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大清碗、砸大清锅的谭嗣同

谭嗣同(1865.3.10-1898.9.28)

“变法”义士,慷慨悲歌

        -------谭嗣同“维新”游幕录

引 言

《清代士人游幕表》载:“1884年尝与仲兄嗣襄客新疆巡抚刘锦棠幕”。清史列传中也说:(谭嗣同)“弱冠从军新疆,游巡抚刘锦棠幕。”由是可知,光绪十年(1884年)刘锦棠率领西征大军收复了新疆,并筹备新疆建省时,谭嗣同的二哥谭嗣襄正在给刘锦棠做幕僚,于是年仅十九岁的谭嗣同投奔二哥而来,并一起给刘锦棠做起了幕僚。

一.返回浏阳,立志变法

当时新疆初建省,百业凋敝,百废待兴。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从伊犁移到了乌鲁木齐。乌鲁木齐背倚北疆伊犁,俯瞰南疆,自然处于整个新疆的中枢地位。当时刚刚建省的新疆与内陆湖南的差距可不是一点点,也许是当时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给谭嗣同的职位安排其不满意,抑或当时新疆的落后状况让谭嗣同极不适应,难以施展开他的个人远大抱负,所以胸怀天下的谭嗣同仅在乌鲁木齐停留了数月便匆匆返回了湖南浏阳。

回到湖南浏阳,谭嗣同即热心于通过兴学来发起强国救国运动。藉此他很快便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联系在了一起。他们的维新变法活动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支持,但慑于慈禧太后的淫威,“戊戌变法”只进行了约一百天便功归一溃。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原可以平安远渡东瀛,但他坚拒离开。他说:“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被捕后,其在狱壁上留下了:“望门投宿思张俭,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八月十三日,谭嗣同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三十四岁。斩首谭嗣同变法六君子时,周围少不了叫骂声、以及呼喊“杀的好”的一具具麻木僵尸,抑或手拿着馒头等着沾上义士鲜血去治涝病的人……

二.西域悲歌与“戊戌变法”

尽管谭嗣同在新疆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一首吟咏新疆的《西域引》:

“将军夜战战北庭,横绝大漠回奔星;

雪花如掌吹雪腥,边风冽冽沈悲角;

冻鼔咽断貔貅跃,墜指裂肤金甲薄;

雪阴月黑单于逃,惊沙锵击苍龙刀;

野眠未一辞征袍,欲晓不晓鬼车叫;

风中僵立挥大纛,又促衔枚赴徵调。”

谭嗣同在迪化期间,也曾到周边地区走动。所以这里也留下了一首他写《夜战北庭》的诗:

将军夜战战北庭,横绝大漠回奔星。

雪花如掌吹血腥,边风冽冽沈悲角。

冻鼓咽断貔貅跃,堕指裂肤金甲薄。

云阴月黑单于逃,惊沙锵击苍龙刀。

野眠未一辞征袍,欲晓不晓鬼车叫。

风中僵立挥大纛,又促衔枚赴徵调。

谭嗣同离开新疆九年后,光绪十九年(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第二年,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这激起了全体中国人的强烈抗议。

光绪二十年(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平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白银二亿两的消息突然传至国内,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应试举人康有为写成了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 ,当时十八省举人群起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汇集到“都察院”门前请愿。最后上书被清政府拒绝,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

此后,康有为等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发行报纸,宣传维新思想。严复、谭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传维新思想。之后,光绪皇帝启用康有为等,这就是历史上的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最终结局是以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海外,谭嗣同等六君子殉命而收场。

三.巡抚之子,无意为官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苦。”谭嗣同的父亲谭继询(1823--1901)曾任清廷户部郎中,甘肃道台、湖北巡抚。其子谭嗣同也原本可以有一个不错的前景。但他一心找寻救国救民之道,醉心于变法兴学,启发民智。

谭嗣同的父亲安排其“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需次金陵者一年。日惟闭户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会通群哲之心法,成仁学一书。”然而谭嗣同常常溯江而下,去上海与康有为等相谈甚欢。谭嗣同也常常自嘲说自己:“作吏一年,无异入山”。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倡导新学,湖南新学也办得有声有色。时湖南巡抚陈宝箴久慕谭嗣同的才华,邀请谭嗣同到其幕府中任职,以办理新政事务。当时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正帮助父亲操持新政事务。这位陈宝箴就是日后学贯中西的著名学人陈寅恪的爷爷。谭嗣同在陈的幕府没有停留多长时间便离开了,但他与陈宝箴的公子陈三立却成了好朋友,即日后有“维新四公子”之称。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谭嗣同聘请梁启超担任总教习,在教学中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败'。孔子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他还把《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含有民族主义意识的书籍发给学生,向他们灌输革命意识,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其次,谭嗣同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集同志讲求磨砺,实为湖南全省讲新学之始。”

谭嗣同之父官居湖北巡抚,其原本可以有一个不错的前景。其在官府做官,在仕途上亦步亦趋,不是谭嗣同一生的追求。他的心思是要改变这个国家,改变这个社会。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1月17日,谭嗣同写成其重要著作《仁学》,它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

四.慷慨就义,烈女徇情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决定变法。同年8月,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谭嗣同被光绪帝征召入京。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谭嗣同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 次日,光绪又召见他并说:“汝等所欲变者,俱可随意奏来,我必依从。即我有过失,汝等当面责我,我必速改。”光绪帝变法的决心和对维新派的信赖使谭嗣同非常感动,觉得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已经在握。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底,光绪皇帝去天津阅兵时,慈禧太后等人早有密谋,发动兵变,废黜光绪帝,一举扑灭新政。谭嗣同密会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二十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他对劝他离开的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四.谭嗣同夫人殉命

谭嗣同夫人乃清进士长沙李公寿蓉,李篁仙之长女,秉礼知书,有丈夫气。闻听谭嗣同已经慷慨赴死,守在家中的谭嗣同夫人李闰也拔出刀柄,横刀自刎,追随夫君谭嗣同殉命而去。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谭嗣同的遗骸运回湖南浏阳,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石山下。

五.大刀王五与谭嗣同

大刀王五曾是闻名京城的武林高手,他与谭嗣同交情深厚。王五随没有参与谭嗣同的“戊戌变法”,但他非常非常同情谭嗣同的政治主张,关心谭嗣同的事业,也愿意为谭嗣同的事情所奔走。通过大刀王五,谭嗣同也同秘密会社发生了关系,也认识了一批“推埋拳勇”,“扛鼎击剑”的朋友,通过与这些秘密会党的联系,也使谭嗣同对底层社会民众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使其从而成为了改良运动中的激进分子。

在谭嗣同被捕的前一天,王五就已经得到了消息。其苦劝谭嗣同躲避,并愿意以性命保卫他逃出北京,但是谭嗣同就是不肯走。此后王五也曾与会党密谋营救谭嗣同,并决定在谭嗣同临刑那天去劫法场,没料到却被绑在囚车上,沿途清兵密布,戒备森严,难以下手。这令大刀王五万分伤心。

六.时代遗产

谭嗣同一生致力于维新变法,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是维新派中的最激进者。早年在湖南举办新政,利用时务学堂培养了大量的维新志士;后来参与领导了发生在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变法,期间他力辅光绪皇帝推行变法,整顿官制,革除弊政,最后怀着“愿以颈血刷污政”的决心为变法而牺牲,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摈弃了封建主义的旧文化、旧思想。

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著有代表《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将其著作编为《谭嗣同全集》。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康有为曾赞扬谭嗣同说: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2020年5月12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