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排队做核酸检测时,听到多种胶东方言而有感

从昨天开始,烟台市主城区启动了全民核酸检测。由于白天比较热加上担心人太多,笔者选择在晚上十点多出门,前往芝罘区一处检测点。
然而,可能是大家都想到了一块,等到检测点一看,排的队伍似乎比白天还长。好在人们的心态还不错,都按照各自的位置等待,保持了比较好的秩序。
有的人是独自前来,有的人则是跟家人朋友一起。为了打发排队的时间,前者通常在不停地刷着手机,后者则相互拉拉家常。
拉家常的时候,年轻人一般都说普通话,而中年以上的,还是习惯讲方言。在芝罘区,主流的方言自然是“烟台话”,不过胶东其他县市的方言也都能听到。笔者在这次排队时,就听到不少种口音,比较好辨认的,当属文荣片区和蓬黄片区。
这些说着县市方言的人们,一部分是近些年到烟台来帮忙看孩子的,而更多的则是自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因为工作分配(行署驻地)等缘故,就陆续在烟台定居的。他们当初来的时候,很多人也就二十多岁,而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大部分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
与省内其他大城市相比,烟台市区人口来源相对单一。尤其是老城区芝罘,近三四十年吸纳的人口,主要就来自原烟台地区(含威海)下辖的十多个县市。这些县市之间的方言虽然彼此有些差异,但都属于胶东方言片区,日常交流并无问题。因此,他们即便到了烟台,也可以继续说自己县的方言。而从胶东地区以外来到烟台定居的人们,由于语言环境的差异,一般就会不由自主地改说普通话。
在芝罘区,原籍胶东其他县市的人到底有多少?虽然暂时查不到精确的统计,但通过大面上的人口数据,也能推算出个大概。
根据《芝罘区志》的记载,1980年时芝罘区(当时还是县级的烟台市)的人口为36.4万。而今年公布的七普数据,为87.7万。四十年的时间内,增加了一倍还多。这其中,除了本地自然的人口增长之外,胶东其他县市的人口迁入,应该也是重要因素吧。
随处都能听到胶东方言,自然觉得亲切。不过,一个城市想要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显然不能仅依靠小范围的人口支撑,关键还要提升对远距离区域人口的吸引力。未来会如何?谁也不能未卜先知,只能且行且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