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成立

编者按

2021 年 5 月 28 日,中国肠道大会于六朝古都南京美丽玄武湖畔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值此契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正式成立。肠道菌群是调控营养、代谢、内分泌、免疫、神经等多个生物系统的关键枢纽,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是我国首个以“肠道菌群”命名的国字头学会,是由研究肠道菌群与代谢相关领域的学者们自愿组成的学术性社会团体。学会旨在结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研究的专业力量,期望促进肠道菌群与健康领域内各专家力量的交流合作及学科的交叉融合,实现生物物理学会在这一新兴领域的长远布局和发展。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刘双江博士担任首届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段丽萍教授、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蓝灿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广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教授任首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姜长涛任秘书长。成立仪式上,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徐涛院士发来视频祝贺,学会副秘书长刘铁民教授现场致辞,对肠道菌群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并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分会委员及专家致以衷心感谢。
肠道菌群分会主任委员刘双江及秘书长姜长涛接受了医学界、健康报、动脉网、植提桥、每经、南京晚报等 10 余家媒体专访,对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个性化营养、菌群移植、代谢物干预、益生元与益生菌等多个专业话题以及肠道菌群分会的成立主旨进行了答疑解惑。

1

学术交流

分会成立仪式过后,于 5 月 28 日下午举办菌群研究领域产学研结合的最前沿高水平报告会议—肠道菌群与健康大会,分会主任委员刘双江研究员和秘书长姜长涛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在此次肠道菌群分会首届高水平学术报告中,国际肠道菌群泰斗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JeffreyGordon 教授、细胞微生物学先驱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Philippe Sansonetti 教授、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研究所 TonyLam 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姜长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瑞欣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炜副研究员、复旦大学吴浩研究员、南京大学徐振江教授、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顾阳研究员等多位学者作大会报告。报告人从肠道菌群基础研究、肠道菌群在多种疾病中的作用以及肠道菌群新型成像技术等多个维度进行精彩报告,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肠道菌群领域泰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JeffreyGordon 教授发表了题为《菌群导向性辅食治疗儿童营养不良》的报告,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扰动与儿童营养不良的因果关系,在深度解析人类肠道微生物组的基础上探索菌群导向性食物在治疗儿童营养不良中的应用,并关注人类菌群与小肠生理病理的互作,从临床前研究强调了开发微生物疗法的机遇和挑战。
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研究所高级科学家 Tony Lam 教授发表了题为《肠道微生物组-营养感知、葡萄糖与疾病的联系》的报告,介绍了高脂饮食中小肠菌群—肝—背侧迷走神经复合体间通过胆酸盐代谢产生关联,发现小肠上段微生物组的变化能够改变小肠、血浆和大脑中的胆汁酸水平,并通过胆汁酸受体 FXR 调节大鼠糖代谢和胰岛素耐受。
细胞微生物学先驱、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Philippe Sansonetti 教授发表了题为《肠道中共生菌的互作-细胞微生物学》的报告,建立了细胞微生物学阐释健康和疾病状态下宿主与微生物的多种互作,关注微生物效应分子和肠道干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肠道微生物组在上皮稳态、病变情况下的再生以及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
荷兰格罗宁根傅静远教授发表了题为《肠道菌群的遗传特异性及其长期稳定性》的报告,将大数据群体水平研究与功能基因组学相合,通过纵向队列研究进行多种生物采样解析肠道菌群的稳定性、变异性及与宿主代谢、生长等表型的关系,建立了一种能准确识别宿主个体的菌群“指纹”模型,并提出研发人的肠道芯片、肝脏芯片或可促进发展个性化、精准化医疗。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姜长涛发表了题为《肠道菌群与胆汁酸:代谢性疾病治疗的新靶标》的报告,系统介绍了肠道菌群、胆汁酸及神经酰胺代谢在 2 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多种代谢性疾病中的作用,揭示了肠道菌、胆汁酸、肠 FXR、TGR5、神经酰胺等多个代谢性疾病干预的新靶标,为代谢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系列新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刘瑞欣教授发表了题为《肠道菌群调节肥胖与代谢作用及干预研究》的报告,研究团队聚焦中国青少年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研究,建立了较大规模、高质量的青少年肥胖—正常体重人群队列,通过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学研究筛选出与代谢紊乱相关的共生菌种,证实肠道菌群调节可作为未来肥胖、2 型糖尿病干预的潜在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王炜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肠道菌群的在体荧光标记与定性定量分析》的报告,介绍了一类通过荧光分子探针在活体中进行肠道菌群标记、并定性、定量的新方法,开发了先进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用于进行肠道菌群活体标记,建立了肠道固有菌群原位 3D 成像、肠道细菌在体代谢活性直接定量及选择性细菌亚群标记探针等多种新技术。
复旦大学吴浩教授发表了题为《个体间肠道菌差异对常见代谢病发病及防治的影响》的报告,通过系统生物学方法探索肠道菌群与代谢生理病理间的因果关系,发现肠道菌可作为新兴的“代谢器官”调节人体发育、免疫及代谢,介绍了探索肠道菌与饮食、药物及宿主代谢之间交互作用的系统生物学新方法。
南昌大学徐振江教授发表了题为《口腔微生物动态及其对口腔和消化道疾病的影响》的报告,强调了口腔菌群与肠道菌群的共性和差别,从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学等多种角度介绍了口腔微生物动态及其对口腔和消化道疾病的影响,阐明口腔致病菌的富集与口腔或者全身性疾病(如胰腺癌和结直肠癌)有关。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顾阳教授发表了题为《肠道菌新型黄酮还原酶的发现及其生理功能解析》的报告,发现了肠道菌 Flavonifractorplautii ATCC 49531 产生的一类新型黄酮还原酶,并验证了其催化黄酮和黄酮醇生物代谢的重要功能,为黄酮类化合物的个性营养饮食和用药提供了借鉴。
精彩的学术报告让与会者受益匪浅,1500 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在互动讨论环节,大家积极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效果良好。

