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房子就结不了婚吗?

本文选自《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作者:陈思进

编者按
抱朴财经获广东人民出版社授权,选摘该社的《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一书,愿与读者共享品读城市经济发展的乐趣。需阅读更多内容,还请诸君自行在下方扫码购买,以支持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抱朴财经替作者、编者表示感谢,如今做出版不易,出好书不易。
新闻案例:

在东莞购买一套90平方米刚需住宅、商贷20年,月供仍需近8000元。而租住一套90平方米的住宅,月租金仅需2400元左右。对于工作没多久、收入不高的年轻人来说,是买房结婚还是租房结婚,对生活品质的影响虽然不一样。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租房结婚的概念,加上目前购房者对市场的观望,东莞租房人数大幅上涨。相关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东莞租房成交量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了71%,选择租房住的人数明显增加。

金信联行研究院分析认为,从租房成交量来看,2018年租房成交量总体在增加,一方面是因为楼市调控政策收紧,有购房资格的人少了,还有更多的人选择暂时观望;另一方面,中介行业因为新房市场冷淡,公司和业务员本身不得不把更多精力放在租赁业务上,促成了租房市场的成交量增加。

中国仅5%受访者婚后住出租房
中国媒体曾做过一个“结婚是否必须买房”的调查,调查对象为100名已婚的80后,男女各50人。72%的受访者拥有自己的婚房,23%的受访者婚后与父母同住,仅5%的受访者婚后居住在出租房。
对于“是否赞成租房结婚”这个观点,65%的受访者表示反对,其中女性占38%。她们认为,房子是爱情的物质保障,先买房子再结婚,生活才会踏实;如果租房子,就缺乏归属感, 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安全感,而且租房子结婚没面子,会被亲友笑话,所以结婚一定得有一套房子。
在72位拥有婚房的受访者中,68人的婚房由双方父母完全提供或提供首付;61人有每月偿还银行按揭的压力;48人表示每月还贷之后,剩余可支配的资金有限,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不知何时起,房子已经渐渐成为民生的首要问题。有人说,在当今中国,爱情和婚姻的现实不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有房人终成眷属”。望“房”兴叹的工薪族绝望地发出呐喊:“我们不要房子要生活!”
这个社会怎么了?没有房子的我们可以有生活吗?
为买婚房要掏空几个钱包
我的同事吉米是苏州人,上海交通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士,出国前在上海工作,10多年前移民多伦多,找了半年工作没有合适的,于是进多伦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后顺利进入“加拿大的华尔街”——海湾街(Bay Street,所有加拿大大金融机构的总部都在这条大街上)。
某天一早,他突然走进我的办公室,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原来吉米的堂弟要结婚了。他堂弟大学毕业后去上海工作,几年前跟一个东北姑娘恋爱了。他俩月收入1.5万元,目前租了一套很不错的公寓同居, 房租5000元一个月,日子过得很潇洒。按说结婚是喜事,吉米为什么闷闷不乐呢?
吉米说,他堂弟想把现租的公寓买下来,市价350~360万元,他堂弟向房东砍价到了300万元(恰好房东早就想卖了,而上海二手房市不佳,房东不想再等了……),首付75万元,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掏空所有的储蓄赞助他,已经凑齐了65万,就差10万元了,现在堂弟开口向他借2万加币。借吧,要是多伦多房价跌下来,自己也想买房,但钱不够了怎么办;回绝吧, 到底是一家人,实在开不了这个口。
我一算,不对呀!300万元售价除以5000元月租,售租比为600,而合理的售租比最多不超过200,这足足超过了三倍!单按这个金融标准算,上海的房价泡沫太大了,租房实在太划算了!为何吉米的堂弟非要买呢?
吉米听罢说再与堂弟去沟通。几天后他又走进我办公室诉苦,原来他堂弟和女友已同居多年,就是因为没有自住房而结不了婚。丈母娘下了最后通牒:不买房子绝不能结婚!
我不理解地反问:新房为何非得买呢?在北美,大多数新人结婚时住的都不是买来的新房,而是租房住。而且据亲友告知,现在国内新房的设计寿命一般定在30~40年,最多50年,而这房子至少已有10年房龄了,也就是说, 最多40年后这房子就将变成一堆废墟。
花300万元(别说还要付银行利息了) 住40年,每年合着也要7.5万元,已经超过租金了;其次,假设将300万元存入银行,用一年利息收入来付房租也绰绰有余;最重要的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所谓拥有房地产,指的是拥有土地。
