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岚观察】常外污染事件:学界的态度
【经岚观察】16063
常外污染事件:学界的态度
文/李志青
十八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实现小康的重要途径,这既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布局,更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政策抓手。其重要性体现在,过去3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留下了种种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经济的繁荣而一笔抹杀,相反,它们正在静悄悄地在各处沉淀着,积累着,并在寻找着爆发的突破口,而这个突破口一旦出现,就不会是小打小闹的意外,而是“大事”,足以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层面上产生影响的“大事”。
当下的这件大事就是“常外污染事件”,有关这个事件,反反复复已经多时,在多重的争论和博弈下,真相似乎已经变得越来越吊诡。
而与此同时,随着新闻效应的淡去,关心和不关心这件事的人们都越来越失去耐心,一种是,世界这么大,又何必执着呢?或者是,世界这么黑,又何必执着呢?总之,不执着是社会上流行的态度。
社会上流行什么态度倒不要紧,但问题是,业界的态度如何?学界的态度又如何?这个态度不是指要表态站队,去支持某一方,而是穷究的态度,是认真的态度,根本上而言,这也是负责的态度。业界或者学界需要负什么责呢?不是写好论文、教好书就可以了吗?难道业界和学界有什么特殊之处吗?恰恰正是,因为业界和学界手中有一样特别的“武器”,那就是科学和理性,有些问题其实不需要讨论太多,只需要稍微用一用这个“武器”,真相就自然大白。而手握这样的“武器”,却在关键时候将它闲置,这不应该是业界和学界的态度。
也许有人认为,算了吧,之前不是已经有过论证的结论了吗,但众所周知的是,只要是科学和理性的论证和结论,那就一定可以复制,在如此重大的问题面前,难道动一动手指头来“重复”一下这个论证过程都不可以吗?
又有人会认为,无论得出什么结论,都会自然而然的“被站队”,这其实多虑了,在当下,我们最需要站的队并不是其他,而是绿色发展这个队。
当然,学界也有顾虑,没有信息,没有证据,怎么开展论证和研究,对此,学界自然应该呼吁,提出要求,进行努力。
此外, 学界的观点也不尽相同,这又另当别论,基于不同方法、视角和背景下得出不同的结论,相互之间可以开展讨论,经由讨论,是科学还是谬误,是理性还是冲动,必将是一目了然。
关键的关键是,学界要有自己的态度,而不是用“没有态度”来表态。
(李志青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