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胸科修炼日记(六)
电影《让子弹飞》有一句对白,姜文问周润发:“你说是钱对我重要,还是你对我重要?”,周润发不论说“我重要”还是”钱重要”都没答对,姜文说:“你和钱对我都不重要,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肺段切除术,有时分不清靶段气管和血管,看看书上(野守裕明、冈田守人编著的《肺癌解剖性肺段切除图谱》)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右下肺S9切除,A9和A10无法鉴别时,先切断靠近腹侧的A9+10分支,因为这一定是A9或者其分支,但一定不是A10分支(一定不投票给特朗普)。
右下肺S10切除,A10难于识别时,首先切断最背侧的分支,因为这支肯定是A10或者其分支,但肯定不是A9分支(肯定不投票给特朗普)。
右下肺S10切除。要切的A10不好确定(选拜登还是选特朗普不好确定),不切的A6、S6很好确定(不选特朗普很好确定)。
本周在胸科手术室参与观摩了不少手术。
一例左上肺固有段切除手术,切割闭合器夹闭固有段气管(打算投票给拜登),鼓肺,下叶鼓起,舌段不鼓,难道夹了舌段气管?(难道误投给特朗普了?)继续分离,确认舌段动脉无夹闭,改分离钳夹固有段气管(确认没投给特朗普),再鼓肺,舌段仍不鼓起(特朗普阴魂不散啊),主任说“麻醉老师请吸痰”,再鼓肺,舌段终鼓起(最终确定没投给特朗普),放心切断固有段气管。
主任经验丰富,确定没有夹闭舌段气管,而舌段肺鼓不起来,无非是外因和内因,外因:是否外压舌段气管(切割闭合器或鼓起的下肺);内因:查阅CT确认无气管变异,最大可能就是被痰堵着了。一个简单的吸痰动作,让手术安心顺利结束。
高手,大道至简。只是简单一句话,足以拨云见月。这样的“简”,往往是从无数复杂的变化中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得来的,有深入,才能浅出。
旁观一例右肺下叶切除手术,夹闭右肺下叶支气管,鼓肺时发现中叶没有鼓起,术者认为误夹中间支气管,继续远端游离,并打开前后斜裂,证实并无误夹,但不敢离断。我现学现卖,建议纤支镜检查,气管内不少痰,吸痰鼓肺,中叶仍复张不理想,术者考虑到肺静脉残端出血,并确定没有夹闭右肺中叶气管,离断右肺下叶支气管,“打扫战场”、多次吸痰后,中肺可鼓起,放心结束手术。
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支气管和血管尽可能向远端游离,肺段解剖往往变得明确,如果仍有“肺不张”问题,不妨请麻醉老师用纤支镜吸吸痰,有可能问题就迎刃而解。
手术台上的“局中人”,有时专注于手术,无法跳出“胸腔”(比如纤支镜吸痰、改变病人体位等等),在遭遇出血时更是如此。助手及旁观者适当的提醒,可以弥补这些“盲区”。
你看,手术比美国大选复杂得多。
在胸科医院,有些医生边做手术边讲解,有些在台下点评,我特别喜欢旁观他们的手术——这时候要沿这个间隙游离;把肺立起来而不是趴下;跟助手交换,你拿卵圆钳,他拿吸引器;卵圆钳凸面向里夹,向上翻转;夹多一些,向后向上拉;身体侧一些;这时用超声刀难道不会更好吗?这时可以用剪刀把气管上淋巴结往上撸;这人中叶静脉汇入下叶静脉,要小心;你看,这就是V2b……
老师把详细的解剖告诉你,用曾经踩过的坑提醒你,帮你把握大方向,告诉你具体操作细节。这种手术看一台顶十台,对于被亲自指导的术者,可能一台顶二三十台,如果再录像下来反复观看,进步会更快……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被指导……
这几周我跟赵主任看门诊,观察到几点:
1.主任对于病人初次发现肺磨玻璃结节,建议随访。难道不怕病人跑了?主任答——按规矩办事(让子弹飞一会儿),你要有自信,是你的病人终究会找你,不是你的怎么说都没用。
2.主任只看CT影像,不看CT报告,外科医生也要是个影像科医生。
