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刚正不阿的史学家崔浩

刚正不阿的史学家崔浩

    崔浩,崔玄伯的长子,出身于清河崔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连姻皆士族。《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崔浩曾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官高至司徒,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了贡献。浩力荐灭夏、灭北凉并出击柔然,这些军事行动使北魏得以解除来自北方和西北方的威胁。尤其是北凉的灭亡,使北魏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的过程中,曾亲见寺僧藏匿武器,崔浩笃信道教,主张废佛。北魏太武帝下令关闭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捣毁佛像,史称“三武之祸”。寇谦之以杀僧过多,曾苦求崔浩,阻止灭佛行动,“一境之内,无复沙门”。但由于崔浩试图“齐整人伦,分明士族”,卢玄劝他:“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又敢于和太子争任官员,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


     神麚二年(429年),崔浩与弟崔览、邓颖、晁继、黄辅等共同著述《国书》。太延五年(439年)崔浩因修“国史”不避忌讳,著作令史闵湛、郗标竟劝其刻史于石上,树在道路的两旁,费银三百万,高允曾预言:“闵湛所营,分寸之间,恐为崔门万事之祸。吾徒无类矣。”于是“北人咸悉愤毒,相与构浩于帝”,此事最终得罪了太武帝,被囚于木笼之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于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夷九族,牵连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

 

  他自幼聪明好学,家中藏书甚多,加之父亲的影响,使他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诗、史、兵等各类书籍无所不读。崔浩不仅喜欢读书,而且记忆惊人、善于思考、巧于应辩。被称为“博览群书、能文善武、研精义理、机敏过人、良策迭出、时人莫及”。北魏道武帝深爱有识之士,当他听说崔浩有过人之才、超人之谋,立即召至身边,每遇大事总要听听崔浩的意见,可见崔浩确实机敏而且聪明。


  拓跋珪即位,是为魏太宗,他拜崔浩为博士,赐爵武城子,请他当老师,教授经书。魏太宗喜好阴阳之术,每有怪异的天文或地理现象,总要召崔浩预测吉凶。崔浩懂得西汉以来的天人感应论,也了解当时各封建割据势力的状况,因此,每次预言都有验证,深得魏太宗赏识。崔浩佐北魏三代帝王,每逢大事他都能说出独道的见解,提出奇特的计谋,不管决策者对崔浩的计策用与不用,后来事件的发展都证实了崔浩意见的正确。


  (公元415年),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发生旱灾和早霜,粮食颗粒无收,出现饿死人的现象,北魏政权内部不少人提议迁都邺(今河南安阳北),皇帝犹豫不诀,崔浩反对迁都。他认为是,迁都可救灾年但却不能救魏国。魏太宗采纳了崔浩的意见,熬过了灾年,盼来了丰收,稳定了北魏的局势。在北魏根据地巩固之后,崔浩佐太宗发兵攻南朝宋政权,一举夺得黄河以南的大部地区。


  (公元416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上讨伐北魏之宿敌后秦,提出假道要求。群臣都称不能假道。只有崔浩坚持反但魏太宗不听崔浩的意见,命长孙嵩率兵阻刘裕,结果被打败魏太宗才后悔不用崔浩之计。(公元423年),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崔浩因正直遭人忌惮,许多朝臣一齐抵毁排斥他。太武帝知道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十分敬重崔浩,晋封崔浩为东郡公,拜为太常卿,后又晋升为司徒(宰相),让其掌握北魏的实权。崔浩不负太武帝的厚望,他辅佐拓跋焘先后灭掉了柔然、夏国等少数民族部落,攻灭了势力较强的北凉,使北魏统一了北半个中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南北朝对峙局面。


  (公元429年),崔浩建议发兵消灭北魏后方强敌柔然国,魏军进柔然境内,南北征伐三千里,东西经略四千余里,降服人口三十余万户,获马牛羊百万余头。消灭柔然之后,北魏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在征柔然获胜之后,太武帝感念崔浩的功劳,太武帝吩咐众将说:“今后凡是军国大事,都要先与崔浩商量,然后再作定夺。”由此可见对崔浩的信任程度。


  崔浩性情刚直,他力图恢复汉士族的特权地位,遭拓跋贵族忌恨。太武帝一度把他架空,使他空有其职。后来,又命他去为北魏修史。他修史也坚持尊重事实的观点,在写皇帝家族早期历史时,他把拓跋氏早期许多血腥、丑陋之豆芽也实书无误,并立碑于路旁,引起行人议论,最终触怒了皇族,崔浩被加以“暴扬国恶”的罪名,被捕入狱。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魏杀司徒崔浩,并夷其宗族,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王氏、河东柳氏,都遭灭门之祸。


  崔浩才智渊博,北魏人物之佼佼者。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周易注》10卷、《汉书音义》2卷、《急就章》2卷、《赋集》86卷、《食经》9卷传于世。

   

    崔浩之死

 

    崔浩之死,或以为是华夷之辨的民族问题,或以为是佛道之争的宗教问题,其实不然,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终因国史之事罹祸。

 

