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记忆” 征文 | 济源第一街 | 作者:李翠兰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宣化街,是农村娃的向往。
据记载,宣化街最早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因传布教化而得名,与济源县置同设,自古就是济源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中心,堪称“济源第一街”。
儿时去宣化街叫“去城”,是从现在的八仙街北面的一个小胡同进去,绕过胡同北面(就是原宣化影院)的大水塘,才能到宣化街。短短不足两里的街道,却是当时全济源最繁华的地方。
我第一次走进宣化街是一九六九年的冬天,父亲用自行车带着生病的我,去庙街找王汉民医生看病。看完病后,为了让我开开眼界,父亲领我去了“城里”——现在的宣化街。那时的县城是农村孩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走在城里“宽阔”的街道上,两只眼睛不够用了,街两旁的房子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高的有两层,居多的是一层的瓦房,朝向街房的前脸,整整齐齐的。道路两旁有商店、书店、饭店、照相馆等。看到有几家的商铺用竖着黑窄的板条当墙用,很不理解,就问父亲,父亲说:“店铺的门面宽,过大的门开关都不方便,而且门板相对而言比门牢靠。”我对当时的西大楼、东大楼印象不深。父亲领我走进“小十字”的新华书店,看到书架上满满的书,我的心怦然一跳:书真多啊,要是能买上一本该多好啊,能在这里上班的人该有多幸福,每天都有看不完的书。
父亲看出我的心思,“想买书?”
“嗯。”我挺直身体。
“那就好好学习,考试成绩好了,就奖励你一本书。”
现在想想,那大概就是识字不多的父亲激励我好好学习的一种方法吧。
后来,我也多次进城,每次去都有明确目标,要么是买东西,要么是看电影,走马观花,来去匆匆,从未真正仔细地逛过宣化街。
一九八四年,我调到宣化街东头的济水一中任教,在济水一中整整工作三十年。闲暇之余约几个好友,携手走在宣化街上,不是为了逛街,只为寻找时代的记忆,每一个人的记忆,都有故事。
“看这就是原来的人大所在地,现在变成敬老院。”
“步行街就是大礼堂、市政府、邮电局、武装部的所在地。”
“百货大楼就是原来的东大楼。我家的自行车、缝纫机就是在这里购买的,那时想买这两大件还真不容易,一是缺钱,二是缺劵。”
“建业服饰广场的前身,就是宣化影院,宣化影院的前身是个大水塘。”
我们一边走,一边七嘴八舌地说着。说着宣化街的变化,说着济源的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 源园广场热闹非凡,白天买东西的人络绎不绝,华灯初上的晚上,一群年轻人提着双卡收录机,踏着《吉米阿佳》《月光迪斯科》《东京之夜》《星期六》等歌曲的音律即兴地做出不同的身体动作,随意扭动着身体的各个部位,自由奔放地创造出独特花式舞步,毫无约束地表现自己的个性。那场面,那动作用那时的一句时髦话就是“爽”。迪斯科风靡一时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今广场舞又成为人追捧的新时尚,随着响起曲曲优美的音乐,大家跟着节奏跳了起来,每个人都显得十分活力。迪斯科与广场舞在源园广场的新老交替,说明我们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走在宣化街上,除了那棵老槐树,儿时记忆的地方已沧海桑田了,千年的宣化街,唯一不变的是发展。一代一代的人济源人从这里走过,又消失沉睡在土里。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和传承,成就了今天的新宣化街:设计新颖,布局合理、风格独特,环境优美,有“放心购物一条街之美誉”,商业街全长3公里,内有服饰中心、鞋业中心、风味小吃市场、化妆品市场、医药商场、家电、建筑材料市场、副食批发市场、蔬菜水果市场等多个专业市场上万余种商品,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令你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夜色将临,华灯初上,各色灯光交相辉映,更给繁华的购物街增添了一份浪漫色彩。
站在宣化街头,看着济源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想到当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来到王屋山游玩时,他们是否也到过宣化街呢?如果来过,他们的脚印又会留在哪里呢?会不会也被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淹没。
有人说,一个地方有山有水才是真正的灵,山和水一刚一柔,产生和谐之美。王屋山则是济源的刚,湨河、北蟒河则是济源的柔。这刚和柔在宣化街的完美结合,产生了一种智慧,一种超脱,一种宽容和理解,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坚定的成熟。
我徜徉在宣化大街上,历史的烟云已无处寻觅,只能从图书档案的故纸堆中一瞥旧貌。昔日的遗址已很少有人能与今日的建筑对上号。但无论寻觅与否,对号与否,凡知道这些济源城池变迁的人,都会感慨,千年古县、斗大山城,几千年一惯制,都已成为历史,而中国共产党领导济源人民在八十年的岁月里,将济源市区扩展成1931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王屋山下起新城”的奇迹,这岂是一年等于一千年所能比喻的了的?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 。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故事中有你,有我,也有他,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却又交织缠绕在一起。剪不断,理不清的复杂关系中,有情,有义,有爱。

作者简介:李翠兰,河南济源人,济源市楹联学会会员,退休教师,闲暇时喜欢阅读、写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