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重现期、列车效应……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
近期,河南遭遇罕见极端强降雨,7月20日郑州1小时降雨量201.9毫米;台风“烟花”登陆我国华东地区,风雨影响很大……于是,新闻中经常出现了这些词语:降雨量、低涡、列车效应,等等。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呢?
以24小时为例,降雨大于等于50毫米称为暴雨,很多人对这个量没有概念。我们做个类比,一节5号电池高度约50毫米,暴雨相当于在单位面积(复习上文)里,一天下了一节5号电池的高度;大暴雨就是两节5号电池高度,特大暴雨250毫米大约相当于两个普通易拉罐的高度。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并不算强啊,特大暴雨也就只到成人的小腿肚。但实际并非如此,降水量是在气象观测场里用特定仪器测量的,它周围没有任何建筑物或高大植被。它与路面积水有本质区别。
再说降水强度的问题,降水强度一般是指单位时间的降水量,通常测定5分钟、10分钟和1小时的最大降水量。
暴雨有时并不意味着雨强大。如50毫米的雨平均下在24小时内,那么1小时只下2毫米左右,此时地面一般不会形成明显积水,在很多人的感知里,就认为这雨并不“暴”啊,有时就会吐槽,这哪是暴雨?但若集中下在1小时内,其它23小时不下,人的感觉就会截然不同,很多人就会用“暴雨如注”“天漏了”等词来形容它,其实在气象学里,这都属于暴雨。
此次强降雨中,郑州1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已超此前河南林庄1975年8月5日创下的纪录(198.5毫米),这个量级是相当惊人的。世界1小时最大降雨发生在1947年6月22日的美国密苏里州霍尔特县,为305毫米。
1小时降200毫米到底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1小时内,整个大地都降下来20厘米的水,城市地面分布又不均匀,水流到低处,很快就能形成齐腰的水,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这20厘米。
重现期这个词的英文是return period,这是一个概率学上词语,但媒体上有时会将其称作“百年一遇”“千年一遇”,实际并不准确。
100年的重现期,是指一个事件的发生概率每年是百分之一,所以它可能会连续多年发生,也可能200年都不发生;并不是人们理解100年才会发生一次。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百年重现期的事件,可能会连续发生。
重现期的计算是通过数学函数拟和进行,不一定要非常长的序列,比如根据几十年的数据也能算出来百年、千年的重现期数值(return value),当然序列越长拟和的就越好。
要解释列车效应,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站在铁道边,一列火车经过时,会有什么感受?
火车有很多节车厢,当其经过时,肯定是很多节车厢一节一节地经过。这如同排列成串的对流云降水,每一朵对流云(被称为对流单体)都会产生短时强降水。
当多个对流云团依次经过某地时,其所产生的降水量累积起来,就会导致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列车效应”是短时强降水与暴雨之间重要的联系桥梁。
双台风效应又称“藤原效应”,是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于1923年在水流实验中首先观测到的,通常是指距离相近的两个台风相互作用,其中一个台风的外围引导另一个台风,导致两个台风绕着中心连线上的某个点做逆时针旋转的运动形式,从而影响台风的形态、强度发展及路径。
两个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并不少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3个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平均每年都会发生。但台风的同时存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发生双台风效应,这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通常情况下,当两个台风的距离在1500公里或15个经度以内,易发生双台风效应。
双台风效益,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两个台风相互吸引,互旋共舞;强大台风扯散甚至“吞掉”弱小台风;一个台风对另一个台风的路径带来较大影响。
当两个相距较近的台风一强一弱时,较强的台风会“拉着”较弱的台风以逆时针方向绕着自己旋转,这就是“单向影响型”。绘图/赵晓妮(下同)
如果两个台风实力相当,它们就会绕着同一个中心沿逆时针方向共同转动,“携手向前”,这便是“相互影响型”。
如果两个台风风力相差悬殊,且距离足够小,风力较强的台风会“吞并”风力较弱的台风,这就是“合并型”。
双台风效应常常表现为位于东面或北面的台风向西、北的移动速度,明显快于位于西面或南面的台风的移动速度。值得注意的是,当两个台风或更多台风同时存在时,如果距离较近,其强度很难同时快速加强。这是受到能量的限制,进入某一个台风的能量多了,进入其他台风的能量就会少一些。
除了上演互旋、互斥、吞并,双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还有其他竞争与合作形式。例如,强大一方并没有“吃掉”弱小一方,弱小台风可能跟随强大台风的步伐;强大台风“撕裂”弱小台风,使其无法维持自身的完整,被拉伸成带状。受双台风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多台风预报难度往往大于单个台风。
对于上面这些词的意思
你学到了吗?
还有啥想了解的——
欢迎留言告诉小据~
来源 | 中国气象报社
编辑 | 中国气象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