然而在目前的中国,个人是不能拥有土地的,即使买了房子,也不过拥有最多70年的住房使用权而已。因此, 对中国人来说,不管是买房还是租房,其实区别只在租用时间的长短而已, 谁都不是房子的真正主人!
吉米说:“这些我也都知道的呀,我也解释给堂弟听了。但我叔叔第二天来电话开口就说'我们这一房不能断子绝孙,借还是不借给句痛快话’。” 看来吉米要“胸闷”一阵子了。这钱借了出去就别指望还回来了,成了“房奴”的人,哪还有钱还吉米呢?
贷款借据被7个金融机构转手“证券化”
房子问题真是害人不浅,将太平洋两岸的老百姓折磨得死去活来。
在这一轮经济危机中,无数的美国家庭因无力继续支付房贷,被银行或贷款机构强行没收房产。屋主因此丧失抵押房屋赎回权,但银行没收房产并非完全合法。美国银行发生的“机器人签名”丑闻,暴露了这一问题的普遍性及严重性。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过一个故事:20年前,道格拉斯从牙买加移民美国,落户在奥兰多市,他的贷款噩梦和大多数美国中产阶级一样,至今仍被困在糟糕的贷款政策和经济危机中。10年前他办理房贷按揭时,由于信用背景差,无法获得银行的固定利率,结果只能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相当高的贷款利率,头两年为8.1%,之后每半年上调一次,且只能上调不可下调。
不料经济危机袭来后,他丢了工作。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银行同意“重整贷款”。道格拉斯原以为重整后每个月的按揭会减少,结果却不减反增,他唯有停止供款。
给他发放“高利贷”的金融机构是Seminole Funding。就像许多次贷机构那样,他亲手签字的贷款借据被7个金融机构转手“证券化”,经华尔街重新包装后,变成了“贷款债券”。这个债券被购买和出售了5次,“游历”了纽约、加州和明尼苏达州后,最终落脚在佛罗里达州的坦帕市。
在道格拉斯违约拖欠两年房贷之后,银行向道格拉斯发出“没收房屋” 的通告,并雇用廉价的“催搬手”,在地区警长的协助下,以冷暴力的方式把他赶出家门。当然啦,拖欠了两年房贷,道格拉斯一家早已处于惶惶不安的状态,哪里有胆量要求银行出具原始借据来研究“没收房屋”的合法性?一家人在惊恐中把房屋钥匙老老实实地交出去,然后哭泣着收拾家当离开曾经温馨的家。
道格拉斯只是数千个“机器人签名者”之一。他的原始贷款凭证在历经美国境内的“游历”后“失踪”了。法律专家认为,这种程序背后,银行没收房屋其实是非法的,但又有多少人知晓呢?在经历了数月的追踪后,美国银行的办事员到富国银行仓库,花费4小时,终于找到由道格拉斯签字的借据。美国银行重新检查了贷款,看能否给道格拉斯另一个重组方案,但审查结果表明他不符合资格,此时银行有了原始凭证,看来道格拉斯注定要失去房产了。
虽然道格拉斯的遭遇令人同情,但对未来潜在的购房者不能不说是个警示。无论在北美还是中国,很多人都以为买房是积累财富的最佳方式。大家觉得拥有一套住房既能自住又能增值,而租房则亏大了,付出去的真金白银全在为他人做嫁衣裳。而事实上,买房自住完全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是极其奢侈的一种消费,至少在北美就是如此。
不信的话,请看购买一栋独立洋房30年还清贷款的消费成本:假设2007年一栋独立洋房的市值为290000 美元,首付款为20%,即58000美元,贷款额为232000美元,利息按年息6.41%计,为291000美元(税后),地产税为195000美元,保险费按6000美元/年计,共180000美元,保养费按300美元/月计,共108000美元,30年的屋顶维修费和装修费共300000美元,购房总成本1074000 美元!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买一栋30万美元的独立洋房,居住30年的成本超过100万美元。如果是公寓大楼的话,还要加上管理费,成本将更高。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即使30年后房价涨至100万美元,也并没有带来投资回报。
在中国,一套像样的公寓动不动就要两三百万元,在北京、上海、杭州更动辄超过500万元,购房者非但不能拥有土地,而且最多只有70年的住房使用权。所以对中国人来说,买房和租房的区别只在于租用房产的时间长短,不管是买房者还是租房者,谁都不是房子的真正主人。
因此,你在不曾拥有土地的情况下购买房子,实际上比买钻石更奢侈。一旦人们失去对土地的所有权,房子本身与一堆水泥、钢筋之类的建筑材料没什么两样,就像购买汽车,钥匙一到车主的手里,车便立刻折旧。
事实上,在欧美,租房而住者比例甚高,特别是在大城市,租房者超过50%。普通百姓切忌被“买房是最好的投资”的论调所误导,不要令自己一辈子成为房贷的奴隶。
对于是否拥有自住房,应该摆正心态:有能力就买来住,为的是改善生活品质,享受拥有的快感;经济能力不够的话,千万别勉强,为房子丢了爱情更是不值得。没有房子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换一种生活态度,租房住也可以活得潇洒快乐,而且在财务上还将获得更多的自由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