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组画《伟大的长征》创作谈 六.《娄山关大捷》
文/崔晓晓
我的重走长征路第6站,是考察“娄山关大捷”发生地——娄山关战役遗址。娄山关战役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北部大娄山山峰之间,距离遵义市50公里,正处于遵义和桐梓两地的交界处,是川黔公路和铁路的交通要道。
娄山关海拔1576米,一孔之道,险峻异常,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风景秀丽,两侧群峰并立,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川黔公路盘旋其中。关口的西侧就是娄山关主峰,陡峭不可攀登;东侧的山峰叫“点金山”,如同一把竖立的巨锥。
如果不是历史的真实记载,谁也想不到85年前曾在这里发生过著名的战役。“重走长征路”出发前,我对娄山关战役的相关史实进行了详尽的收集整理,站在娄山关前,我发现这里与文献史实中描写的环境没有太大的变化。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 贵州遵义
娄山关 贵州遵义
苟坝会议会址 贵州遵义县枫香镇
《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一书是这样描述娄山关战役的:
从川南到黔北的遵义,桐梓县是大门,娄山关是二门,其中主要还是娄山关。正所谓“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倘若占领了娄山关,无险可守的遵义县就是囊中之物。所以,娄山关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第十团、十二团、十一团没赶到之前,胜利都被友军取得,战士们早已摩拳擦掌了。当他们隐约发现敌人正向山上爬来,战士们犹如万马脱缰,英勇无比地冲下山去。敌人来势虽然凶猛,但无法抵挡这洪水般的打击,于是像“池中的鸭子”——乱竿击打之下,只有拖泥带水,边飞边跑,“仍从旧路归”了。那些走投无路的败兵,索性坐在地上,缴械投降了。红军战士们立即分出追击队、截击队、缴枪队、安慰俘虏宣传队,在黄昏以前到达了板桥。稍息之后,战士们实行长追①。
娄山关大捷创作草图 纸本水彩 18.5x14cm
娄山关战役纪念碑( 贵州遵义汇川)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7x20cm
娄山关战役遗址( 贵州遵义汇川)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7x20cm
娄山关战役长空桥(贵州遵义汇川)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7x20cm
创作《娄山关大捷》之初,我根据当时在现场画的速写手稿和拍的照片进行构思,结合娄山关陈列馆和娄山关战役遗址的地形位置,确定了三个构图草稿。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把画面定格在娄山关战役胜利后,红军俘虏了大批国民党官兵的押解场面。
画面左下角和右侧中部,威武的红军战士手握钢枪专注地押解着敌军俘虏。左侧黄金分割点的位置,立着一块醒目的石碑,上面刻有“娄山关”三个大字。在色彩明度上,石碑处理得比较亮,其目的是突出这场战役的名称,强调这场战役的历史意义。石碑后面呈现的是红军官兵欢呼雀跃的画面。
画面左上角飘扬的两面红军军旗,与右侧飘扬的红军军旗形成了呼应关系。“娄山关”石碑下的云雾设计,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衬托后面红军欢呼胜利的热烈气氛,表明这场战役大捷后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以及战役刚刚结束,硝烟还未完全散去的特定时刻;二是突显石碑旁手持钢枪的红军战士,在押解敌人俘虏时的威武身姿;三是暗喻“娄山关”的海拔高,因为只有高海拔地区才能产生云雾缭绕的气候特征。经过这样处理的画面,会产生较好的透气性,而且云雾与后面的山峦、天空融为一体,使画面更具深远的空间感,从而更好地衬托远处山峰高耸入云的气势。
娄山关大捷 布面油画 240x200cm
苟坝会议旧址之一(贵州遵义枫香镇)创作草图 布面油画 60x50cm
苟坝会议旧址之二(贵州遵义枫香镇)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7x20cm
苟坝会议旧址之三(贵州遵义枫香镇)创作草图 纸本综合材料 27x20cm
苟坝会议期间毛泽东住室旧址(贵州遵义县) 布面油画 60x50cm
苟坝会议期间毛泽东旧居(贵州遵义县) 布面油画 60x50cm
《娄山关大捷》作品的整个画面斑斑驳驳、虚虚实实,我通过采用饱满构图法,强化了“大捷”二字的深刻内涵——暖色调寓意“热烈”“欢呼”“庆祝”之意,用热烈的气氛表征这场战役的胜利;国民党被俘官兵的狼狈模样在画面里处于暗部,旨在反衬红军取得娄山关大捷后的壮观场面。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娄山关大捷后,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词《忆秦娥·娄山关》,慷慨悲烈,雄沉壮阔,豪迈激越地展现出这位红军的伟大领导者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以长征为主题创作的瓷印
以长征为主题创作的瓷印之一
① 《红军长征记原始记录》 第 349—350、356—357 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