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与火的较量 - 火炮时代的要塞工程学(5)完结篇

在这一章中,我们来看一下历史上的几次攻城战是如何进行的。

阿特攻城战(1697)

阿特(Ath)是一座比利时小城,位于比利时与法国边境附近,2018年时人口只有三万人。

在1697年5月16日清晨,一万两千名法军骑兵从三个方向包围了阿特,切断了这座小城通往外界的道路和桥梁。在同一天,攻城的主力部队渡过了斯海尔德河,在距离阿特10公里远的地方扎下了军营。在这次行动中担任总攻城师的正是沃邦本人。

阿特城内的西班牙守军共有三千六百人和32门火炮。在被法军包围之后,他们匆匆地烧毁了要塞附近的一切房屋,以避免它们成为敌人推进时的掩体。

与此同时,城外的法军集结了四万人的兵力,是城内守军人数的11倍。法国人的火炮数量多达73门,光是运送弹药和补给就使用了4000辆马车。法军招募了两万名工人,开始挖掘一条环绕阿特城整整一圈的壕沟。这条深1.8米、宽2.4米的壕沟将会彻底打消西班牙人任何前来救援的念头。

前面的文章说过,指挥官在开始进攻前需要对敌人要塞的布局进行仔细的侦查,以决定主攻方向。但是沃邦根本不需要做这样的侦查,因为法军面前的这座要塞就是他本人亲手设计的。

在三十年前的遗产战争中,法军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取了阿特,那时这里还只有一座中世纪式的城堡。沃邦马上就推倒了原有的城墙,然后花了六年时间修建了一座全新的星形要塞。可惜的是,仅仅在四年后,随着尼美根条约(Treaty of Nijmegen)的签订,法国又把这座要塞城市还给了西班牙人。

沃邦设计的这座星形要塞共有八个棱堡,每两个棱堡之间都有一个突出的三角堡。相邻棱堡之间的距离是180米,这也是火枪的有效射程。这样每个棱堡都可以从左右两侧的棱堡得到额外的火力支援。从护城沟底部算起,棱堡的城墙有九米高。如果灌入河水的话,这里就变成了一条水深2.4米的护城河。在阿特城的西面有一座小山,从山上可以直接望到要塞的内部。为了避免敌人的火炮从这里进攻,沃邦在西侧的四个棱堡中设置了额外的堡垒。

阿特要塞平面图

面对这座自己亲手设计的要塞,沃邦很快就决定了把要塞东面的两个棱堡作为主攻方向。

5月22日,工人开始挖掘第一条平行壕。凭借着人数优势,法军几乎在一个晚上就完成了这条壕沟。此时他们距离要塞的距离是600米。

在这之后,工人们严格按照沃邦所制定的标准流程开始挖掘Z形壕。短短两天后,他们就完成了第二条平行壕。法军士兵和要塞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了300米。在这几天中,要塞中的火炮不断地对法军进行射击。但在壕沟的保护下,仅有50名法军士兵受伤。

通常来讲,进攻方会在第一条平行壕完成后就让火炮进入阵地,对守方进行火力压制。但这一次,沃邦却打破常规,一直等到第二条平行壕完成之后才开始布置火炮阵地。这是因为他要使用一种全新的射击方式。

沃邦拖出了三十六门加农炮,把它们放在了沿着第二条平行壕布置的六个火炮阵地中。接下来,沃邦命令士兵使用一种由他本人发明的新的射击方式:跳弹射击(ricochet firing)。

他要求士兵调整火药的使用量,让出膛的炮弹落在要塞外的防卫坡上,而不是要塞中。很多士兵都对这个命令感到莫名其妙,但当他们尝试了几次之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沉重的炮弹落在防卫坡上之后,随即再次弹起,越过护城沟,撞在棱堡的城墙上。然后这枚炮弹又被城墙弹回护城沟,从背后撞向隐蔽在这里的守军士兵。有些炮弹甚至可以在护城沟里弹射多次,对这里的守军士兵进行大面积地杀伤。根据法国人后来进行的评估,这种跳弹一天可以杀伤至少一百名护城沟中的敌人。短短两天之后,守军就放弃了护城沟的守卫。法军仅仅付出了三死八伤的代价就夺取了护城沟的边缘(covered way)。

