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品 事品 作品
11
“品”最原始的定义,就是让参与的众生都能有一口饱饭吃。
古人为政:官分九品,等级森严。一品是“食物链”的超级VIP,九品近于秃鹫,俗称打杂、跑龙套。
民间骂一人没“品”,或是“人品”差,为什么很虐心?因为就算你吃铁吐火万千本事,却未能助人打通生命出口。你以及跟你的人,只能活在乌烟瘴气水深火热之中,还“品”个卵?
换言之,“品”就是有本事替众生谋福利,自家也营养充沛,账目清楚。慢慢就引申为互惠,共赢。佛家讲得更伟岸,叫“利益众生”。翻译一下,叫“为人民服务”。
由此可见,“品”跟所谓道德朝圣,并没有半毛钱关系。居高位者,能将名和利分好;低咖的参与者,能贡献或共创名和利,就叫有“品”。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说得不是精神胜利,而是指一个人已经什么都不需要,就能滋润地活下去。比如人经济上岸了,不再渴望被承认了,乃至于解脱了,开悟了,涅槃了。
普通人讲这句话,那叫不知天高地厚。臊!
小乘佛教的“自了汉”,就有点“人到无求品自高”的意思。但是大乘佛教就瞧不上他们——人说佛教徒是“出世”心,那是严重吹牛逼。没有任何生物敢诳语出世。开玩笑呢?“世”者,混沌也,无量无边也,人或神都什么也不是也。
佛学所以将佛典奉为“第一品”、“第二品”、“第N品”……虽未曾明面上要求你三头六臂武功一流,但事实上那个“品”就已经在委婉地暗示:你必须带领众生离苦得乐,必须化破铜烂铁为璞玉黄金,不然你“品”什么?
孔子说“刚、毅、木、讷,近仁”,一个有生活历练的人读了,会叹息,会流泪。为什么?因为太可怜了。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咬咬牙,再坚持,再忍忍,别抱怨,别装逼,就能有一口饭吃。这就叫“品”。
“儒、释、道”家或无论什么家,总强调“品”:越强调,越没有。因为“品”是对诸神的劈腿和质疑:“品”的底牌是筹码、阶级、人治,以及变现。
民间读书人要求自己或别人有“品”,就好比农民学八旗子弟玩玉是一样的:不务正业。
究其本质而言,“品”只是封建帝制的遗风。一个姑娘骂一个男人是渣男,或是一个男人骂姑娘是婊子,跟秦始皇做梦都想将吕不韦干掉的“品”是一个意思:人只是食品。
到底:“品”什么意思?
公开讲,就是照顾人、帮助人,爱人,让众生美丽。这是东方政治家所以推崇孔子的肉蒲团。
私底下操作,就是套路人、奴役人、收割人,任众生皆苦。这也是东方政治家愿意琢磨老子的玉如意。
诸神的“品”是策略性的保持沉默,人间的“品”是连蒙带猜的钝刀割肉。
12
人品的基础,就是先参悟众生“平均智商”,理解并信奉达尔文的“进化论”规则。比如最低咖的乖、听话、不逾矩,最高咖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人间励志者,意志力鼓吹者,皆为达尔文的门徒。
具体到人品的参数要求以及作业指导书,可简单描述如下:
“人品”一:牺牲的,奉献的,付出的,忠贞的,慈善的,英雄的,侠客的,默默无闻的,杀富济贫的,舍身取义的;
“人品”二:政治的,资源的,权威的,阶级的,科技的,垄断的,世袭的,绝对筹码的,枪杆子的,没有道理可言的;
“人品”三:宗教的,神秘的,天堂的,开悟的,请命的,净土的,神通的,炼丹的,前世今生的,破因果轮回的;
“人品”四:赠送的,免费的,打折的,保险的,贿赂的,惊喜的,便宜的,排队的,一劳永逸的,贪嗔痴慢的;
……
“人品”就是在有人的地方炊烟袅袅,而不是狼烟滚滚。
“人品”是普通人一世跳不完的探戈,不管对面舞伴是谁。
当人对“人品”失望,于是发明了梦想。
13
顶尖的生命,比如乐队,只专注作品。
作品,是能兜底、托起,唤醒,能撑起一片时空,能进驻或拥抱人心、人性,让人醍醐灌顶心生欢喜,叫作品。
作品不需要销售,或服务。如果需要,那是商品。简单比如“爱”,爱直抵心轮,人都渴望爱,人没办法抗拒。但“爱”不是作品,还需要转化一下:转化为一首歌,一幅画,一篇文,一部电影,一家酒店,一把吉他,一个系统,一种生活,一条道路。作品是无条件的爱。
作品是悲悯人,理解人,点化人,接引人的,但同时也有可能是疼痛的,褪皮的,探底的,薄情的,浴火重生以及残忍无比的。
佛学里的“空性”,通俗讲就是不要对人间抱希望。至少,不要对物质抱希望。佛陀的一生,都在语重心长劝勉人去稀罕自己,打理精神。
“空性”的背后,有一个大秘密:放弃众生的爱、肯定和嘉许,将一切生命“权柄”收回来,就叫“如来”。好像来了,又好像没来。
来了,指的是生命的,精神的,感应的,无欲无求的,一切无常皆正常的;没来,说的是物化的,有求的,低频的,肉眼所见的,眼耳鼻舌身意的,趋乐避苦的。
苏童在小说《我的帝王生涯》里写到,“我8岁那年,看见过一些白色的小鬼。每逢掌灯时分,那些小鬼就跳到我的书案上,甚至在棋盘(祈盼)的格子里循序跳跃,使我万分恐惧。”——人可以理解为隐喻。
作品是不考虑平均智商的,作品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一样无逼聊。自然而然,缘起缘灭,像没有用一样。
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所以能打动人,魅力不在耶稣,更不在12门徒,而在于每个人都能从油画里看到自己的希望与绝望,疼痛与欢喜。——不是耶稣在分“圣餐”,真正会分“圣餐”的是达芬奇。
不同的人读不同的作品。对于某些人,作品是符咒,化石或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