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选自网络)
关于课标的作用,这个比喻比较恰当
——备课杂谈之六
(2021096)
袁建国
谈起备课,就不得不谈课程标准。官方,对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已经“顶格”,然而在有的地区,有的学校,却仍然处于表面化的状态,课标仍然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假如学生是一部汽车,教师要驾驶着这部汽车从济南到北京,那么教师必须对这部车的功能特性等了如指掌——这就是“研究学生”;教材就好比是一张从济南到北京的交通地图,教师也必须深入研究;但是这张交通地图把沿途大大小小的城市、村庄、道路、河流等都标注了出来,内容非常庞杂。而这众多内容之中,对于“开往北京”这一“目标”来说,并不是全都有用的。哪些有用?哪些没有用?教师必须加以甄别,有选择地提供给学生。这个工作量是比较大的,而且操作不当,很容易做一些无用功。记得三十年前与医院的一位司机纪师傅到北京去送病号,纪师傅有几十年驾龄,相当有经验,但是进了北京城之后,几次三番地被交警查住,光罚款就交了好几次,弄得他到最后只剩下求情了:警察同志,我这辈子可能是最后一次来北京了,您就高抬贵手吧!这北京的道路,我实在是弄不明白!这事儿要放在现在,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肯定不会的!为啥呀?因为我们有导航呀。其实,课程标准就好比是导航,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该教给学生什么,该怎样教,该教到什么程度,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我们走弯路,走岔路,保障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因此我认为,不重视课程标准的学习和运用,就好比开车走生路不用导航,很容易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我们不妨再细致一些——运用导航的时候,我们设置好了出发地和目的地后,系统会推荐三种路径,比如有的用时最少,有的花钱最少,有的红灯最少,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选择。这一点如果也与教师备课进行类比的话,我觉得教师提前研究相关试题,就好比是导航上的路径选择。2019年下半年,我们学校与外地的其他几所学校共同组织期中考试,试题用的是其中一所学校所在县的教育局教研室拟制的试卷。结果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科都反映试题出得有问题,与我们县教研室的要求不一致。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很简单,是两个教研室的要求不一致!两个教研室都是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拟定试卷,但在具体细节上存在着差异——这是非常正常的。那么怎样避免这种偏差呢?教师必须研究试题,而且谁出考题,就研究谁的试题。这与题海战术没有关系,与素质教育也并不相悖,这只是一个基本常识。说到这里,几个“比方”都讲完了。您认为这样说准确吗?不准确也不要紧,我只是用此来说明对课程标准和试题的研究非常重要,这一点,您认同吗?欢迎您留言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