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过程的碎碎念
前年在西部一个城市工作,一个老大娘过来给儿子买房子,拉着我的手聊了半天,得知我从南京过来的,紧唠慢唠的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她来了句,还是你们那边人聪明,为啥聪明呢?吃鱼吃的。我们这边都吃猪肉,吃猪肉的人会变蠢,变得跟猪一样的蠢。我笑的前仰后翻,就问她,为啥吃鱼聪明?她说,这你不知道啊?会吃鱼的人都慢条斯理的挑刺,光这一项,就能让人得到锻炼,人就会聪明。
好吧,我服了,原来是这样的。
1
我上网查了下,吃鱼变聪明是因为它的脑部含有DHA,而DHA是促进脑力的关键元素,也是人成长时的神经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讲个故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在御前赐宴给刘墉和和珅,席上有一条进贡的鲥鱼,乾隆让二人分食。当时鲥鱼非常难得,产于镇江,飞马送入北京。刘墉心想,这等绝味,让和珅吃了岂不浪费?于是,计上心来,大声启奏万岁,臣只吃鱼头。乾隆奇怪问因由,刘墉答鱼头食之能增智。和珅一听急了,心想刘墉再聪明就更斗不过他了。和珅忙抢过鱼头先吃了起来,才吃了几口,就又后悔了,鱼头又难吃又扎嘴,回头一看,刘墉已经把鲥鱼肉给吃光了。他这才反应过来上当了,马上一脸委屈地让乾隆做主。乾隆质问刘墉,为何谎称吃鱼头长智慧。刘墉不慌不忙回答道:“臣没说瞎话。您瞧,和中堂啃了半拉鱼头就知道不如鱼身子好吃,这不是学问见长吗?”
这大概是吃鱼的段子里最经典的了。吃鱼的时候挑刺是一种享受,要不然经常吃鱼的人让他去吃三文鱼,断然是没感觉的。
2
最实惠的,依旧是吃鱼。尤其是长的肥胖一些的,例如水库里野生的鲢鱼。前面的文章有提及我小时候的玩伴在老家开了一家灶台鱼,每次带朋友去他那里,一锅灶台鱼是必点,沿锅的一圈贴上死面饼,那真叫香呐。
要是联想吃鱼的过程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故事,仿佛能想到一下就是三年的大雨,雨后满地开满零星的黄花。我想每一锅红烧的大鲢鱼都应该让人拍案叫绝,说不定关于这条鲢鱼背后的故事更值得倾听。
像流浪诗人,大概没有比下着大雨更加浪漫,比从前慢的写信、车、马还要慢腾腾,又或许,可能听到的歌谣一直被很多人传唱,却没有想过让想你的人去倾听。
风流子弟曾少年,多少老死江湖前。
3
相反,关于智商的问题,我想,是吃几只鱼头可以解决的。
记得一年的冬天,已经放寒假了,当时还小,十岁左右。我和对门的发小老三,每天形影不离。有次我俩在一个水沟,用鱼叉抓到两条草鱼。他出了馊主意,我俩把在桥洞里,点了一堆柴火,把两条鱼洗剥干净,用芦苇杆穿着,架在火上烤,记得盐放多了,齁的要命。但至今还觉得那是我吃过的最美妙的一次野餐。
回忆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像看小说,每看几页总要往回翻,心里默念:这特么是谁啊?
可能因为年少的无知,我差点错过很多值得回忆的东西。所以当你还没有尝过痛苦的时候,请好好珍惜,不要刻意的翻阅。
在我看来,吃鱼的过程,便是人生迁徙的过程,印象深刻,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4
如果把生活看成一场寓言,那么在这个寓言里,又存在着数不清的小寓言和迷你寓言,其中最大的寓言在毁灭着一切,灵魂层面,彼此孤单,看上并非息息相通的一体,可是又在暗示我们,如果每一个自我都在灵魂的层面,互为沟壑、相亲相爱。那结局自然是好的。
就像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说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愿你拥有着上帝的视角,摸一瞬间忽然一凛,参透了很多难念的经书。
蜘蛛网本是命运,飞虫便是我们。
5
小时候,家长是不让吃鱼籽的,说是吃了鱼籽会变蠢。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大人想吃而吓小孩的。我想,不至于吧。
也有听过迷信的说法,鱼籽是无数个生命,少吃鱼籽而积德。
就像这句俗语,劝君不吃四月鱼,万千鱼仔在腹中;劝人不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
万事万物,相生相克。存在即是真理,未知接近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