3.一个20几岁小伙子右下肺3mm磨玻璃结节,说前胸压痛,跑好几家医院,做许多检查没明确胸痛原因。主任告诉他3mm结节没关系,定期随访,这个结节不会引起胸痛。看完CT,发现胸骨有空泡,明确了病因。下周病人来随访,没听他说胸痛,明确了病因,他自己也不觉得痛啦。
4.一对姐妹肺结节,同时来看病——
“赵医生,等我姐姐做完,我再手术,她更严重。”
“到时候你直接找我,不要挂号。”
5.35岁女孩肺结节,坚持手术,主任评估像炎症,抗炎2周后复查,结节消失,女孩开心不得了,她很幸运遇见对的医生。外科医生说服病人不开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位术者做肺部手术,对围观者说,“你们看,这个地方我也过不了枪,但我会换工具,60绿太长,换成45绿”,果然,一气呵成。
有一次我打个楔切,过枪不顺利,现在反思,应该换个更短、能转弯的枪,但当时考虑到自己初学者实力有限,一定是技术问题,不是工具问题,而且“客场作战”也不好意思换,最后在老师帮助下完成。
在手术不顺利时,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说服自己和别人,不是实力问题,而是工具问题。多么痛的领悟……
一个左下肺癌病人,术中发现肿瘤侵犯主动脉弓二分之一,切下左下肺见好就收,外科医生认识到手术只是其中一种治疗手段,并非万能,术后让病人放疗或许是个不错选择。那么为什么不置换主动脉?置换主动脉死亡的风险,比肿瘤本身死亡的风险高。外科医生的撤退,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的判断和自信。
单孔胸腔镜,用橡皮筋固定镜头,小创新,大用处。
你会“打结”吗?
各种电钩使用手法(推、挑、翘、提、分、转)
手术器械,井然有序、各司其职
病房里,也有值得学习的,比如病床上这条“牵引绳”,对于胸科术后病人起身很有帮助;比如胸科的手腕带,病灶在哪侧,腕带就在哪侧。小小的发明,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胸科还有许多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议直播、沙龙讲座、手术交流……(时间精力有限,只选择参与了其中几个)。每月一次教学查房,现场点名提问,专家团点评;外科、内科、放射科、病理科MDT讨论。点名提问和现场辩论,能有效提高注意力,增强思考力度。
有时候发现手术室同时几台精彩手术,我常常“赶场”旁观,欣赏2间精彩的肺叶切除,错过了8间左无名静脉与右心耳吻合,趁2间更换模糊的镜头,赶到8间,右无名静脉与上腔静脉吻合正好展示给你看……吻合结束,2间精彩的淋巴结清扫讲解版本正式开始……有时候,能否看到精彩手术需要运气,但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我有时候状态不错,很晚回家,选择上台帮忙。昨晚一个术后二进宫病人,主刀清除血肿,按区块探查,并无发现明显出血点,仔细关胸。有时候你看到那种只准成功不准失败的眼神会很受鼓舞……
常常在回家的路上,看着那些高架桥,就会想象那是气管的尖段、前段、后段,那条无名小路是V2t,纸质地图是CT图像,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是三维重建……
我很珍惜在胸科医院思想自由、学习轻松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过一天就少一天,希望结束的时候还可以保持这样的状态,尽可能久远。
我也很珍惜在上海百家齐放的精神生活,来这一个月,参观不少展览,听说许多故事,也体验脱口秀、观看舞台剧(《李茶的姑妈》和《暗恋桃花源》),还预定了一张陈佩斯先生的《戏台》。
给中班儿子讲述自己幼儿园故事时,儿子常问我幼儿园同学名字,我就瞎编,“陈佩斯”是在同学名单里,出现最多的,他和我常在故事里调皮捣蛋,我已把要见“陈佩斯同学”的事写信告诉儿子,他应该会很期待吧。
附一张:手术室窗外的风景
附一张:美丽的上海
精彩故事正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