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字画演变浅析
徐悲鸿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在徐悲鸿之前,中国画史是以唐代的汉干,北宋的李公林,元代的赵孟俯等一丝不苟的绘画为基础,主要以绘画为主线。白色绘图,马大写意画。徐悲鸿写意画马对书法的要求极高。如果没有深厚的书法技巧和技巧,就无法控制笔墨。这正是徐悲鸿写意的最难以预测的部分,也是欺诈最困难的地方。徐悲鸿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书法家。他是青年时期的老师,他是各个年龄段的大师,尤其是魏蓓和李澍。这两种书在他后来的马匹写意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笔式气氛绝不轻浮。他画马的轮廓与线条是肯定的,画着马的脖子和马尾。流畅,聪明,爽朗,一气呵成,这一切都得益于书法的深度。
徐悲鸿对中国画探索,逐渐走向成熟,其标志性的转变在于摹仿传统绘画的痕迹逐渐消失,早期的水彩画法更是被淡去,在自然融入一些西画因素外,有了自己的创新画法,其个人画风也清晰起来,并走向成熟期。[2]由于徐反复倡导描绘重大历史题材、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艺术,因而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不少代表画作。观看这一时期的画作,为人们所熟知的人物画,如《九方皋》(1931年)、《船夫》(1936年)、《愚公移山》(1940年)、《田横五百士》(1940年)等。而在他的改良相对成熟后,即样式风格稳定后,就没有再大的变动,后期只是在不断地强化它,保持稳定状态。
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不带缰绳、追求自 由的野马、奔马,而唯有这匹黑缎似的骏马心甘情愿被红缰所制。对此,徐悲鸿解释说:“马也如人,愿为知己者所用,不愿为昏庸者所制。”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 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说到国画,有很多的类别,如以山水著称的张大千,动物画中以虾著称的齐白石还有就是擅于画马的徐悲鸿等等。徐悲鸿的中国画创作实践,除了画马,还包括了人物、动物花鸟、风景(山水)等各个方面。徐悲鸿的写意国画,往往可见工笔功底,不仅写意,而且写实。在粗狂中有细腻之感,在写意中不乏生命之真。
徐悲鸿作品呈现着清晰的稳步上升路线。2000年春季,徐悲鸿国画成 交率55%,均价6.87万元/平方尺;到2010年春季,其成 交率84%,均价达到87.99万元/平方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