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虎 | 三哥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我的三哥只上过三年半学。他学习成绩很优异,是块念书的料。当时我们兄妹多,家穷,父亲患了眼疾,看东西已经模糊不清了。三哥辍学了,老师亲自登门,要求家里想办法让他上学,他当着老师和父母的面哭了,哭得很伤心,母亲也抹眼泪了,老师的眼睛也潮湿了。
生产队上工的铃声响了,三哥扛着锄头下地了。他刚满12岁,长得胖墩墩的,老实听话,稚气十足,小小年纪,干活很有劲,常常受到社员们的夸赞。那是60年代,农村没有电影,没有戏剧,只有逢古庙会才有串村演出的皮影戏,乡村人叫“小戏”,在舞台上演出的叫“大戏”,三四年才能看一次大戏。三哥他由看皮影戏而迷上了古典小说。他上工也带着书,生产队吃大锅饭,社员们干活多半是磨洋工,出工不出力,一歇下来就是老半天。男人们凑到一块儿打扑克,拉闲话,女人们干脆拿出针线活,飞针走线。三哥一个人却坐得远远的,捧着厚厚的书在如痴如醉地读。一次,一个目不识丁的大叔看他看书入神的样子,走过去,夺过他的书,翻了翻说:“这么厚的书,啥年月才能看完啊?娃呀!认命吧!谁叫咱们穷哩。”他把书又给三哥,转过身,长叹一口气,自言自语道:“爱念书,就能念成功,和土坷垃打交道,真可惜啊!”
三哥看的古典小说很多,像《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儒林外史》《镜花缘》《平妖传》等,他不知看过多少遍,他文化程度不高,不认识的字,查字典,不明白的句子,慢慢琢磨。他的记忆是十分惊人的,有点钱钟书的过目不忘秉赋。看完一本书,他会奇迹般地把故事情节给你娓娓动听地讲出来,让听者也着迷。连我们村的王老秀才也摇晃着大拇指,半文半白地说上几句:“奇才啊!少见的奇才!吾辈不如也!”
春天的太阳暖烘烘的,晒得人们好舒服啊!社员们锄地休息在地头,男男女女围成一个圆,中间坐着一位虎头虎脑的半大小子,在绘声绘色的说《西游记》,说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老人们放下了旱烟袋,媳妇姑娘们丢下了手中的活计,个个屏息静气,生怕漏掉一个字。有时,三哥讲故事会自然而然地与晚上看的皮影戏联系起来,书中的故事和戏中的故事互相映衬,情节更为曲折多彩,听者会听得津津有味,乐此不疲,这时,三哥的故事魅力会使队长格外开恩,多歇会儿。
60年代初,我县在北山河道口修水库,上劳一万多人。三哥把故事带到了工地,他看书、说书,在那里整整度过了三个年头。三哥用故事为那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面黄肌瘦的民工们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漫长的夜晚,他讲得妙趣横生,剑拔弩张,大伙儿听得神魂颠倒,摩拳擦掌。白天的劳累忘记了,咕咕叫的肚子也饱了,这是难得的一顿精神大餐,辛苦在外的民工们是多么奢望它啊?水库工地的庄稼汉喜欢上了这个小青年,称他为咱农民的故事员。
三哥由皮影戏喜欢上了古典小说,古典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又使他喜欢上了绘画。一下工就趴在桌子上,炕头上,画呀画呀,他专画古典小说里的人物肖像,即白描,《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刘备、张飞,《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他至少画了七八十,用他的话说,快画完了,《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这些英雄豪杰的画像,他是模仿小人书连环画中人物的画像画的,他勾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涂上色彩,还真有点年画的味道。我们村子家家户户的墙壁上,几乎都贴有他画的人物画。
他20岁后,当过几天赤脚医生,是备战备荒时期学习的,随时准备上前线救死扶伤。又当过合同工,正是文革最热闹的1966年,合同工造反,他们全被解雇了。当了兵,又转业到油田,在此期间,他画画的爱好从未放弃,走到哪里,画板夹带到哪里。他画得太专一,只画人物肖像,绘画方面的书籍也买了不少,但未入门,其主要原因我以为是没有名师指点。师傅引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俗语不是没有道理的。
最要命的是那场文化大革命,也同样革了他的命,他的学画也就夭折了。真遗憾啊!要不是我家穷,他能继续上学,或者不来这场大革命,他说不定还能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呢?他在绘画方面是有所偏爱的,这是天赋啊!
如今,他已逾不惑之年了,整天泡在平平淡淡的工作、生活中,像伤仲永一样,真的泯然众人了!
这是多么惋惜的一件事呀!
作者简介
肖明虎,陕西凤翔人,生于1952年9月16日。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20多年来,已经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散文随笔,教学论文500多篇,近百万字。出版专著《与中学生谈作文》《文章从哪里来》《高考作文智能训练》。主编初,高中教辅用书10余本,参编宝鸡市创新教育教改实验教材3套。与人合编《全国学生中考优秀作文年选》《全国学生高考优秀作文年选》(2000~2005)。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