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滴化雨伴笔耕】丁百林//村名实考:人文丰原之长丰凹村实考

村名实考:人文丰原之长丰凹村实考

村名实考:人文丰原之长丰凹村实考

文/丁百林

灾难的部落, 新生的村庄!长丰凹村(三联村七组 )实考。
       长丰凹村位于长寿塬中北部,隶属临渭区丰原镇三联村管辖。该村地势低凹,地下水位12~15米,土地面积约廿百四十余亩,现常驻30余户,在籍人口130余人。
        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军阀混战,旱涝频繁,民不堪生,灾荒四起。长丰凹这块沃土基本荒芜,凹地北临南关(丰原),南靠昝王,东西分别和彻底、党家接壤。由于土地荒芜,遇到连阴雨,四周雨水合流而下,途经这块凹地绘入尤河川,天长日久,形成了村西、村中两条旱河,野生芦苇繁荣丛生,到是一条美丽的凹地景观。
      一九一零年前后,本镇吕家村吕达三(曾任民国政府陕西副督軍)看中这块地沃水浅的风水宝地,在现村址南1000米建起“吕记烧酒作”~烧锅,用凹地生产的高梁烧出的美酒名扬宝鸡、咸阳、渭北各地,由于高梁酒甘、醇、香、甜,回味天穷,口传至今。景盛时期作坊工人,居民三、五十人,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常驻二十余人,由此形成了该村的“南凹”。
       佛堂,又名同心堂,在该村村史上小有名气,名杨宗教佛派,和华山佛教同承一脉。在上个世纪初,妇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本区花园人李登云,生父先世,其母为了不受宗族岐视,变卖家产,托儿带女,受尽艰辛,在村西旱河边沿,以儿李登云名义建起同心堂(佛堂、姑姑俺),收留丧偶、受欺妇女,一九五零年前后,姑姑、佣人、劳工约廿余人,一九五八年初被政府取蒂,这也是该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上所述,同一时期由于灾荒,从我省商县、蓝田  等各地逃荒的村民也先后来到这里安家落户,最早来到这里的是罗姓灾民,安家
于佛堂东250米处。当时这片土地基本芜 ,有木刘村一富裕家庭在此耕作,搭建 庄稼作务、晾晒、看护临时房几间,成了逃荒灾民暂时落脚之地。本区河西乡张志高,家大人多,在此和木刘村庄户    淡妥置地,由此张姓也成了该村较早村民。
       解放后土改时期,逃荒来到这里的灾民约十余户,解放前这个零散的灾民部落行政管辖多变,曾划归过从宁镇的昝王村、丰原镇的丰原村、党家村……。村名多称:罗庄、北凹、凹底、沟东……。土改时期,土改工作队有名现役軍人女队员王勤进驻该村,面对上百双期待从生的眼睛,激动的说:你们翻身了,你们解放了,你们获得了新生,可连个村名都没有,现在就叫“长丰凹”吧,从此陕西版图才有了“长丰凹”这个新村,后划归为丰原镇三联村。          
       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时,在这块贫劣的土地上掀起了大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热潮,几百亩平坦的土地上红旗招展,人头涌动,人工打井30余眼,从宁人民公社(大公社,相当一个小县)迁到此地为公,数家商店分布工地,形成了当时“大牛拉水车小牛拉麼”的劳动景观,虽然有点冒进,但对当时农民思想守旧、靠天吃饭是一次跨跃式的改变。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农田基夺建设”的逐步推进,土地得到了根的治理,二条旱河基底成了肥沃的良田。逐着国民经济的好转,彻底的打破了“人活七十稀,粮食过石〈担〉不容易”的历史定律,粮食上纲要(400斤/亩产)、跨黄河(500斤/亩产)、过长江(600斤/亩产)己成历史,如今,年亩产吨粮的农户不为稀见,人们的生存条件、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改善和提升。
        时过境迁,长丰凹村三十余户村民换然一新,水泥村道宽敞整洁 ,两边花草绿艳映目,晚间太阳能路灯美景迷人,户户家院靓丽宜居,多户城里有房,私家小车随处可见,80%的学令儿童进城就读。从村中走出多名大学生、公职人员、私企老板。每当金秋到来,机器轰呜声、果园说笑声、田野嘻闹声,绘成了仓滿屯溢果艳丰的美丽画卷。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丁百林,   临渭区丰原镇人,文学爱好者,《汗滴化雨伴笔耕》特约撰稿人。

三贤文苑  

临渭区作家协会平台   

欢迎关注   期待投稿

投稿邮箱:

LWQWYCZS@163.com  

514895427@qq.com

1259020912@qq.com


汗滴化雨伴笔耕  

文学交流的平台   

文友聚会的乐园

搜索关注:k524522468  

美文不断  精彩常现

喜欢就关注我

读者赞赏作为稿酬

其中三成留作平台维护费用,七成发给原创作者!

赞赏金额系统设定七日到账,到账后及时发放

  投稿邮箱:524522468@qq.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