    华夷之辨,实非崔浩致死之因,《宋书‧柳元景传》记载柳光世言:“虏主拓跋焘南寇汝、颍,浩密有异图,光世要河北义士为浩应。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坐连谋夷灭者甚众。”似崔浩有民族意识,其实不对。因为崔浩常为鲜卑出谋献策,对北魏帮助莫大。例如《魏书‧崔浩传》中记载他上谏阻止迁都,其中精确的分析利害。他说:“今留守旧部,分家南徙,恐不满诸州之地……屈丐、蠕蠕必提挈而来,云中、平城则有危殆之虑,阻隔恒代千里之险,虽欲救援,赴之甚难,如此则声实俱损矣。”后又对南北朝情势做出准确的评估,说:“裕新死,党与未离,兵临其境,必相率拒战,功不可必,不如缓之,待其恶稔。如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扬威,可不劳士卒,而收淮北之地。”对朝鲜可谓不遗余力,《宋书‧柳元景传》说的偏袒南朝实则是崔浩依实际情势做的判断而已,且《魏书‧卢度世传》论及崔浩竟未提此事,《通鉴‧考异》司马光亦云:“《宋书‧柳元景传》与魏事不同,今从《后魏书》。”可见得柳光世之言,不过虚张华夷之见自托于南朝,不足为据。

 

    至于佛道之争极可能是崔浩致死的原因之一,《魏书‧释老志》记载太武帝拓跋焘西征盖吴到长安,看到寺庙中多有兵器,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而崔浩本信天师道,遂“因进其说”,最后太武帝“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太子拓跋晃与崔浩在宗教上是分歧的,他“素敬佛道。频上表,陈刑杀沙门之滥,又非图像之罪。”可是太武帝不愿买帐,反而变本加厉的下诏“有事胡神及造形像泥人、铜人者,门诛。”直到崔浩死后才“颇悔之”。在废佛问题上,崔浩与太子拓跋晃虽是冲突的,但拓跋晃所上的表文并未言及崔浩。

 

 

   崔浩之死,其主要原因应在社会阶级方面,即崔浩的政治理想,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

 

  《魏书‧卢玄传》记载崔浩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卢玄曾经劝他“宜其三思”。可是,崔浩的态度是“虽无异言,竟不纳。”点明了崔浩的死因。从社会阶级去解释崔浩,会发现他代表的是北方的士族,他的思想也是北方士族的思想,《魏书‧崔浩传》提到崔浩“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性不好老庄之书。”这是东汉以来儒家大族的传统,后面又谓崔浩“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其中“五等”即是儒家士族的理想,《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记载:“相国晋王奏复五等爵。”可见得崔浩与司马氏的理想相符。


   崔浩选士是家世与人伦并进,在他心目中,能具备高官及儒学二条件之姓族,才是他理想的一等门第,透过选士,最终目的就是复兴儒家的五等爵制。《北史‧李䜣》提到选助教时,崔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他不选李䜣是因为他出自范阳李氏,非高门大族,反观之,李敷出自赵郡李氏,卢度世出自范阳卢氏,皆出自高门。




 

(0)

相关推荐

  • 崔浩与国史之狱

    在卓越网订了几种书,最喜欢的,还是周一良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读了过去就有些兴趣的崔浩国史之狱一篇(第342-350页),极有趣,最令人感慨的是老先生史料运用之精,可以从 ...

  • 【历史名人】北魏史学家崔鸿

    北魏史学家崔鸿作者 栗心利 等题图:山东夏津县崔公街,纪念史学家崔鸿     崔相臣  摄影崔鸿,字彦鸾,鄃(今山东夏津县)人,北魏史学家.他以非凡的才能和超凡的毅力竭尽毕生精力完成了一部文字浩繁的史 ...

  • 九江历史名人故事①| 陈子壮:明末岭南三忠之一 刚正不阿的忠简之士

    素有"儒林乡"美誉的九江,是一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商埠.这里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古物繁多,文化底蕴深厚,曾孕育了陈子壮.何文绮.朱次琦.李卓峰等杰出人物和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古代 ...

  • 这50个历史名人常被人叫错,你能读对几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特有的精华,不仅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甚至声调不同也有不同的意义. 在中国历史长河里,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很多人物的名字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可能就是 ...

  • 【四川历史名人】一个使国家兴盛的君王不可能荒淫无道——略论对武则天的评价争议及其原因 ‖ 王少卿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一个使国家兴盛的君王 不可能荒淫无道 --略论对武则天的评价争议及其原因 王少卿 历代对武则天的评价分歧很大,毁 ...

  • 原来这些历史名人都有英文名,周总理的最有趣

    由英语口语(kouyu8)编辑整理 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在中国已经很普遍了,几乎每个英语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你起个英文名,但你知道这些历史名人也有英文名吗? 1.张爱玲--Eileen 张爱玲原名张煐 ...

  • 50个成语,50个历史名人,有意思!

    诗词美文课堂 这里有惊艳千年的唐诗宋词,经久不衰的名家散文,触动心灵的美文故事,一场文学盛宴在此与您邂逅! 公众号 成语,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准确把握词汇的意思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入词汇的意境 ...

  • 这三个历史名人都叫“参”,却常常被读错

    曾参,曹参,岑参--这三个在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牛人名字都是"参",这个及其常见的字放在人名里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读对了.其实这也不奇怪,越是常见的字越容易诱导我们犯错误,比如南宋时 ...

  •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有哪些历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生如蝼蚁,当有鸿鹄之志. 历史上关于小人物改写历史的事件数不胜数,比如南宋末年,蒙哥汗率军灭宋,不幸在钓鱼城下被飞石击中身亡,至今我们仍不知道这个扔石头的人是谁,但是他却 ...

  • 快来看,乔岭村为渑池历史名人立碑了!

    一.抗金英雄张玘 张玘(?一1162年),字伯玉,河南渑池阳壶(今河南渑池南村乡洋湖村)人,南宋初年名将.他动用自己的家产,招募新兵,先后随宋将翟兴.董先.岳飞等抗金,屡建战功,官至御营宿卫前军都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