跳弹原理示意图(ricochet firing)

沃邦的下一个目标是突出在城墙之外的一个三角堡。这位攻城专家调来了多门加农炮和迫击炮,以各个角度、各种弹道对三角堡进行了猛烈的轰击。五月的最后一天,掷弹兵们踩着临时搭建的桥梁,从三角堡被轰开的缺口冲了进去。守在三角堡中的七十几名西班牙士兵被炮火压制得完全无法还击,撤回要塞的道路又完全暴露在法国火枪兵的火力之下。最后他们选择了投降。在夺取了三角堡之后,挡在法国人和守军之间的就只剩下最后一道城墙了。

法军通过Z形壕逼近了要塞
法军对红圈内的三角堡进行了猛烈的轰击

沃邦说,现在就是撒旦本人带着一万名士兵也无法阻止他攻下这座要塞。

在三角堡内修筑好防御工事后,法国人把各门大小火炮布置好,按照标准流程在棱堡的城墙上切割出一个长方形。之后,加农炮对准了这块方形区域开始反复轰击。在此期间,迫击炮不间断地对城墙后方的区域进行火力覆盖,以阻止守军构筑第二道临时城墙。

6月5日,法军轰倒了两座棱堡的城墙,工兵迅速搭建好了越过护城河的简易桥梁。守军挂起了白旗,宣布投降。继续抵抗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法军轰倒了两座棱堡的城墙

双方很快就投降的条件达成了一致。除了五名高级军官以外,其余的西班牙守军都可以在6月7日这一天自由地离开。

在沃邦的指挥下,几万人的法军如同一部精密而冷酷的机器一般,按照精确的时间表逐步摧毁了敌人的要塞。

从包围开始算起,法军仅仅用了20天就攻下了这座规模可观的要塞。在此期间,法军一共耗费了27050枚加农炮炮弹、3400枚迫击炮炮弹和130吨火药。一共有大约50名法军士兵在攻城战中丧生。对于一场攻城战来说,法国人所付出的这些代价是非常小的。

这是一次教科书级的完美攻城。

纳慕尔攻城战(1692)

在一场攻城战中存在着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即使是沃邦也无法保证每一场攻城都像阿特之战那样完美。

纳慕尔(Namur)同样是一座比利时的城市,距离阿特100公里不到。它的平面图是这样的:

从图中可以看到,纳慕尔的城区是一个椭圆形,一侧靠着河,另外一侧是陆地。城区在陆地的一侧被大约十个左右的棱堡保护着。这些棱堡对于沃邦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真正对攻城造成困难的是与城区隔河相望、位于山上的一座要塞(citadel)。Citadel这个词在中文里通常被翻译成要塞或者堡垒,但其实这个词是特指那些修建在高处、用来保护一座城市的要塞。纳慕尔的citadel就是这样一座要塞。在今天,游客们在纳慕尔仍然可以参观这座山上的堡垒。

纳慕尔的citadel

仅仅从地形上看,这已经是一座难以攻克的要塞了。防守者们又在这座要塞的西侧修建了另外一座名为威廉堡的要塞,进一步增加了攻击的难度。

1692年5月25日,法王路易十四亲自挂帅,带着六万名士兵包围了纳慕尔,此外还有一支六万人的军队负责阻挡敌人的援军。在这次攻城中,法国人动用的火炮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51门。总攻城师仍然是沃邦。

在城内的守军一共有六千人,由与沃邦同样著名的荷兰要塞专家库霍恩(Coehoorn)制定防守策略。

沃邦指挥下的法军首先对城区发起了进攻,这对于他来说只是一次平淡无奇的常规操作。法军的火炮数量已经多到几乎摆满了整条平行壕。猛烈的炮火使得守军损伤惨重,“防御工事里堆满了被炮弹削掉脑袋的尸体,就像被利剑砍掉了头一样”。

6月5日,城区内的守军提出投降。他们愿意把城区交给法军,条件是允许他们安全地撤退到山上的要塞中去。此外,法军还要承诺在占领城区后不会从这里攻击山上的要塞。作为交换,守军也不会从山上攻击城区。法国人接受了守军开出的条件。