2

延伸阅读,演讲嘉宾风采

Jeffrey Gordon
肠道菌群先驱,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爱迪生基因组科学和系统生物学联合中心主任。获庆应医学科学奖、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和 BBVA 基金会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知识前沿奖。
Tony Lam
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研究所高级科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Banting&Best 糖尿病中心副主任。获内分泌学会 Richard E. Weitzman 纪念奖和加拿大糖尿病协会—加拿大卫生研究院青年科学家奖,担任《细胞代谢》的客座编辑,及 Keystone Symposia 会议、美国糖尿病协会和加拿大卫生研究院顾问委员会委员。致力于阐明小肠和大脑的互作机制及治疗靶点,以改善肥胖和 2 型糖尿病。
Philippe Sansonetti
细胞微生物学泰斗、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瑞典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法兰西学院微生物学和传染病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开创了“细胞微生物学”的先河,将细菌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免疫学结合起来,以破译病原体、共生体及其宿主间对话,“营养-肠道菌群-疾病”研究方向的开创者,并致力于改善全球最贫困地区儿童的健康状况的科学研究,是“同一健康”领域的旗手与先锋。
傅静远
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研究中心教授,主持数项欧盟和荷兰科研项目,Webof Science 2020 年高引用学者。研究宿主和肠道菌群在代谢及免疫的相互作用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姜长涛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青年,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获得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肠道菌群分会秘书长。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发病的机制与转化医学研究,重点关注肠道微生态在其中的作用。
刘瑞欣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科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专注于肠道菌群与肥胖、代谢性疾病研究,阐述青少年肥胖菌群特征及其改善肥胖的作用及机制。
王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围绕肠道菌群在体活动研究开发了一套全新的定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学,来揭示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各类复杂细菌体系的微生物活动与生理病理功能。
吴浩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青年研究员。主要通过多组学整合策略及系统生物学方法挖掘肠道微生物与人体的具体相互作用方式。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肠道菌群变化对人体不同代谢类疾病如肥胖、糖尿病及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徐振江
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结合干湿平台研究宿主与微生物组互作。目前发表论文逾 50 篇,引用1万余次,是全球高被引学者。
顾阳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厌氧细菌的代谢调控、代谢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学研究,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厌氧梭菌分子技术平台,实现对难操作厌氧菌的有效改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