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探微

“沁园春”探微

□春之语

引文:  

前日是润润小朋友的四周岁生日,原计划选用一些照片发条抖音庆祝,哪知竟未通过审查。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情况,细来想去应是其中一副“沁园春”诗词的照片,涉及版权审查。由此细微处来看当今互联网巨头的日子大概也是不容易。前有蚂蚁金服号称史上最大IPO被紧急叫停,再有近些天“双减”政策落地,新东方等教育培训机构股价一落千丈。我想这对黎民百姓应是好事,少些寡头、少些贩卖焦虑,让芸芸众生也能多些阳光雨露。

近些日读了些闲书,断断续续的。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几乎每日随身携带,上下班乘坐地铁的途中经常跟着马尔克斯的笔墨畅游在拉丁美洲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近代百年史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曹雪芹的《红楼梦》最近也粗略在读。昨日查了些资料,了解到曹雪芹的《红楼梦》受到蒲松龄聊斋的很大影响,《红楼梦》继承了《聊斋志异》的传统,通过具体描写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进一步宣告了封建社会灭亡的历史必然。《聊斋志异》的爱情观对《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蒲松龄和曹雪芹都歌颂男女对异性的“痴情”,都创作了一批痴情男女的形象。蒲松龄和曹雪芹都要求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解放妇女,对女权的尊重,对旧社会欺压百姓丑陋贪官的进行鞭挞。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无意中想到“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究竟是什么意义、什么由来?本文拟对“沁园春”的由来及其典故一探究竟。由于文笔水平有限、所供参考资料有限,文章如有错误及不妥之处,望读友海涵。

(1)沁水公主及沁水公主的田园

根据《后汉书·窦宪传》和《辞海》等资料,沁园的全称应为"沁水公主田园"。 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永平三年(公元60年),封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传说她是一位历史上少见的冷面美人,性格雅静,贤寂、善良,文弱。如何给公主找一位如意郎君,除了郎君个人素质外,还要寻找一个适合公主性格的自然环境。于是显宗皇帝,踏遍山山水水,最后选定沁河北岸这片竹林。而这片竹林,北依太行,南邻沁河,富饶,幽静,明朗,祥和。据说历史上周文王曾称此地为"天下大阳居",这正与沁水公主的性格天然契合。汉明帝派百官监管,动用众多劳工,一个多月便将沁园建成并将其作为公主的陪嫁。

关于沁园的历史记载很少,现存沁园的资料也是片言只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覃怀志》、《怀庆府志》、《辞海》、康熙三十二年版《河内县志》,也只提供了大概的方位距离:"沁河北岸""沁阳城东北三十里",没有沁园的详情和佐证。多年来,我们只能透过唐风宋雨的朦胧和战火硝烟的迷蒙,遐猜她的幽静,梦幻他的恢宏。
       如今遗存的元代耶律逊宁《过沁园有感》的诗:昔年曾赏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榭经兵火,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明代王铎的《移居》诗: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也只是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一个残美的沁园憾境。但值得庆幸的是,诗中提到的"竹",把我们对沁园的景想,扩展出一个新的视野。有一说:依据诸志提供的方位距离加上王铎、耶律逊诗中的"竹",沁园遗址有可能在河南焦作博爱县磨头镇北和许良镇南的千年竹乡里。另有一说: 沁水公主的封邑在沁水,古老的沁园其实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不复存在。但沁园遗址尚可寻觅具体的位置应该是在河南济源市五龙口镇,该镇风景秀丽的五龙口山和千年流淌的沁河水,造就了五龙口的奇山秀水。二千年前的沁水公主田园究竟是在焦作博爱还是济源五龙口本文暂不做探究。

沁园的遗失,沁园的迷离,沁园的美丽,演绎出沁园春的词牌,千余年来给多少文人墨客带来憾然和仰慕,也正因为这些,才有了一大批历代名人留下的不朽的吟咏。这也给沁园蒙上一缕神秘的颜色,给后人留下浓浓的文化资源。其实除了沁园本身的美丽,沁园主人经历的故事或许才是“沁园春”这一词牌流传千古的真正原因。

(2)沁水公主田园的失与得
       东汉建初年间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刘庄)去世,汉章帝(刘炟)继位。虎贲中郎将窦宪,倚仗其妹窦皇后的势力,横行朝野,亲王公主、皇亲国戚没有人不怕他。他看中了沁水公主的田园,竟然安排下人用两个大狮子堵在沁园门口不让出入,然后低价强买了沁水公主的田园。沁水公主忌惮窦宪的权势,不敢拒绝,只能忍气吞声的接受了这桩极不公平强取豪夺的买卖。有一天,汉章帝出巡经过沁园,他记得这好像是父亲在世的时候,专门为沁水公主建造的,但是他又不是很肯定,就随口问了句,这是谁家的田园?当时窦宪就在旁边,他额头冒细汗胡说了一通,同时他也使眼色阻止其他人回答,这引起章帝的怀疑。后来,汉章帝看出这当中的蹊跷,回宫以后就派人去核查,知道了窦宪欺负沁水公主的事情,汉章帝发现了真相,勃然大怒。召见窦宪严厉训骂:"前几天经过你强夺的沁水公主田园时,你为什么指鹿为马,欺骗我?你的胆子真大呀!你知不知道?永平年间(58-75),先帝(汉明帝刘庄)经常命令阴党、阴博、邓叠三人相互监督纠察、律法严明,所以诸多贵戚中没有人敢触犯法律。如今,尊贵的公主、皇家的田园尚且遭到你的巧取豪夺,何况平头百姓平时该如何受到你的欺压!我告诉你,国家要抛弃你窦宪,就像丢掉一只小鸟臭虫和腐臭的死鼠一样!"窦宪吓得大惊失色、异常恐惧,连窦皇后都感到灾祸已至。她降低了自己的服式等级来谢罪,好说歹说想尽各种办法,才让汉章帝消了一点点火。汉章帝命令窦宪老老实实向沁水公主道歉,并把沁园立刻还给沁水公主。重新获得原本属于自己田园的沁水公主作太平筵宴表示庆贺,赞美世间仍有公道,请人写了曲子吟唱,称之为《沁园春》。