6月8日,法军开始了新的进攻。由于有言在先不能从城区内发起攻击,他们只能从最困难的角度对山上的要塞发起进攻。在沃邦的指挥下,工人从挖掘了纵横交错的壕沟,从前后两个方向同时逼近威廉堡。就在这个时候,连日的暴雨开始了。法军的壕沟是朝着上山的方向挖掘的,于是壕沟内的雨水变成了一条条翻滚的河流,向前线运送物资几乎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直到6月22日,沃邦才总算是把壕沟推进到了威廉堡附近。22日晚上,法军从两个方向同时对威廉堡发起了冲锋。经过一番激战后,威廉堡内的1200名守军举起了白旗向法军投降。库霍恩本人也被一枚炮弹炸伤了头部。

第二天,来自法国和荷兰的两位要塞专家碰了面。沃邦安慰库霍恩说,他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失败感到难过,“因为他只不过是败给了全世界最强大的君主”。

库霍恩则回答说,真正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他迫使世界上最伟大的攻城专家移动了七次火炮阵地才攻下了这座城堡。

在攻下威廉堡后,法军一鼓作气,继续把壕沟推进到了山顶附近,并在6月29日攻下了山顶的堡垒。为了攻下这座城市,法国人一共付出了6966人的代价。

从海上攻城 - 阿尔及尔(1816)

沃邦本人一向都认为从海上进攻要塞不是一个好主意。

首先,船只上的火炮口径通常都会小于岸上的火炮。而且炮手们在晃动的船上开火时,炮弹的精度也将大大低于他们的对手们。其次,与要塞厚重的城墙相比,木质帆船的船体实在是太脆弱了。在船体的关键部位或者桅杆吃上几发炮弹就足以报销掉一只帆船。

当然,正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在战争中万事没有绝对。如果防守一方过于松懈,或者进攻的一方指挥得当,从海上进攻要塞也不见得是必败的事情。

1816年8月27日,英国和荷兰的联合舰队来到了北非港口城市阿尔及尔,对这里的要塞进行了炮击。英国的旗舰夏洛特王后号(Queen Charlotte)上配备了104门火炮,第二大的战舰无敌号(Impregnable)上配备了98门火炮。也就是说,英国人一艘战舰所拥有的火炮数量就超过了100年前法国人围攻阿特城时使用的全部火炮。

在下午三点,英荷联合舰队向他们的目标开火了。在接下来的9个小时里,联合舰队一共向岸上倾泻了五万发实心弹和将近一千发爆炸弹,几乎是法军在阿特围城战中全部的弹药消耗量的两倍。

正如沃邦所预言的一样,在双方的火炮对决中,英国人和荷兰人的损失也不小。无敌号上有50人丧生,船体被炮弹击穿了233次。

描绘1816年炮击阿尔及尔场景的油画

在半天的战斗中,英荷联军就几乎耗光了船上所有的弹药。不过第二天,英国人还是装腔作势地向阿尔及尔的统治者发出最后通牒,警告说如果不接受英荷联军开出的条件(释放基督教奴隶),他们就要对阿尔及尔进行第二轮炮击。阿尔及尔统治者信以为真,与英国人签署了条约并最终释放了3000名基督教奴隶。

凭借着火力优势和虚张声势,英国人最终达到了他们的战略目的。

直布罗陀(1779 - 1783)

从1779年到1783年,英国人控制下的直布罗陀也经历了长达三年半的围困。

直布罗陀是一个狭长的半岛,三面临海,只有北侧与欧洲大陆相连。1779年6月,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开始对直布罗陀进行海上封锁。在直布罗陀北侧的陆地上,联军也修建了各种防御工事,切断了这个小小半岛与大陆的联系。

到了这一年的冬天,驻守在直布罗陀的英军已经耗尽了几乎所有的食物,不得不开始实行食物配给制度。由于缺少蔬菜和水果,坏血病开始大规模流行。人们缺少过冬所需的燃料,不得不从废弃的船只上拆下木头用作燃料。

1779年的12月,英国人派出了一支由21艘战舰护卫的船队,成功突破了西班牙舰队的封锁,把急需的物资运到了直布罗陀。靠着这些物资,英国守军又艰难地熬过了1780年。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在这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法西联军难道就不能从陆地上攻下直布罗陀吗?这倒也不能怪联军无能,主要是因为直布罗陀的地形实在是过于奇特。

