对电子理论的研究被公认为相对论的理论先驱。《科学与假设》是一部科学哲学经典名著。其独创的约定论思想在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像彭加勒的其他科学哲学著作一样,《科学与假设》也是多由已发表的短论、讲演、书评、科学著作的序言或绪论串接而成。例如,第一章是1894年发表在《数学评论》上的文章,第二章最初发表在1891年的《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总评论》上,第三章是对罗素的《论几何学基础》一书的评论(发表在1899年的《教学评论》上),第九章根据作者1900年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议上的报告写成(原题为“实验物理学和数学物理学的关系”),第十二章由两部著作 (《光的教学理论》,1889年;《电学与光学》,1901年) 的序言合成。
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法国精英阶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本书讨论了学业分类形式、精英群体的产生、大学场域的变化,再到权力场域的变化,最后以支配国家权力这一论述作结,展示了不同资本和权力所决定的处于不同位置的行动者之间的客观关系。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一部重要著作。在本书中,布尔迪厄从教育体制表面上的进步和平等的表象之中,布尔迪厄看到了其所掩饰的深层的不公正,从而揭穿了学业体制能力至上主义的神话。法实证主义主张:法律与道德是分离的,法律的概念以及法效力的概念都要以道德中立的方式来定义。阿列克西试图证明,法实证主义的分离命题是错误的。首先,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概念上的必然关系;其次,有规范性的理由支持,将道德的要素包含在法律的概念与法效力的概念之中。因此,法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全面性的法理论必定是失败的。阿列克西运用正确性论据、不正义论据、原则论据来反驳法实证主义的分离命题,最后提出一个非实证主义的法概念,系统性地整合了社会实效性、权威制定性、内容正确性这三个要素。巴特及其他学者认为,族群并非是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固定化群体,而是在文化差异基础上的群体的建构过程。因此他们把族群互动作为讨论的中心,认为族群认同不是独立的,而是人们持续的归属和自我归属的产物。族群认同的形成贯穿了吸纳和排斥的关系过程中。书中的八篇论文,所涉及的田野点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族群社会,但各项研究都贯穿着这种对族群的理解视角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研究方法。这本文集的出版,开启了人类学关于族群、族群性、族群认同等问题的广泛讨论,直至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