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导读(二)
【原文】
庶人第六
(谨身节用为孝)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译文参考】
利用春、夏、秋、冬节气变化的自然规律,分别按照土地的不同特点,使之各尽所宜;行为举止,小心谨慎;适度花费,节约俭省;以此来供养父母。这就是庶民大众的孝道啊!
所以,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终无始的。孝道又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来,做不到,那是根本不会有的事。
【注释】
1.用天之道: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季节变化等自然规律。用天道,按时令变化安排农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2.分地之利:唐玄宗注:“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此分地利也。”这是说,应当分别情况,因地制宜,种植适宜当地生长的农作物,以获取地利。
3.孝无终始:指孝道的义理非常广大。从天子到庶人,不分尊卑,超乎时空,无终无始,永恒存在。不管什么人,在“行孝”这一点上都是一致的。
4.未之有也:没有这样的事情。意思是孝行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不会做不到。
【故事天地】
1. 二十四孝之——蔡顺:
(1)拾葚异器:
汉时有蔡顺,少年丧父,非常孝顺母亲。因王莽之乱,生产秩序遭破坏而粮食不够吃。蔡顺就每日想尽办法让父母吃饱穿暖。
一天,蔡顺出去采摘桑葚。被赤眉军抓住,看他篮中的桑葚按颜色分开,甚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蔡顺回答:“黑色的味甜,用来供养母亲;红色的味酸,用来自己吃。”赤眉军为他的孝行感动,送给他二斗米和一只牛蹄。
(2)抱棺逥火:
蔡顺母亲去世后,丧殡在家。邻居家发生了火灾,眼看就要烧到母亲的棺椁,蔡顺想到母亲操劳一生,却未能入土为安,情急之下趴在母亲的棺材上大哭。奇怪的一幕发生了,风向骤转,大火越过他家,直接烧到下家去了。记载于《后汉书》。
2.大连孝子王希海:
王希海的母亲体弱多病,弟弟患有先天性肢体残疾,不能就业。1980年,父亲因脑出血成了植物人,全家的重担都落在了当时年仅23岁王希海的肩上。他毅然放弃了去马来西亚工作的机会,也放弃了成家的念头,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26年。
为防止父亲得褥疮,王希海每隔半个小时就给父亲翻一次身,白天还要把父亲扶到轮椅上坐一个小时,而且还要给父亲按摩、敲背五六遍。为了让父亲躺着舒服点,他用8个枕头垫在后背、腿下等不同部位。父亲自己不能吞咽,但王希海每天都要一勺一勺地让父亲吃下六顿饭。
“一位瘫痪在床20多年的'植物人’,竟然浑身没有一点褥疮,80多岁高龄,肌肉没有萎缩,还能有80多公斤的体重,这在医学护理史上简直是个奇迹!”不少护理专家对此发表过评论。
王希海说:“父母是最无私的,他们给了我生命,我们要懂得报恩!所以我们要全力以赴地保护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他的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人,党和政府及一些企业、爱心人士向他伸出了援手。一家企业也与他结成了帮扶对子,吸纳他成为企业的正式职工,享受企业职工的待遇,使王希海没了后顾之忧。还有一些企业要为他捐款,北京一位女士甚至要出几十万元在大连为王希海买一套房子,并表示要嫁给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侍候自己的父亲是自己的本分,党和政府给予的帮助已经够多了,不能以这个名义来敛财。”
如今,大连孝子王希海全国闻名,他光荣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的分享老师,他的孝道讲座深切地影响着整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