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作者:陈思进
抱朴财经获广东人民出版社授权,选摘该社的《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一书,愿与读者共享品读城市经济发展的乐趣。本文有删减,需阅读更多内容,还请诸君自行在下方扫码购买,以支持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抱朴财经替作者、编者表示感谢,如今做出版不易,出好书不易。
【新闻案例】
消费返璞归真,折射出人们对资源共享、情感共鸣、价值共存的期待。
近日,日本社交网络上出现了按价位将名牌包排序的“鄙视链”,随即引发如潮批评。不少人晒出自己的背包,无论是皮包还是帆布包,哪怕是米面袋,都可以很有个性。买得贵不如买得对, 物品价格不等于附加价值,正在成为许多消费者的共识。
不只是日本,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奢侈品消费有转凉趋势,而一些优质的平价商品却实现了市场、口碑双“逆袭”。消费趋势的变化,背后是消费理念的升级。有学者将近百年来的日本消费趋势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消费时代,西式生活备受推崇,富人群体开始看电影、逛百货商场;第二消费时代,家庭变为消费中心,普通家庭也能买彩电、买汽车;第三消费时代,收入不断提高,商品愈发丰富,消费以个人为中心,人们“砸钱”买品牌、扬个性;随即而来的第四消费时代,消费开始“去中心化”,品牌不重要, 讲究性价比。相比挥金如土,新消费中的舒适简洁、社交功能更让人看重。
不汲汲于虚浮,理智而从容,是社会走向成熟的必然。除了日本,不少国家都呈现了类似的新消费方式与心态: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奢侈消费与平价消费此消彼长,审美偏好趋向简约自然……消费返璞归真,折射出了人们对资源共享、情感共鸣、价值共存的期待。消费关切从“物质”回归“人”,心灵会更满足,人际关系会更和谐,生活也会更加多姿多彩。2010年秋,导演奥利弗·斯通带着他时隔23年的华尔街题材新作《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Wall Street 2:Money Never Sleeps )席卷全球。这部《华尔街》续集来得正是时候,贴切地呼应了当前的经济环境,一上映就跃升北美票房第一。
不从娱乐角度出发,单从帮助你看懂财经新闻的角度出发,这也是一部好电影。它可以帮助你了解华尔街的游戏规则,了解华尔街人的话该怎么来听。同样,2010年出品的纪录片《监守自盗》(Inside Job )从独特的角度探讨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也是一部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财经新闻的佳片。《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在2010年10月15日登陆中国后,首周末票房便突破1500万元。而当《华尔街2:金钱永不眠》之风刮来中国的时候,恰逢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新著《幸福了吗?》出版。此书上市后一路畅销。这两股热风让每个人不由得在心里思考:金钱与幸福,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吗?它们是前因后果吗?它们在我的生活中到底构成了怎样的关系?揭露人性的影片往往都精彩出众、发人深省,“华尔街”系列也一样。在 1987年那个金钱饥饿的年代,《华尔街》中的主角戈登·盖葛的经典语录—— “贪婪是好的”道出了华尔街这个资本运作圣地的游戏真谛。23年弹指一挥,华尔街贪婪依旧,这座金钱的不夜城又令《华尔街2》里的人陷入困境。影片中,昔日雄霸华尔街的股票作手戈登·盖葛从联邦监狱获释之后,披着“贪婪是合法的”外衣再度出山。他摇身一变,成了财经畅销书作家, 四处演讲,讲述华尔街的内幕故事。在2008年开始的这场金融危机依然阴魂不散的今天,我们禁不住会问:8年的牢狱生涯是否令他“洗尽铅华”,找回道德的良知?曾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股市大亨到底不简单,尽管重获自由的那一刻他身无分文,女儿憎恨他,儿子因吸毒而早逝,妻子恐怕早已改嫁,步入豪华餐厅又遭到“街”上昔日同行的蔑视和奚落,但是他骨子里的锐气没有磨灭,言谈举止依然散发着咄咄逼人的个性。不认输的戈登随时准备着重返华尔街再度筑梦。只可惜在只认金钱的华尔街,失去资本就好似在赌场里没有了筹码,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戈登要怎么重回江湖?姜毕竟还是老的辣,有经验的赌徒总会为自己留好反戈一击的赌资。进监狱前,他为女儿温妮设立了1亿美元的信托基金,这笔信托基金已沉睡多年。为得到这笔巨资以图东山再起,他不惜利用女儿的男友雅各布·摩尔——一位充满抱负的年轻股票交易员来修复与女儿糟糕的关系,作为回报,戈登答应帮助雅各布复仇,除掉逼死雅各布导师的金融大鳄布莱顿·詹姆斯。于是,金钱再一次改变了一切。当年那个贪婪的华尔街恶棍又回来了,虽然已白发苍苍,却还别着丝质手帕,品着洋酒、雪茄,狂傲得无以复加。在那片他心之所属的黄金地所向披靡,每一个吹向天空的泡沫,(通过“做空”的手段)全都化为金钱落到了他的口袋。他从女儿那儿骗取的1亿美元, 瞬间变成了11亿美元!道德算什么?畅游华尔街不需要忠诚,不需要负责,不需要信任。卑鄙的人往往能游得更远。只要不违法,做什么都行,道德在这条街上不值钱。正如戈登所言:“资本无眠,就像你的女人,不看紧的话一觉醒来,她便跑得无影无踪,你再也见不到了……”在华尔街的博弈中,贪婪正是资本的本色。
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奥利弗·斯通,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同时借戈登的行径来质疑现代人面对金钱诱惑而普遍出卖灵魂的道德问题。这虽是一部电影,却为我们呈现了华尔街真实而残酷的一面。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许多人的美国梦破灭了, 房产变成了负资产,投放股市的退休金蒸发得无影无踪,大家的荷包或多或少都缩水了。面对如此沮丧的现实,西方的大专院校、各类研究所甚至经济学家们都不约而同地展开调研,课题是“金钱能买来幸福吗?金钱和幸福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英国沃里克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教授、经济学家安德鲁·奥斯瓦德(Andrew Oswald)在最近一次讲座中公开宣布:“一旦一个国家的储藏室通通被填满了,也就无所谓国家正日益富有,进一步的经济增长似乎也不会使公民更具幸福感。”奥斯瓦德是近年来痴迷于研究“什么能使我们幸福”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研究结论是通过采访世界各国不同背景和阶层的人而得出的。
