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 , 邮德永存||吕剑
作者:吕剑
今年6月13日,是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坛巨星张包子俊先生逝世27周年纪念日。每当此时,怀念之情油然升起,历历在目的往事记忆忧新,回想起恩师在有生之年对吾辈的精心指点和教诲,真是终生受益不浅,感慨万千。
记得那还是1993年6月里的一天,我在整理单位旧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一枚解放初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专用业务公函的实寄封,我当时对集邮知识一窍不通,出于好奇,我先后向省、市邮电和保险部门发出了多封咨询信,结果来信都使我大失所望。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同事订阅的《中国集邮报》上看到有关介绍张包子俊先生的文章,真是肃然起敬,于是,我就冒昧地寄去一封咨询信,求助张包老指点迷津。结果,不到半个月时间,我就收到了张包老的回信。在信中他详详细细地解答了我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讲到集邮的意义和好处,以及怎样进行集邮等方面的知识的培养和积累,张包老在信中最后告诫我,只具备一定的集邮知识还不够,还要树立良好的邮德。
自那以后,我开始走上了集邮的道路,先后自费订阅《中国集邮报》、《中国集邮》等数种集邮报刊,还撰写数十篇集邮方面的体会文章,不断来提高自己的集邮知识,充实集邮内容,探索集邮技巧和方法,把集邮作为我一生的爱好,平时也越来越热衷于关心和参加社会集邮活动了。后来我才知道,就在张包老给我回第一封信后不久,他因身体不佳住进了医院。
张包老在住院期间,抱病撰写了《前十八与后十八台湾邮票》《万寿邮票之得失》等集邮方面的学术研究文章,还经常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集邮活动,关心我国的集邮事业。1994年5月,正值张包老病情加重之际,他还在病房里托人给我寄来一份由他主编的《浙江集邮报》,从这张报纸上我第一次看到了张包老的力作《前十八与后十八台湾邮票》一文,从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他对集邮事业的执著追求精神。他时刻怀念着海峡对岸的一些集邮界老朋友,关心祖国统一大业,曾对来医院看望他的台湾邮友程绳祖说:“我有生之年的一个最大愿望,是能到台湾宝岛去一次,会会那里的老朋友。”
时隔不久,当我从新闻媒体上得知张包老病情日益加重时,我的心情也十分沉重,提笔又给张包老书写了一封有关我近期从事集邮活动的见闻和有关集邮方面的体会信。5月23日,我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张包老亲笔回信,在信中,他鼓励我要加倍努力,不断丰富自己的集邮知识,他对我热衷于集邮活动非常高兴,在信封的背面欣然为我题写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赠言。
当我看到张包老的赠言,真是兴奋不已,感慨万千。可是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封信竟成了我与张包老的最后诀别信。后来,我才听说就在张包老给我回信的时候,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多日不能进食,身体相当虚弱,每天靠注射营养液维持生命,提笔书写已是相当困难,还能提笔书写回信给我这个素昧平生从未谋面的晚辈,可见在张包老的心里还有很多有关集邮方面的教诲和心愿没能如愿,谁能想到时隔仅仅21天,6月13日,令我肃然起敬的张包子俊因病不幸仙逝,噩耗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我简直不敢相信这个事实,连续几天我都彻夜难眠,望着张包老慈祥和蔼的遗容,百感交集,我回到家里翻阅张包老给我的一封封充满关爱的信件,真后悔与张包老相识甚晚。
张包老虽然离我们而去已整整27个年头了,但他的谆谆教诲和高尚邮德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激励着我义无反顾地把集邮作为生命的一个支点,传承下去,把张包老的邮德风范发扬光大,为我国的集邮事业增光添色,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集邮使者,用实际行动来告慰张包老的在天之灵。
值得欣慰的是我前不久拍摄的一幅摄影作品《淮安火车站新貌》荣幸的被收录到中国邮政局和江苏省淮安市人民政府首次联合出版发行的实寄封及个性化邮票上,成为宣传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
作者简介
吕剑(网名大兵、大吕)江苏盱眙县人,江苏省淮安市财政局副主任科员会计师、馆员中级职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永久会员,中国摄影艺术家联谊会会员,中国财政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集邮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香港摄影报》记者 ,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签约摄影师,《经济日报》 中国经济网签约摄影师,先后有200多幅作品在国际、国家、省、市摄影大赛中获奖。摄影作品和文字新闻作品一千多篇在《人民日报》、《中国摄影报》、《中国财经报》、《中国财政》、《新华日报》、《人民摄影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采用。其中2008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了淮安市"摄影十佳",他的摄影作品巜淮安火车站新貌》被中国邮政发行淮安个性邮票。连续13年被财政部表彰为全国财政信息先进工作者和连续六年获得全国财政宣传先进工作者。
▼▼▼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