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不只是口号,也可以是你我的日常行动

题图源自国内某小学的科学教师
(经朋友同意使用,同时隐去学校名字)
你觉得科学教室挂围裙的架子会是什么样的?
在朋友发给我这个之前,我一直没有想到过原来可以这样。
在TA工作的学校,科学教室没有可以挂围裙的地方。前一阵校门口在修剪香樟树,TA所在的科学组同仁就捡了一根树枝,打孔固定,然后用废旧的彩色笔做了钩子,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教室里的围裙架子。
在开始阅读今天的推送之前,我想如果你没有看昨天这一篇的话,很有必要再看一下:
当英国人还需要为环保向政府抗争的时候,我们的政府已经在尽力环保了,那你呢?
虽然目前收到的评论不多,但里面分享的内容已经涉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的一些小事。
三又木提到自己所做的行为里最接近环保的是:
带着小朋友们观鸟识花认识大自然
Andi也觉得:
一个热爱自然的人要比一个只喜欢虚拟世界的人更加有可能做出环保的行动。
因为保护自然的行为多是建立在爱护它的前提下的,所以带小朋友大朋友们体验自然是很重要的一步。与其告诉他们应该怎样怎样做才算环保,把这个意识根植在他们的内心其实更有效,因为行动或许会随着科学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总有更有效的行为出现),而信念是能够转化成效能去发现更多的可行性的。
而在我看来,喊几句口号、立几块标牌是最不负责任的做法,从我作为地理教育领域从业者的视角来看:
地理课非常适合“环保”的应用。
当我们在教“可持续发展”这部分课程内容的时候,当我们在上海实行“垃圾分类”的时候,自己和身边人的生活实践、国内外对于环境保护已有的研究成果与行业进展,这些都是可以成为教学素材甚至成为“研究性学习”主题的。
可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或某位地理老师所说的“环保”就一定可以带来我们所期待看到的“可持续发展”,也并不意味着所有上过地理课的老师和学生都得成为“环保卫士”才算合格。
Andi认为三又木的评论里有“很对的一点”:
作为大众我们确实要知道到底什么样/什么程度的环保行动才是切实有效的。环保确实是一个需要从下到上齐心协力的行动,如果个人“环保行为”的方向不对/不合适,不仅没用,而且一定程度上也会消磨掉大众的热忱。
但其实在不明确“究竟该怎样使用/购买才算环保”的时候,我认为绝对出不了错的一定是“减少不必要的购买/消耗”,无论是一次性产品还是打着环保名义的商品。毕竟有购买就有资源的消耗。克制自己过度的消费欲望总是没错的。
在她提出自己个人的理解之后,我也想做一点补充,Andi所说的就是我为什么昨天在推送里表示希望看到:
你在做的环保行动,以及你为什么这样做。

我不可能也不打算让我的公众号成为第二个教育公民为什么要环保的地理课堂,我本来就无意去做这件事。这件事应该让而且也有比我更专业的人士去做,比如环境教育的从业者(如编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丛书的人,做环境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者)。
我所期待去做到的是分享一些我们认识的人已经在做的一些事以及ta们的故事。这就像是点点荧光在呼应着环境教育点起的灯火,让我们意识到原来改变和做出改变的人并非树起来的标杆,而是我们身边的亲朋好友、左邻右舍。
搬运Andi在做的四件小事:
1.不用一次性产品,比如去餐厅如果有一次性筷子我就叫服务员收走(礼貌确保ta是真的收走不是扔掉!)自己用勺子/叉子就行。
2.随手关灯关电器,少用洗衣机,或者一次塞满再洗。
3.记录自己使用一次性产品的数量(直接插到筷筒里警示自己)
4.用自己的行动来感染身边的人一起环保。
以及我自己在伦敦的日常生活中会做的四件小事:
1.购买日常食材时自己带足购物袋(塑料袋、环保袋都有),尽量购买不带任何包装的食材(我去到的蔬果市集基本上都是将商品裸装在盆里;还有一些free package的店铺可以买坚果和燕麦);买多了的话(因为一盆的量有些确实大于我一个人可以吃了不厌的份额),在确保朋友喜欢也可以吃完的情况下分给住在附近的朋友。
2.尽量减少去会使用一次性制品的快餐店或速食连锁店用餐;与朋友在外聚餐时选择与附近居民区风格相近的家庭餐厅,比如在土耳其居民聚居区去土耳其餐厅吃饭、向本地农户收购食材的餐厅(比如Foyles书店的咖啡厅)。
3.不买非必须的产品,购买时尽量减少网购产生的快递,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是直接去到店里购买或取货,这样可以减少运输和塑料包装。
4.出门时尽量轻装出行,这样可以选择跑步抵达目的地(比如从住处跑去买菜的市集是9公里,跑去我喜欢的博物馆和RGS都是5公里左右,跑去格林尼治公园是20公里),也达到了我为马拉松训练的目的。
今天就写到这里,期待你的分享。
无论是发在这篇推送下面的留言区还是在微信后台告诉我都可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