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检 | 同为凝血检测项目,FIB有啥不一样?

凝血项目纤维蛋白原(FIB)作为凝血检测的常规项目,其结果偏低往往提示出血风险,而凝血检查中还会遇到FIB异常偏低与临床症状不符的现象。接下来通过两个案例来了解下单FIB偏低的因素:

案例一:耳鼻喉科,临床诊断突发性耳聋,凝血结果如下:

如上表所示FIB异常偏低,根据处理流程,查看标本状态正常,无黄疸溶血乳糜及凝块,当天凝血质控在控且其他样本结果与临床相符,排除检测系统及标本影响,结果复查后依然偏低,同临床沟通后初步定位为使用巴曲酶类降纤药物所致。

巴曲酶(Batroxobin)是WHO对矛头蝮蛇(Bothrops atrox)蛇毒中所含的纤维蛋白促凝蛋白酶所命名的通用。这类凝血酶是与人血浆凝血酶结构和功能非常相似的一类丝氨酸蛋白酶,具有精氨酸酯酶和酰胺酸酶活性,但其裂解纤维蛋白原的机制同凝血酶不同,并且具有体外促凝,体内去纤的生理性质,应用于临床止血、抗血栓及诊断等方面。由于矛头蝮蛇(Bothrops atrox)有五个亚种,每个亚种之间的巴曲酶会有些许差异,其中Bothrops moojeni所含的巴曲酶差异显著,根据这些差异巴曲酶可以分为两类:

根据2015年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突发性耳聋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常见的病因包括:血栓性疾病,病毒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肿瘤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内耳血管痉挛及血管内栓塞或血栓形成,血管纹功能障碍,膜迷路积水及毛细管损伤。

根据突发性耳聋的分型治疗来说,对于低频下降型的少部分患者或者常规治疗耳闷加重可给予降低纤维蛋白原(巴曲酶)及其他改善静脉回流的药物治疗,而对于全频下降者(包括平坦下降型和全聋型)建议尽早联合降低纤维蛋白原药物(如巴曲酶)、糖皮质激素等改善内耳循环药物治疗。

从上述可以看到,耳鼻喉科尤其是突发性耳聋的病人部分会进行巴曲酶-冬菱迪芙的去纤治疗,改善内耳的微循环。这类药物通过降解FIB来达到目的,所以会导致FIB结果的降低。

巴曲酶种类较多,其适应证有的也截然相反,但是由于过去巴曲酶是几种药物的统称,现在的药物参考书中或药用软件中也没有过多修改,所以在同临床沟通上时建议询问详细的名称及用途。同时对于以止血为目的巴曲酶(邦亭、立芷雪等)在早期使用中能够快速止血,不会引起凝血常规四项结果太大异常,但是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体内纤维蛋白原被消耗后,从而加重病人出血情况,所以这类止血药物的使用也要及时评估凝血功能的变化。对于凝血临床上的药物导致的凝血结果异常要通过沟通不断积累自己经验,增加对于药物的性能了解从而更好的辅助临床对于凝血结果监测。

案例二:男,28岁,胃部不适住院,出院前进行全套检查,凝血结果如下,

同案例一类似,首先排除标本,仪器,试剂等原因,结果依然偏低,同临床沟通病人无特殊用药,那么这个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对于FIB结果偏低,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消耗增加,一种是合成减少,这个病人加测DD和FDP结果都是阴性,从结果上可以排除消耗增加导致的FIB降低。病人合成减少?FIB是由肝脏合成的,而病人肝肾功能无问题且全身无出血症状,病人早期没有进行过凝血检测,无历史数据,那病人是否可能是先天性的FIB缺乏?

纤维蛋白原的异常可以分为质的缺陷(异常FIB血症)和量的异常(FIB缺乏症)两者均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对于先天性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特征如下:

临床同病人家属沟通了解,该病人母亲因为手术住院检测凝血水平正常,而父亲及两个儿子无检测历史,沟通其直系亲属进行FIB结果检测,检测结果如下:

该病人父亲FIB结果已有偏低,两个儿子也有不同程度的FIB结果偏低,判断应该是遗传性的纤维蛋白原偏低。

因为病人纤维蛋白原大于0.4g/L,排除是无纤维蛋白原血症,那么如何区分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首先,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与低纤维蛋白原的区别是:异常纤维蛋白原是量正常,但是功能不正常。而低纤维蛋白原是量的异常导致功能异常,这两者根据FIB的不同检测手段可以进行区分。常见的凝血检测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目前Clauss法是常见的纤维蛋白原检测方法,也是凝血仪器上经常使用的检测方法。该病人因为是在Clauss方法上进行检测,因为是功能法测定,无法排除功能异常还是量的异常导致FIB结果导致。

由于免疫法检测FIB比较少见,文献资料显示,PT-演算法检测同免疫比浊法检测FIB相关性较好,易获取,无需额外消耗试剂,可以对异纤病人进行初筛,判断方法是PT-演算/PT-Clauss比值,当比值升高时结合家系及肝肾功能检测来进行判断。将该病人在光学法仪器上进行演算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结果如下:

因为演算结果同Clauss结果一样偏低,基于以上说明,该病人应该是遗传性因素导致的纤维蛋白原偏低。由于该病人无任何临床症状及其他疾病,未进行免疫法检测及基因诊断。

对于病人本身导致的结果偏低,排除分析前中后的误差后,应该针对可能原因进行分析,例如肝肾功能,药物及是否有遗传性因素导致。建立一套自身的处理流程,给予临床更加精确的指导。


【参考文献】
↑↓滑动查看
  1. 刘艳坡,孔毅,李谦.蛇毒类凝血酶的研究进展[J]. 药物生物技术,2017,24( 4) : 353-358.

  2. 吴淑艳.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4,27(6):517-519.

  3. 彭黎明,曾着黎.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J]. 检验医学,2004,19(2):163-166.

  4. 陈要朋,黄丽,刘铁牛. 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实验室诊断现状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J],2014,20(4):194-198.

  5. 周林华,冯倩,邓德耀.凝血酶原时间演算法测定纤维蛋白原的差异性分析[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2):149-15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