直布罗陀平面图,红色为英军,蓝色为法西联军

从上面的地图中可以看到,直布罗陀半岛地形非常狭窄,只有北面一点点与大陆相连,这使得联军的进攻火力难以展开。更加可恨的是,这么小的一个半岛上竟然还有一座高耸的山脉,一下子又把联军可利用的进攻宽度占去了至少四分之三。从陆地上攻下英军的要塞几乎就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从下面的三张不同角度的航拍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直布罗陀的地形有多么的变态:

直布罗陀航拍照片一
直布罗陀航拍照片二
直布罗陀航拍照片三

这时的法西联军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派出舰队对直布罗陀封锁是一件十分费钱的事情,但英国舰队只要冲破一次封锁就可以为守军再续命一年。这样下去,法西联军永远也等不到直布罗陀投降的一天。

果然,在1781年4月,英国又派出了100艘补给船,在29艘战舰的保护下冲破了封锁线,为直布罗陀的守军再一次送去了大量的补给。这让西班牙人下定决心从陆地上发起进攻,夺取直布罗陀。进攻的时间被定在了1781年11月,但就在进攻发起前,有西班牙士兵走漏了消息。英国人在11月27日的晚上先发制人,主动向西班牙人的阵地发起了进攻。西班牙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很多大炮都被破坏了,弹药库也被英国人引爆了。

到了这个时候,法西联军不得不承认两件事情:第一,他们实施了两年半的封锁是一场彻底的失败;第二,从陆地上攻下直布罗陀的要塞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法国人提出了一个设想,从海上使用密集的炮火直接把直布罗陀的要塞轰成碎片,然后再从陆地上占领它。为此法国工程师设计了十艘特殊的船只用来轰炸直布罗陀的要塞,并把它们称之为“漂浮炮台”。为了防止被敌人的炮弹击穿,这些船只的木制船体厚度达到了三米,外侧铺满了潮湿的沙袋。与两侧都装有火炮的战舰不同,这十艘船的火炮全部都被安装在了船体的同一侧,以最大程度地集中火力。在船体的另一侧则由各种压舱物来平衡火炮的重量。十艘这样的“漂浮炮台”一共可以携带212门火炮。

除了这十艘船之外,法西联军还集结了另外49艘战舰提供火力支援。在陆地上,装备了86门火炮的四万名士兵严阵以待,等着要塞被轰平之后其前去占领这个重要的半岛。

1782年9月13日,法西联军从海上发起了总攻,但事情进行得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在风帆时代,海上的船只并不能随心所欲地调整自己的位置。法国人的十艘漂浮炮台没有形成理想的队形,导致他们的无法集中火力攻击一点。本来应该对这些漂浮炮台进行支援的战舰也没有及时地进入既定位置。

上午9点30分,十艘漂浮炮台分别来到了距离要塞1000至1200米远的地方。与此同时,要塞城墙后的英军也准备好了他们的150门火炮。9点45分,双方的火炮同时开了火。

在战斗打响后不久,英军就发现他们的炮弹就算打中了法国人的漂浮炮台也会立刻被弹开,根本不会造成任何伤害。在下午,英国人把他们的炮弹换成了红热弹(red-hot shot)。所谓的红热弹,指的是把实心的铁质炮弹放在火上炙烤直到发红后,再放入到炮管中发射出去的一种炮弹。这种炮弹在击中木制材料之后,很容易引起大火,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对付船只。不过,由于法国人的船体外面覆盖了一层沙袋,因此英国人最初发射的红热弹都没有什么效果。与此同时,法国人的船只过于分散,也无法对英国人的要塞形成有效的打击。尽管如此,双方仍然朝着对方不停地开炮。。

一整个下午,英国人都在坚持不懈地发射红热弹。终于在下午五点钟左右,有一枚红热弹穿透了一艘法国船只的外壳,在内部引起了大火。英国人看到船上的法国水手们忙碌地用木桶舀起海水前去救火。这艘船很快就停止了射击。傍晚六点钟时,已经有两艘船燃起了大火。到了这一天的半夜,法国人的十艘漂浮炮台已经全部着火了。其中有一些是被英国人的红热弹击中起火,有一些是因为丧失了移动能力被法国人在撤退前主动烧毁了。

