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菲神庙石碑上格言

卡夫卡的格言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国籍属奥匈帝国(奥地利)。

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20世纪德语小说家。

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格言还挺多的,我选了认为很有意思的十句:

1、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

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2、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3、 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

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4、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

所以那些把以往的一切视为乌有的革命的精神运动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什么都还没有发生过。

5、“恶”的最有效的诱惑手段之一是挑战。

6、像一条秋天的道路,还未来得及扫干净,它又为干枯的树叶所覆盖。

7、 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

8、这个地方我还从来没有来过:呼吸与以往不同了,太阳旁闪耀着一颗星星,比太阳更加夺目。

9、 关于魔鬼的知识可能是有的,但对魔鬼的信仰却没有,因为再没有比魔鬼再魔鬼的东西了。

10、罪愆总是公然来临,马上就会被感官抓住。

它归结于它的许多根子,但这些根子并不是非拔出不可的。

更多的请看这里:http://2625892。

anyp。

cn/blog/archive/532896/060530130332527。

aspx

德尔菲神庙三句箴言

基础代谢率 名词解释

找简短而有理的哲学名言,多多益善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荀子)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舜亡。

(荀子)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的品格。

(列宁)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毛泽东)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赫拉克利特)

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

(福楼拜)

没有否定,人类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

(别林斯基)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马克思 恩格斯)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

(爱因斯坦)

不畏义死,不荣幸生。

(韩愈)

搜集让槐乡有更多人的名言

山西洪洞称槐乡。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山西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一座古朴的木牌坊迎面而立,它四柱三门,中门高大,门额有横匾,匾上雕着“誉延嘉树”四个斗大的古体字。

过木牌坊不远处有碑亭一座,亭内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书“古大槐树处”五字。

石碑矗立处,就是“誉延”数百年的第一代大槐树生长的地方。

这棵大槐树在地面消失之后,从根部又生长出一株小槐,人称第二代。

这株第二代槐树不知何年又干枯了,如今树体尚在,枝叶全无,挺立于碑旁。

说来有趣,第二代死后,从它的根部又生出一棵第三代来,30多年来,年年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高大。

对于这棵大槐树,教百年来,黄河下游的村村寨寨,甚至更广泛的地区,一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在晋、冀、鲁、豫、皖等省,还有首都北京附近,还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歌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这句民谣不权流传很广,而且被人们作为辨认乡亲,识别故槐移民子孙的证据。

在火车上,在宾馆里,大部队营房,在大学的宿舍,甚至在他邦异国,大凡异乡之人聚拢在一起,询问故乡,盘查祖籍时,常见他们脱鞋拉袜,亮出脚丫,验看脚小趾的指甲是否复形。

如果谁的小指甲上的有几道竖纹,好象是两个指甲,那谁的祖先就是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

于是相互之间,便立即承认为古槐子孙,互认为洪洞老乡了。

于是便围坐一起,畅谈迁民时的史实和趣闻;对照祖辈的传言,眷恋故土,怀念祖先之情,油然而生。

“同是古槐迁来人,数世之后喜相逢”,亲切友好的情谊,十分浓厚。

如何理解人与自我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与自我的关系,讲的是人要知己,最终目标是实现身心和谐,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

古老的中华智慧强调做人要有自知之明。

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人要了解自己很难,老子选择一个“明”字,有其深意。

什么是“明”?“明”是对着黑来讲的,对着盲来讲的,“明”就是眼力好,盲是丧失了视力。

看别人看得见,看自己看不见,这就是自我的盲区。

老子教导我们,要让自己走出盲区,进入自我明察中去,含有非常深刻的哲理。

一、认识自我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的问题始终是哲学家智慧关注的首要问题,建立于三千多年前的希腊德尔菲神庙石碑上清楚地刻着这样一条铭文——“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由此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要求人要首先认识自我,他把人对自身的自然属性的认识转向了对人的内在精神的认识。

他提出人的本质是灵魂,而灵魂的特点就是精神和理性,是能够自我认识的理性。

人不是感性的、个别的存在物,而是普遍的、不变的理性灵魂,这才是人的本质之所在。

真理就在人的理性之中,因此认识自我就是认识真理,所以他把认识自我看

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怎么理解

在柏拉图的《申辩篇》里,讲到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一位朋友凯勒丰曾经到德尔菲神庙去问神,有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然而传来的神谕回答说没有。

苏格拉底却认为自己并没有智慧,他感到非常困惑,于是走访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家诗人等等,试图发现他们比自己有智慧。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他们不仅没有真正的智慧,还自作聪明,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因此明白了神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只有他“自知其无知”。

所以人要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有限和“无知”,才能在追求智慧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向“爱智慧”(“爱智慧”也就是“哲学”philosophy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原意)靠拢。

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讲清楚了没有^_^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