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耻辱一战,八里桥之战的溃败,僧格林沁该负多大责任?
在清军诸多的失败中,八里桥之战可谓是最耻辱的一场溃败,3万对8000,结果只打死5人,清军自己损失超过1200人。对于这一战的失败,专家总结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装备太落后!注意,这里说的不是惨败,而是溃败!
然而,翻开同时期的世界史,却能发现一些让人疑惑的地方,即:在武器装备上,并不比清朝先进的阿富汗,可以屡胜英军,为何清军却遭遇一场世界性的耻辱失败?
需要说明的是,到20世纪初,轻骑兵都是战场主力,没理由在1860年会被打的如此之惨,杀敌如此少。因此,这里面肯定有一些其他不为人知的故事!
第一个问题,僧格林沁到底有没有作战决心?其实,僧格林沁顾虑重重!
当时,僧格林沁有3万兵马,其中1万是蒙古骑兵,2万是步兵。即便清军没有一点火器,但如此兵力,怎么也不至于只杀敌5人。
其实,僧格林沁顾虑重重,主要来自三个地方,(1)皇帝,八里桥的背后是北京,不得不打,(2)八里桥之前,已有张家湾战役的失败,有打不过的思想在,但总不能一逃再逃吧,所以为了官职,也要硬着头皮打,(3)很多兵力来自老家蒙古,也不能把老本赔光了。
所以,僧格林沁的战术就不难理解了,即:派5000骑兵送死冲锋,要让皇帝知道,他努力过了。至于其他部队,在冲锋部队损失三分之一后就溃不成军,相继撤出战场。
第二个问题,僧格林沁的战术对不对?其实,战术运用让人无语!
清政府对僧格林沁的要求是:“派出马队劲旅,一定要绕至敌后,于夜间轮番出击,使其自相惊忧,进退失据。我军趁此时机,利用熟悉地形方位等优势给敌人以痛击。”
然而,僧格林沁等却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拒绝了这一战术,在战术运用上,几乎只采用了一种,即:骑兵冲锋,决一死战!更为无语的是,僧格林沁冒险将马队派到宽大的正面战场,向英法联军冲锋。显然,如此正面冲击英法联军固守的阵地,简直就是送死!
正因如此,所以英法联军伤亡才微乎其微,只死了5个人。当拿破仑三世要嘉奖联军统帅孟托班时,便遭到了一致反对,因为法国人也认为八里桥之战是“一场引人发笑的战斗”。
在很多史料中都提到,清军骑兵以大无畏的勇气,落后的装备,勇猛的向英法联军冲锋,谱写了一曲悲壮的中国骑兵挽歌——虽败犹荣,这是教科书式的定论。
然而,从上述两点来看,八里桥之战,更多是一场“政治仗”,打给皇帝看的,看似轰轰烈烈,其实愚蠢可笑。至于这一教科书式的定论,更多的像是“义和团”式的自欺欺人。
可以看到,八里桥之战的溃败,责任在于僧格林沁等人,而非武器装备的落后。所以,别再被骗了,这才是历史真相!如今,还有人把僧格林沁捧为民族英雄,最后一个敢于提刀上马的大清王爷,岂非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