燃烧的法国船只

法国人所策划的海上火炮大对决以惨败而告终。在这一天的战斗中,法西联军的伤亡高达1473人,而英国人仅有15人死亡、68人受伤。

在这一年的10月份,英国人第三次突破了法西舰队的封锁,为直布罗陀的守军送去了大批补给。对于法西联军来说,继续对直布罗陀进行封锁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在第二年的2月底,法西联合舰队撤离了直布罗陀,结束了对这里三年零七个月的围困。这次围城战的失败使得西班牙在此后的200多年里再也没有作过夺回直布罗陀的军事尝试。

关于火炮和要塞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十一点半讲历史”,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0)

相关推荐

  • 矛盾之争——浅谈火炮要塞的进化

    前言 要塞之于其修筑者来说,一般来说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巩固边境,阻挡敌人入侵:为边防军提供军需及栖身之所:作为所在地的行政中心,宣示主权,征收税务,并保护边民.位于交通要道或边境之地的要塞往 ...

  • 为了帮法国分担压力,英国发起索姆河战役,结果却让己方损失惨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什么样的一场战役使得英法德三国,总计伤亡一百三十多万人?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已经知道了,没错正是索姆河战役.这场战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名的绞肉机,将双方士兵带入死亡的深渊.凡尔 ...

  • 石与火的较量 - 火炮时代的要塞工程学(4)

    经过第一阶段后,我们已经挖好了环绕敌人要塞的第一道壕沟.同时我们还有有几十门火炮进入了炮击阵地,可以对敌人的棱堡进行火力压制.从平面图上看起来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条壕沟以及火炮阵地的位置示意图 守军在 ...

  • 石与火的较量 - 火炮时代的要塞工程学(2)

    前文说过,为了对抗火炮的冲击力,要塞设计师们主动降低了城墙的高度,同时增加了城墙的厚度.城墙的内外两侧也都被泥土加强,用以吸收炮弹的冲击力. 城墙上的女儿墙也不再用石头砌筑,而是改成了砖块.因为被炮弹 ...

  • 石与火的较量 - 火炮时代的要塞工程学(1)

    在第一门火炮怒吼于战场之前,人们在战争中所能聚集的能量一直是极其有限的.无论是弓箭手中绷紧的弓弦.投石机上吱呀作响的绞盘.还是在马背上冲锋的骑士,他们所依靠的都只不过是肌肉的力量.而这种由血肉之躯所产 ...

  • 莫桑石的颜色 莫桑石的火彩 莫桑石哪个牌子好

    随着现代魔星钻技术的不断成熟,需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才能鉴定出来.因此单从魔星钻价格来看,会有一定的迷惑性.从目前生产出来的魔星钻来看,很多都是品质比较良好的,特别是等一些技术发达的莫桑钻人造珠宝生 ...

  • 美食推荐:排骨焖锅、瓦锅狗肉、石锅火文海肠制作方法

    排骨焖锅 主料: 精肋排(750克). 配料: 底油50克,底料600克,药酒20克,香料.中药料少许,香菜.香葱各20克(切段). 主料切配: 仔排剁2㎝长,用清水冲洗20分钟后沥干水分. 麻辣味腌 ...

  • 央视《跟着书本去旅行》寻访周口店——石与火之歌

    栏目介绍<跟着书本去旅行>是一档体验式文化教育节目.节目以中小学课本或经典名著为线索,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走近文化古迹.实地实景讲故事 ...

  • 莫桑石那么火的原因,且高性价比吗?

    没有女生能拒绝礼物带来的欢乐,尤其是男朋友或许老公送的.而相对于护肤品.化妆品等繁琐的肤质色号要求,一件宝石饰品的选择就简略多了!选中了样式,直接下单就行!那么,现在什么样的宝石最受欢迎呢?莫桑石就是 ...

  • 【杂谈】赏石的男人,是这个时代的稀缺品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富裕,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你所需要的各种商品.为了提高生活水准,每个人都在为钱奋力拼搏,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于是,有人变得冷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人终日攀比,不如 ...

  • “授权经济”变得越来越火,且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授权经济"也迎来发展的"春天".授权经济学是一个什么梗?其实"授权经济",指的是将自己的文字或音视频等脑力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