《沁园春》最初仅作为普通曲调流传,到隋唐年间词风渐盛,由冯贽重新整理《沁园春》得以更广泛传唱。到了宋朝,词人张先填了一首《沁园春》,反映极佳,《沁园春》遂成为新的词牌,被人广泛效仿。而历史上让《沁园春》真正出名的,则是苏轼,他填写的《沁园春.孤馆灯青》,多处用典,脉络清晰、回环往复、波澜起伏、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在当时影响很大。后来人们填写《沁园春》,大都以苏轼的为蓝本。

附:《沁园春·孤馆灯青》(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3)不可沽名学窦宪

汉章帝看在皇后的面子上,对窦宪没有依法治罪,但不再委以重任。直到汉和帝登基,窦皇后摄政,才又重新掌权。窦宪在历史上留下过种种劣迹,在古今文人墨客眼中被公认为是东汉外戚专权的祸首,因而备受贬斥,以致于他的历史功绩也几乎被其罪过所掩盖了。其实,客观地分析窦宪的一生,其有些行为虽令人愤慨,但他对东汉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应该肯定的。作为当时无可争议的优秀将领,他统率汉朝大军,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逐北单于,迫其西迁。他的威名震撼了大漠南北,他所奠定的中国北疆新格局,既是东汉光武、明、章三代的夙愿,是中国边疆统一和中华民族融合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渴望和平的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经过窦宪对北匈奴的两次大战,北匈奴主力被彻底歼灭。至于其残部的去向,《后汉书》说是"不知所终"。而按照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说法,当时"这些从获胜的敌人面前逃跑的匈奴人",采取了"转而向西方进军"的战略。他们先是长途奔袭到欧洲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带,接着又同这里的原住民哥特人等一起,继续向西侵袭,直到兵临罗马城下,最终导致了这个古老帝国"在众多'蛮族'的强大军事压力下",一朝覆亡。从这个角度不妨说,窦宪对北匈奴的作战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间接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窦宪戴罪立功平定匈奴,威名大盛。于是以耿夔、任尚为爪牙,以邓叠、郭璜为心腹,以班固、傅毅皆置幕府,以典文章,把揽朝政,占据要津。一时刺史、守令等官员多出其门。尚书仆射郅寿、乐恢因为违忤窦宪之意,相继自杀。朝臣震慑,望风承旨。窦笃进位特进,窦景为执金吾,窦瑰为光禄卿,兄弟当朝,贵重显赫,倾动京都。而窦景尤为骄纵,妓客也依仗势力,为非作歹。他们侵凌平民,强夺财货,篡取罪人,抢掠妇女。搞得京都商贾闭塞,如避寇仇。而主管官吏,噤若寒蝉,忍气吞声,不敢举奏。司徒袁安见天子年幼,外戚专权,深为忧虑,言及国家大事,往往呜咽流泪。无奈当时窦氏势力太大,父子兄弟并居高位,充满朝廷。除上面提到的之外,尚有窦宪的叔父窦霸为城门校尉,窦褒为将作大匠,窦嘉为少尉,任侍中、将、大夫、郎吏等职的,还有十余人。

永元四年(92年),他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也互相勾结,有的还出入后宫得幸太后,于是欲谋叛逆。汉和帝得知了阴谋后,但无法与外臣接触。素知中常侍钩盾令郑众,谨敏而有心机,不事豪党,于是便招来郑众,定计除灭叛党。考虑到窦宪驻扎在外,怕他兴兵为乱,谋定后忍而未发。适逢窦宪和邓叠班师回京,和帝大喜,下诏让大鸿胪持节到郊外迎接,并按等级赏赐军中将士,以安其心。窦宪进城之后,和帝亲临北宫,命将屯卫南、北宫,关闭城门,逮捕了邓叠、邓磊、郭举、郭璜,下狱诛死。并派人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更封为冠军侯,让他和窦笃、窦景、窦瑰都回封地去。窦宪、窦笃、窦景到封地后,都被迫令自杀。
       窦宪自认为有大功于汉,最终却落得被逼自杀的下场,可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居功自傲、跋扈恣肆。沁水公主失去的沁园重新获得,请人谱写曲子“沁园春”吟唱,“沁园春”演绎成词牌名传千古,这也正说明:自古公道自在人心。这大概是1900多年后毛主席书写《沁园春.雪》的含义之一,这也与毛主席另外两首七律诗词“不可沽名学霸王”、“三军过后尽开颜”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3)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沁园春·雪 创作背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