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村露溪:读书行孝传佳话
源远流长的丰水河,由南向北流经丽村镇的大部分村庄,不仅浇灌了周边的田野,养育了无数的百姓,也承载着久远的历史文明,从这里走向远方,与外面的世界相互交融,使丽村这个古老的乡镇有机会以神奇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露溪村便坐落在丰水湖畔。第一次去露溪时,被村前一块横卧于地、被当作盖沟板的“重修祠堂记”的青石碑刻所吸引,印象颇深。因此,第二次去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这块青石碑刻。青石还在,上面清秀隽永的字迹还在,位置却没有任何变化。
这是一块关于露溪村杨姓重修祠堂的记载,落款时间为清同治六年(1867),记录着重修祠堂的缘由、发起人、规制等。翻阅露溪《杨氏族谱》,得知露溪杨氏祠堂始建于清康熙丙戌年(1706),乾隆丁卯年(1747)有过一次重修,后因年湮日久,疏于管理,到同治六年初夏,“忽有祝融之变,遍地惊呼,至合一族四邻之人力求之扑灭之下,虽仅失四廊,而修葺之谋由是不容缓矣。”也就是说忽然起了一把无名之火,虽然只是烧掉了四围的走廊,却也是面目全非,这才有了同治六年的再次重修。重修后的祠堂已不可见,只遗下青石碑刻无言,仰观宇宙浩渺,空叹岁月沧桑。
露溪村内,明清至民国期间的传统砖木房屋较多,保留亦尚好。村内巷道纵横,青石幽幽,似可听见先人们从容的脚步声。随着村民拆旧建新,很多危旧的老房子被数层高的“小洋房”取代。传统的村落,亦在悄无声息地离我们远去。露溪村是一个多姓杂居之地,尤以杨姓为著。杨姓开基祖仕荣公,祖上为河南许州襄城人。先祖杨豁,据载为宋末时统军元帅,授昭毅将军。其子杨善世袭荫职,杨善携长、次子征战,悉数阵亡。幼子杨昌世居襄城,自号襄城居士。元初时,朝廷寻找将门之后,找到了杨昌的长子杨仲明,任命他镇守广东道。杨仲明不慎遗失了符节,朝廷令他戴罪立功,之后因为战功卓著授“万户”之职,镇守临江路。这是元朝至顺年间(1330-1333)的事。
杨仲明共生有八子十五孙,也算是多子多福了。其时,元朝廷政局混乱,民间兵乱频发,起义不断。杨仲明第三子杨达继承了祖辈的彪悍性格,领兵与义军打仗,最后“马革裹尸”而还。杨达第三子杨仕荣(本谦)觉得没有必要再替朝廷卖命,便和老四杨仕宏(伯谦)从清江迁往丰城,先是迁到南源,没多久又迁到老子园,“凡三阅而得露溪”,最后在露溪定居,成为露溪杨姓之始祖。杨仲明长孙杨仕安世袭“万户”,但他早已厌倦了战争,便在封地土塘置立产业,开基落户,而杨仲明也被奉为江右清江杨姓之始祖。杨仲明的其他子孙,也纷纷寻找适合居住的地方,“或仍依本邑,或别相攸居,各择栖息之乡”,杨姓一派得以在清江、丰城、新干等地开枝散叶,成为江右大族。
关于露溪村名的来历,也有一番讲究。杨仕荣兄弟最终选定这个地方时,取名为“牛露溪”,因为村后有一条水溪,溪中有一块很大的石头,溪水退下去的时候,石头露出水面,形状像牛,所以叫“牛露溪”。后来觉得叫起来拗口,也不好听,这才改成“露溪”,并一直沿用至今。
露溪杨姓的祖上以军功起家,但是后辈们却以读书科举为本,这大概是为了顺应明朝建国时的政策。杨仕荣从小热爱读书,杨仕宏更是博学多才,尤其对《乐府》很有研究,著有《鉴池春草集》、《唐音选》等书,“盛行海内,人争宗之”。杨仕宏与当时的著名文人虞集、范梈、揭傒斯等人都有很深的交情,时人号称为“四家”。杨仕荣、杨仕宏兄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咸丰朝时,有大学生杨葆渠(字彛年,别字亦樵),赐进士出身,历任直隶西宁密云等县知县。父亲伯樵是大贡元,曾任直隶蠡县知县。大哥静岩是大学生,小弟少葊也是大学生、四川候补府经历。如此恩荣,难有比肩者。
