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绍兴段)

昔日绍兴的水上交通命脉,今日绍兴的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绍兴段),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属于浙东运河,最早开通于春秋晚期,至西晋末年,基本形成,并于宋代进入全盛时期,是中国大运河连接内河航道与外海的纽带,至今仍然发挥着航运和水利功能。运河西自钱清镇入境,向东经柯桥、绍兴城、皋埠、陶堰、东关、曹娥,过曹娥江后,分为南北两支。南支经梁湖、丰惠,到安家渡进入宁波余姚。北支经百官、驿亭,至长坝进入余姚。(大运河(绍兴段)流经柯桥、越城和上虞三个区,是绍兴最长的线性文物,由市级部门统一协调监管,故列入越城区范围内统计。)

大运河(绍兴段)全长101.4公里,其中,上虞区境内流经梁湖、丰惠、安家渡的运河因杭甬运河航道升级而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内,因此,大运河(绍兴段)的遗产河道长度总计77.6公里。大运河(绍兴段)包含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浙东运河古纤道(渔后桥段、皋埠段、上虞段)、曹娥江两岸堰坝遗址(含梁湖堰坝遗址、拖船弄闸口遗址、老坝底堰坝)、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含五夫长坝及升船机、驿亭坝)等文物遗存。大运河(绍兴段)除遗产河道本体外,还有八字桥、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和绍兴古纤道等3个遗产点被列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内。其中,八字桥位于绍兴城内八字桥直街东端,重建于南宋宝祐丙辰年(1256年),它造型奇特,设计合理,是绍兴最具代表性的古桥。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绍兴城都泗门内,是一处依托八字桥和古运河而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19.66公顷,基本保留着绍兴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城市风貌。绍兴古纤道位于柯桥区柯桥街道、湖塘街道、钱清镇。始建于唐,现存建筑为明清陆续重修,为古人行舟背纤的通道。保护范围东起柯桥镇上谢桥,西至钱清镇板桥,长7.5公里。

大运河(绍兴段)于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浙东运河(杭州萧山——绍兴段)在绍兴境内的长度为64.35公里,包括西兴运河、绍兴环城河、绍兴城内运河和山阴故水道等河道。其中,西兴运河开通于西晋末年,西起钱清镇东达绍兴迎恩门,长22公里。绍兴环城河开通于北宋时期,全长12公里。绍兴城内运河西起迎恩门,东至都泗门,长3.35公里。山阴故水道,最早开通于春秋晚期,原长约20.7公里,东汉以后,融入鉴湖,其航道向东延伸至曹娥江边,现为萧曹运河的绍兴城东河段,西起绍兴五云门,东至曹娥老坝底,长约27公里。

浙东运河(上虞——余姚段)在上虞境内的长度为13.25公里。这段运河开通于宋代,原名马渚横河,是利用当地的湖泊、沼泽,经人工整理后形成的运河,西起曹娥江边的赵家坝,东至长坝出境。

浙东运河古纤道包含渔后桥段、皋埠段、上虞段等文物遗存。其中,渔后桥段古纤道,位于柯桥区钱清镇联兴村渔后自然村,清代建筑,东西向横跨沟通大运河柯桥区段的大湾。纤道全长183米,双面临水,共30余孔,每孔跨度2至5米不等,平均跨度3.6米。纤道平面通体以二块石板平铺而成。纤道东起20米处设单跨梁桥一座,桥名即为渔后桥,桥台以条石顺丁错缝叠砌而成,桥面以三块石板铺设而成,长5.2米,宽2米,净跨3.7米。桥东、西两边各设10级、11级台阶,台阶略呈喇叭形,上窄下宽,不设栏板与垂带,较为朴素。

皋埠段古纤道,西起越城区皋埠镇独树村,东至樊江村,全长约5公里。该段纤道均为石砌。该段纤道面向运河一侧多为石板竖砌,石板与石板之间施丁石榫卯牢固,每隔数米,石板面刻有捐款修建者姓名,如:“同治十年朱学瑞房重修壹佰伍拾丈”、“□□□孟德裕堂修塘五仓”、“松林傅兆桂室王氏造一仓”、“上虞县高鸿达造一仓”、“王墩□孟光裕堂修官塘五仓”、“王门董氏三千”、“屠继仁堂造五仓”等题刻。

上虞段古纤道,自西向东从陶堰镇泾口村东首进入上虞区东关街道,经曹娥止于曹娥江口老坝底,全长10.7公里。上虞段古纤道初为土塘,明代弘治年间改为石构,现存建筑多为清代修建。护岸采用大石板间丁石横铺或条石一顺一丁砌筑,层层上叠,面铺青石板。这段古纤道有单面临水、双面临水两种形制。现古纤道上还尚存有许多纤道桥,包括炼塘桥、崇新桥、大安桥等。这段古纤道中,遗迹可辨、断续尚存的为东关街道镇西桥以西至联星村恒祥实业公司一段,长约2000米。2004年12月,文物部门对古纤道开展了一次调查。其中镇西桥以西200余米一段于2006年树立保护标志。