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在金钱与幸福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联,仅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幸福感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这项研究基于国民幸福指数,对数十万美国人进行了调查,并把幸福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每天的情绪状态,另一种是人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更深层次的满足。这份报告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具有魔力的数字:在美国,年收入到达7.5万美元时是最幸福的。对于这个奇妙的数字,如果在10年前,我绝对会当作听了一个笑话而一笑了之,因为在美国年收入7.5万美元太过稀松平常,挣够了这个数就满足的话,要求岂不是太低了?但是现在,我自己和周围众多亲友的经历告诉我,这份报告的结论不假。因为富有的人往往有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他们在工作中往往也享有较高的控制权;可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有更高的期望值,时不时会将自己与更富有的人去做比较,而比较带来的往往是烦恼和痛苦。比如我的朋友大龙就深受比较之苦。大龙是我在多伦多认识的朋友。十几年前,大龙带着妻儿一家三口移民到加拿大。大龙是电脑软件工程师,太太之前在国内是做英文翻译的。出国之后,英文成了必需的交流工具,不再是特长技能,大龙的太太等于没了专业。好在大龙顺利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没几年,他的工资便涨到了7万多加元,在多伦多这就算是高薪阶层了。生活稳定之后,他们又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大龙的太太便待在家中做全职太太。这真是一个典型的北美幸福之家。大龙可以在闲暇时上上网,跟美国的老同学聊聊天,他因此了解到美国的软件工程师收入很高,特别是纽约的一个老同学,读书时成绩还不如他, 如今收入却比他多50%。渐渐地,大龙的心理不平衡了。待他入籍成了加拿大公民后,便开始在纽约找工作。运气还不错,大龙顺利地获得纽约一家电脑公司的聘用,起薪一跳就是8.8万美元,以当时1美元兑换1.3加币算,大龙的年收入立马增加了50%以上。大龙一家毫不犹豫地搬到了纽约。到了纽约之后,才知道纽约的房价比多伦多贵多了,想买一栋和多伦多一样的大房子,价位则更高,扣除每个月的房贷后,一年算下来,发现存起来的钱和在多伦多工作时一样多。大龙当然又不满足了。在纽约,媒体时常报道华尔街的年底分红奖金丰厚,大龙自觉技术过硬、不比别人差,他的心又活了起来。不久他果真跳槽进了华尔街一家证券公司,底薪又多了1万美元,干好了奖金至少是年薪的30%,如果公司赚大了,奖金是上不封顶的。只是没料到,华尔街非但工作压力大,泡在公司的时间又长,令他跟妻儿聚少离多。不过到了年底时,大龙竟然出乎意料地拿到了跟底薪一样多的大红包,兴奋之情不言而喻,顿时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夫妇俩高兴地在郊外买下一栋早先看中的大房子,只是距离办公室所在的曼哈顿更远了。就这样,大龙每天凌晨5点不到就得起床,先开车到附近的火车站赶头班火车进城,到了曼哈顿再换乘地铁,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使用了三种交通工具,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要用去四五个小时,正常工作需要10个小时。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并且由于拿的是年薪,所以没有加班费。象征着美国梦的家,反倒跟旅馆似的。如果半夜三更电脑系统出意外,他还必须开车往曼哈顿赶,生活简直一团糟,几乎没有任何闲暇。
此时,大龙和太太才意识到,他们的收入虽然多了点,幸福感却大大地下降了。时间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以时间和压力来换取金钱,绝对得不偿失。在电话中,大龙对我说:“现在我每天最享受的,是凌晨回家所闻到的草地的芳香……”最为遗憾的是大龙后来离婚了!几个月前,他一个人黯然回到了多伦多。从大龙的故事中不难看出,假如他不跟纽约的老同学做比较,多想想他自身所拥有的,而不是一天到晚纠缠自己所没有的,他们一家4口或许还幸福地生活在多伦多。他的故事可以用一个金融术语来形容,叫作“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也就是说,不要试图以自己的短板去和人家的长项做比较,幸福感才会常相伴随。研究幸福的专家说,只有大约15%的幸福与收入、财产或其他财政因素有关,而近90%的幸福来自诸如生活态度、自我控制以及人际关系。几年前,澳大利亚的幸福协会开张,该协会创始人蒂莫西·夏普说:“你真的可以提高你的幸福水平,这是我们要教给你的。我们可以让一个幸福'存款’为零的人,在其幸福银行账号里有结余。”只要你认认真真地回答以上问题,可能就会改变对钱的看法。其实对于财富,先哲培根早在400年前的《谈财富》一文中就已经谈透了。他写道, “所罗门曾说:'财富多者诱人渔猎,而对于人生,除了徒饱眼福以外又有何用?’”中国古人也说过“知足者常乐”。有些人很有钱,然而还是苦于得不到幸福;相反,另一些人只有很少的钱却也满意地度过了一生,那是因为他们懂得最大限度地享受他们所拥有的。说到底,让我们远离了幸福的人正是我们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