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作伴,一路狂奔。我忘记了自己的卑微和无助,也来不得及细细品味身边的风景……
【三峡手记7】阳台小书房
这个鼠年的春节,我们一家又回到三峡。这次湖北遭遇了严重的疫情,形势应该比2003年非典时期还要严峻得多。人们普遍困在家中,老老实实地落实居家隔离。这既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起责。
而17年前非典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在广西南宁读书,不能随意出校门,学校每天提供熬制的中药。但是并没有提倡戴口罩,也没有那么强的传染性吧。
岁月如流水,梦里我还会时时回到宜昌,甚至梦里还会回到年少恋爱的种种青涩。然而,事实很残酷,一晃我离开三峡宜昌快20年了,隔了一代人。
幸好当年买下单位的房子还在,舍不得卖掉。生怕房子一旦被卖掉,所有的美好回忆也一下被“清空”了。换成那点钱有什么用呢?在北京,如今连买一间厕所都不够的,还不如留一个窝儿,将来回来养老也不坏呀。
老房子不大,建筑面积约75平方,两室一厅的格局。不过,比起我住过的单身宿舍就大多了,也知足了。因为实在算小,就将阳台那窄窄的四五个平方的过道辟作书房。
当年简简单单装修房子的时候,紧贴着墙壁做了一面书柜,柜子下面连着一张书桌。于是,这间小小的书房,就成了我当年驻足最多的地方,也最有感情的一角落儿。
三峡宜昌,毕竟是个地级市,能够买书的地方不多。当年铁路坝的新华书店,我曾买下全部与新闻专业相关的书籍,也没有几本可以反复读的。后来,考研的专业书,还是托天南海北的大学同学帮忙购买,或直接汇款找相应的出版社邮购,费尽周折。
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闻,挖空心思地创造文学,这是我当年在湖北宜昌的业余生活状态。现在想来,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这样正能量的生活,挺不简单的,也很自律的吧。不像现在儿子一辈的年轻人,天天手机抱着看,也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徒费时日和目力呀。
那时,我是核工业企业的小职员。平常白天要上班,这间小小的书房,就成了我夜晚和休息日的工作场所。一盏台灯,一本书,一支笔,一堆稿纸,读读写写,消磨着青春岁月……
我早已忘记了,置身这间小书房,当年夏天热不热?冬天冷不冷?那时,微薄的工资真不够开销的,我没有买过取暖器,更没有条件安装空调,好像也用不上,凑合着过日子吧。只记得当年点灯熬油,读书写作,第二天照常精神抖擞地上班去。
昨天,我打开书柜,清点着过去发表文章的剪报,翻看着浙江大学邵培仁教授等赠阅的专业书籍,无限感慨,一齐涌上心头。
当年,我不过二十多岁,心中有梦想陪伴,一路狂奔。于是,我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卑微和无助,也没有闲工夫细细品味身边的风花雪月……
大学我是学机械的,完全是当年高招老师一厢情愿的“拉郎配”,就像是鲁迅和朱安的包办婚姻,终于也被我冷落了。如今,能够证明我学过机械的,就是那张毕业文凭了。
最初,书柜里还留存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教材。自从我决定考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之后,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书刊增多了,理工科书籍就不知被搁到哪儿去了,如今连个影子也没有。真是愧对了当年那些苦口婆心讲授机械设计的教授们……
2006年前后,一家人随着我搬离宜昌。先是在武汉的教师住宅中,再后来在北京房山的家中,都有一间宽敞的书房,几组书柜可以摆上更多的书籍,一张宽大的书桌摆上电脑办公,还可以摆上一张床当卧室……
但是,我还是忘不了这间小小的阳台书房。就像在偏僻的大山里,曾经修筑的一个极不起眼的战时机场,然而我就是从这条跑道上加油起飞的,飞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也许,越是艰难困苦的日子,越能锻炼人的意志,越能考验人的修为,越值得以后慢慢回味。就像一款好烟好茶好酒,经得起众人的品鉴。
今天,三峡的阳光格外明媚。透过铝合金的窗户,太阳溜进这间小小的书房,像小猫小狗儿在此想赖一会儿,才舍得走开。
于是,我拣出几本值得咀嚼的旧书,晒着太阳,慢慢消受着这个“加长版”的春节假期。苦中作乐,换一下视角,不就是另一种幸福么?
(2020年1月28日写于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