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勋 | 当代山水画佳作赏析——序言
序言仅在于她有博大精深、美妙绝伦的特征,还在于她有滋养中华民族灵魂和文化意识良心的特质。山的气势,水的灵秀,转化为审美心态,正是对自然山水的体察和品味而形成的山水意象,发挥于毫端的内在心理律动。
像屈原的《离骚》等巨著,就作过文字的形象描述,使后人有所领略;而见之于画图的形象表现,则是历代艺术家绘事本领了,留给后人的,更加添了亲切感悟。艺术从来就是对大自然、对传统的一种选择,而且历史使“艺术视觉变异性”的转换过程,对绘画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和新鲜的创造性。
于是乎,中国山水画就在这条艺术历史轨迹上求得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传统。 当今的艺术家、画家、学者,在探索美的道路上,既尊重民族传统,又不迷信古人,而是把握艺术的自律性,在各自的领域里努力以赴,异采纷呈,各擅其胜。试以本书所辑的山水画为例,都是全国优秀画家的力作或精品,加之选编严谨求实、慧眼倾心所得,颇具当今时代丰碑的代表之作,无不表现“人的旨趣和精神价值”。 (黑格尔《美学》一卷37页)黑格尔老人对艺术美所要追求的人类文化觉醒,我国绘画史上的人格与画境的趋,同性,在中国山水画中,就更显得天妙神奇了。
国亭学棣是深得中国山水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及“辋川遗意”的。对此作了有益的发掘和评述,探幽入微,体悟意蕴,使得画意诗情、笔墨技法皆可读,且有求真化俗之功。所辑的当代中国山水画佳作,正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博深精神,也展现了当代美学思潮的夺目光彩,既有深远的历史感,又有浓郁的现实感。(这正是佳作以质量定取舍的准则,自然,,欺世盗名的信笔涂鸦是无缘的了。)
特别是从笔墨技法上看,验证了现实主义艺术永远是多维的实在表现,但其核心则是人生的外化。国亭学棣下的功夫,注意到从视觉形象形成“可视”进入“不可视”,又化为另一“可视”的创作过程的反复求索,就是一种解惑的参照和斟酌的引导工夫。
前人所谓“画要使人疑而得之”的说法,还来不及总结心得,今天在他的开掘之笔下,可以使人有愉悦体验的同时也获得理性认识:中国山水画的奇崛神秀,正是渲泄情感,标榜人格,借山水的无限的形质去寻求艺术表现。原来的笔触纵横放肆,笔简形具的根基在此,作画表理天真之态的可掬,论画指点人格追求的把握,正是“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
他体悟到宋人沈括的真义:“世人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色彩、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他也摸清了南齐谢赫品画的精髄,而又不囿于所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的固执。他更是警惕着一般画论的或失之空泛、或失之太实的流弊,而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巧人所未巧、独自辛勤笔耕,去探索那反映美的现实历程的概貌和规律。 国亭学棣的艺术造诣和开拓精神,早已为国内外广泛瞩目;他的教学成就和美术著述颇多赞誉深受欢迎,决非偶然。正好以他的艺术实践和理论修养,把握住这个历史的、时代的脉膊,奋然前行。这种汲古出新、浑融奇特的耕耘播种,令人感佩交并。
国亭学棣在本书中的选画、品画的赏析,收获喜人。它既是独立劳作、集体成果的结合;又是独抒性灵、为人为艺的心血结晶。确实感人,把读难释。我愿怀着与知己共啜芳茗一诉衷肠的心情,将我的偏爱、我的感受、我的庆贺,一齐捧给大家,共赏其隽雅意境、哲理旨趣,从而获得审美的快慰。
我乐为序其概要如此,甚盼高明知者,有以锡正。
王家勋 一九九一年七月于苏州
石湖银渚桥畔吴国亭画作赏析编后缀语
日本美术评论家吉村贞司先生对中国当前绘画状况发议论道我感到遗憾,中国绘画已经把曾经睥睨世界的伟大的地方丢掉了,每当我回首中国绘画光辉的过去时,就为今日的贫乏而叹息。'又说,'我希望至少不要把过去的伟大作品全部都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好好地研究研究,好好地看一看,再在这个基础上发现美的道路,走上新的旅程。'(《宇宙的精神自然的生命》)好心的批评,偏颇的意见和恳切的期望,都搅在一起了,其本意是希望我们在尊重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精神。每当我翻到笔记本上的这段话时,真是百感交集,不知该从何说起是好。