露溪村东头曾有一座小山,名叫凤山,山上有巨形磐石,石面平整,相传曾有神仙在这里下棋。清乾隆年间,杨姓士绅、诰赠奉直大夫杨淑良在磐石旁建造“听松楼”,以供村中族裔习读诗书,是当地的第一家书院。他的儿子杨读士在原址上又进行扩建,形制十分宏大,被人誉为“鱣堂遗徽”,就是说可以与后汉时著名的“关西孔子杨震”所建的讲学堂相媲美。书院里“春沐灵雨有淅沥声,夏引炎风有号呼声,秋带金霜有萧瑟声,冬凝积雪有凛洌声”,在这里读书既能激励上进心,也能陶冶情操。在杨淑良的影响下,全家人形成了浓厚的读书氛围,其子杨读士公也被诰封奉直大夫,孙子杨琦升为别驾(通判)、杨琳也受举荐得到了功名。
杨淑良之孙、杨读士之子杨胆夫,是闻名远近的大孝子。有一回,杨读士偶得虐疾(打摆子),医药无效,杨胆夫不辞辛苦,远赴抚州崇仁的太华山去采药。因为从来没有去过,不认得路,很是着急。当天夜晚,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指点方向。醒来后他按梦中人的指点,果然轻车熟路,很快找到了草药,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神仙,派土地神来给他指路。父亲的虐疾虽然好了,但身体还是很差,卧床十八年,杨胆夫就侍奉了十八年。他的弟弟杨琳(号润亭)一直体弱多病,杨胆夫就承担起弟弟一家的所有家务,让弟弟安心调养,安心读书。杨胆夫乐善好施,村里修祠堂、改门塘,建家塾,甚至丰城有名的龙光书院、狮山书院,他都主动捐款助学,但每一次都是借用父亲的名义。杨胆夫自己也是个读书人,“晚年学益进,与贤士大夫游,皆钦其识超迈”。他的为人正直,约束后辈甚严,非礼之事不得妄干。乾隆辛卯年(1771)的一天傍晚,有一艘装载着妓女的花船经过村旁,并准备在这里停宿。杨胆夫听说后,担心会影响村里的年轻人,败坏风俗,就叫上几个老人,一起把花船驱赶走了。后来,杨胆夫父以子贵,被封为奉直大夫。
露溪族谱上,还有一个“割股疗疾,以身代死”的传说。说的是清嘉庆年间,有一个名叫杨理周的大孝子,因为父亲突然得了心绞痛,医药无效。杨理周就从肩膀上、腿上割下肉来,熬成汤给父亲吃。可惜父亲吃了肉汤仍未见好。弟弟杨毅周见哥哥遍体血渍,疼痛难忍,连夜写了一纸符书烧化,向天地神明祷告,祈求让自己代替父亲去死,为此差点疯掉。杨理周又要照顾父亲,又担心弟弟的病情,简直痛不欲生。后来杨毅周的病情终于好转,兄弟二人的故事也传遍家乡,被传为佳话。
近代时,露溪有杨鸿典(字启绂,别号瑞清),小时候跟随父亲在长沙开药店,因为喜欢读书,便弃医而拜当地名儒为师,考取南昌省立高等学堂,宣统初举孝廉,例授奉政大夫。民国初年,四川都督沈炳堃发电报请杨鸿典佐任。杨鸿典坚辞不往,隐居家乡,在家里设立“希古堂”,以藏四部善本,书不下数万卷。读书之余,他还研究目录之学,并重新研究医药,以悬壶济世。后又倡设义仓、公田,名曰“妙生众会”。其时,各地匪患猖獗,杨鸿典又举办团练,以为自卫,被推举为县自治议员。他曾告诫长子杨琪说,读书不一定是为了当官,能达到实用的目的就够了。他又对次子杨璆说,祖上的家业来之不易,要好好营生,多做行善积德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