曹娥江两岸堰坝遗址,是浙东运河上由绍兴经上虞、余姚至宁波最重要的水利航运枢纽遗址,包含梁湖堰坝遗址、拖船弄闸口遗址、老坝底堰坝等文物遗存。其中,梁湖堰坝遗址,又名梁湖堰,位于曹娥江东岸的梁湖镇外梁湖村的江坎头,自西晋有记载以来至20世纪70年代,梁湖堰坝在浙东运河上曾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明代以前,由于曹娥江河道的变迁及潮水的冲击,坝址经常变换。明嘉靖年间,曹娥江沙泥淤积,河床上升,涨沙约7里。县令郑公芸为便内外通舟楫,把堤移至江边,坝仍以旧名。自此坝址固定。早期,梁湖坝曾是绍兴经上虞、余姚至宁波水口运输的主要堰坝之一。民国时期,梁湖堰坝为上虞境内十大能通航的古坝之一。20世纪50年代此堰坝的过往船只仍相当频繁,60年代开始减少,70年代由于上浦闸总干渠建成开通致使运河改道,已无船只再过此坝。目前,堰坝虽已废弃,但在江滩下仍有过坝遗物。江滩上尚留有五间老坝管理房,砖木结构。在坝东至外梁湖村一带也有早年与运河相关的官厅头、官厅、关帝庙、接官亭等遗址,见证着当年坝头的繁华与热闹。

拖船弄闸口遗址,位于上虞区曹娥街道上沙村中,原系运河与曹娥江的连接枢纽,为旱闸坝。东西两端原均设有盘车旋转推绞,使船脱离水面牵引上岸,然后船下垫擂棍,交替前移,把船拖出旱闸坝,推入江(或运河)中。此弄(坝)历史久远,可追溯至晋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随着交通路线的转移,该弄(坝)现为水泥铺地(原为青石板),两边为民居“蚕食”,使拖船弄变窄。

老坝底堰坝,是浙东运河与曹娥江的过坝头,单道,作驳船用。形成于宋,现存建筑基础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浙东运河上重要的交通堰坝和货物盘驳点。此处原为人力拖船过坝,1949年以后改为升船机替代,又名底坝升船机,为小型斜面高低轮升船机。现存升船机为1982年建成,其拖船轨道由钢条水泥浇筑,轨道长150米,为40吨级过载能力。堰坝南设铁板门作闸门开合。坝及河堤由方形条石错缝叠砌,水泥勾缝。

虞余运河水利航运设施包含五夫长坝及升船机、驿亭坝等文物遗存。其中,五夫长坝及升船机,位于上虞区驿亭镇五夫村虞余运河终端。五夫长坝,又名柯家闸,明洪武七年(1374年)建成,后废,明万历年间,改闸为石坝,称为长坝,后多次修筑。五夫长坝是堰坝、桥闸一体的水利、交通设施。清咸丰年间,坝上有“货盘班”盘驳过往物资。民国期间,坝上有三个货盘组织和三家过塘行,专为来往船只盘驳物资。1953年,人力拖坝改为人力绞盘车驳。1977年7月,在原坝址上建造了40吨级的升船机,但为确保船舶安全过坝,暂定为25级吨位。长坝升船机是小型斜面高低轮升船机,轨道长度115米,宽轨轨距3米,窄轨轨距2.2米。桥闸全长为19米,闸面宽为9米,下面为三孔闸门,孔与孔之间距离为3米,上面建有三间二层平顶楼房。现水闸系1987年原址重建。

驿亭坝,位于上虞区驿亭镇新驿亭村新力自然村虞余运河上。始建年代不详,据记载,至迟在唐代后期已存,是为调节夏盖湖与白马湖水而建的。现存建筑建于清咸丰年间,当时筑此坝主要是蓄水。后堰坝上兼用车拨船只,时间一长,致使坝身渗漏严重。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堰坝,又把坝上的拖船弄填平打桩,并建造文昌阁和关帝庙,立下禁碑:“永禁车拨船只”。但仍有小船从旁车拨。1952年,驿亭村民拆除坝上建筑物,把原人力拖船过堰改为人力绞盘车拨,过坝船只较多。1976年驿亭升船机建成后,只有少量小吨位船只过此。坝南北走向,坝基用条石铺成,长13.4米,坝宽3.2米,上下段落差约0.5米。坝上方河面较为开阔,近坝处逐渐收缩呈喇叭状。在落差处用大石板铺成斜坡状,便于船只平缓过坝。两侧原有草亭、文昌阁、关帝庙等建筑,现均已毁。由于运河航道改建,坝现已基本失去原有功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