是的,眼下有一批'美术家',他们有的只学了十年八年画,有的甚至只学了两三年画,手头既未掌握笔墨功夫,胸中又无文墨积累,可极能经营、颇善公关,常常活跃于电视银屏上,应酬于豪华的酒宴上,作品刊印在自费的画集里,张挂在大宾馆的小卖部中,其至挂着'中国著名画家'的头衔奔走于海内外,把个画坛搞得有声有色,十分热闹,像卖假药的江湖郎中那样滥造又丑又怪的东西四处兜售。
对此,许多正派的画家们是不屑一顾的,指出他们的怪画背后所隐藏的实质是:一些有点成就的画家在具象上创作不出新意来,画点怪画来掩盖他的窘迫相;而那些技术本不高明,出不起风头,画点怪画,可以吸引一部分人的注意,如果怪得新奇的话,还可一鸣惊人。鲁迅曾说一怪即便胡来。'胡来正是藏拙的好办法。但是,与此同时,中国当今尚有不少耐得寂寞,认真做学问的画家,他们人品端悫,谦虚谨慎,并且甘于淡泊'不随时俗浮沉,默默地探索着比前人更深更广的艺术道路,他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画界的精英,精神文明的中坚。我想,吉村先生可能看到的只是中国画界鱼目混珠、瓦釜雷鸣的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所发出的感喟吧!
有感于此,我一直就想编著一本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当代中国山水画水平的画集,顺便写点宣传文字,阐明自己的观点,让人们真正摸到现今山水画创作的脉膊,于端正画风、于学术研究作点实事,在画界哪怕起点微小的作用也好。然而古人说,'评画大难,苟非巨鉴,必不允当。'(清·范玑)我非巨鉴,怎能胜任?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我又怎敢在人们面前老三老四指手划脚?但心中确实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涌动,加之全国各地广大习画者的普遍要求和出版社的一再催促,在主客观的迫使下,不避才疏学浅之短,以一名讲解员的身份和口气说话,不摆居高临下的架子对待作者和读者,总该是可以的吧!于是丢下画笔,干起这吃力的'爬格子'的营生来,时辍时写,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
书中入选的篇什自然反映了编著者的观点和对作品的理解,这些作品不能说张张都无懈可击,不过,总体上看都相当严肃,较为完整,多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反映生活有一定的思想内容,有特定的意趣,画面的组织和笔墨也经得起推敲,至少没有把民族传统'当成过时的东西丢掉'。
我在选画时主要把握艺术质量,而不计作者社会地位高低,知名度大小,润格多少,年龄长幼等画外因素。我尊重学术权威,但也不怠慢无名画家。这一点,在目录的编排上读者亦可看得出来,前后次序无轻重高下之分,主要考虑题材和风格的变化,使全书取得统盘平衡。
还要说清楚的是,一幅优秀的作品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站得住的,无论从选材、立意、布局、笔墨、色彩或者从气韵、格调等各个角度去分析都有可取之处,但要对八十余幅作品泛泛而谈,定然象报流水账一样乏味,谁还有兴致逐幅细读下去呢?'大观园'里的姑娘个个标致,但美得不一样,各有各的相貌,各有各的风韵,我力图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在这许多画幅上,象中求理,形中取法,通过逆向思维,依循画家足迹既寻觅它们共同的东西,更着重它们自身的特点予以解说。
关于作品的分析,歌德曾说过广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只有费过一番力的人可以寻到,而形式对大多数人则是个秘密。'绘画艺术美更多的则是形式美,解说的重点侧重于艺术形式规律的揭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囿于编著者的见识,除入选作品之外,各地定然有许多我不知道的高手和精作被遗漏,有些是约了稿而无条件提供幻灯片的,有些是约稿限于篇幅怕增加读者负担而精减了的。
书稿付梓时,遗珠之憾与割爱之痛交并于心,实出无奈,敬请有关同仁海涵;同时由于编著者学力不逮,对作品开掘得不深不透,或许难免还有谬误之处,也希作者和读者指教。
吴国亭 1992年5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