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宁海】01----前童古村
离开宁海已经有20多年了。1970年2月从上海插队回老家到宁海,1992年2月又从宁海调到杭州。最精力旺盛的22年青春都留在了宁海。回到杭州后也很少再回到宁海了,平时也很少联系,但朋友之间的那份情谊还保存着,隔三(年)差五(年)的回去一次,每次来都被喝得晕晕乎乎的,真的是怪不好意思的。
由于七十年代正是下放的高峰期,可能知青的问题比较突出,于是成立了宁海县知青办,借调部分知青协助帮忙,我也作为首批借调的知青,于1973年到知青办帮忙,农忙时回家务农,直至1976年参加工作为止。借调到县知青办的时候咱可刚满18周岁呀,少不懂事,以前就很少与知青接触,工作以后接触就更少了,更多的是与本地人来往。这,也许是我的性格使然吧。
时隔快40年了,突然接到电话,说知青办原来帮忙的人打算在宁海聚一次,要我参加。天哪,原来一起在知青办帮忙的人的名字我都已经忘记了,面容更是记不起来了,他们又是如何知道我的电话的?赶紧答应下来,心中却又忐忑不安。人家还记得我,我可却连他们的名字都想不起来了。
等待是漫长的,时间一拖再拖,最后定在11月3日中午前到宁海。而我因行程没明确,还在等正式通知,直至11月1日打电话问,才知道老潘已经将通知发到我的QQ邮箱了。哈哈,我已经基本忘记QQ怎么用了,发到我的QQ邮箱自然是不会去关注的。接收了一下,活动升格了,原来的民间活动升格为由县政府和县政协举办的“上海、杭州知识青年情系宁海座谈会”。于是赶紧买11月3日杭州到宁海的早班火车票,已经买不到了。既然如此,我只能提早走了,原来想偷偷摸摸不惊动朋友的,现在只能再去打扰朋友了。买了11月2日中午的动车票,通知朋友来接我,顺便想去前童看一下现在古村落的情况。
12:45的火车,由于杭州到宁波的动车线路还没有开通,176公里路程整整走了两个小时,而宁波到宁海的67公里,只走了24分钟。到达宁海,朋友的车子已经等着了。时间已是三点多,朋友建议我下午不要去前童了,先到原单位去走一走,看看朋友,然后吃个饭,明天上午还有时间再去前童。想想也是。于是,免不了去原单位走走,被告知以前的老领导谁谁谁来了,尴尬之余也做作了一回,打打招呼,毕竟有20多年没回单位了,老面孔差不多都退下来了,剩下的都是新面孔新人了。晚上原单位招待,一桌子的人,免不了喝点酒,虽然控制着,但也熏熏然了。
▲01 晚上聚餐的地方,拍摄于第二天
晚上给我订的酒店是位于南门徐霞客大道的太平洋国际大酒店,也就是明天会议报到的地点。感觉房间奢侈了点,上下套间,下面房间的机麻桌对于我来说,只能是个摆设了。
▲02 晚上我住的房间,上下两层套间,奢华了点
朋友将我送上房间,聊了会儿天,起身告辞,让我早点休息。瞧着时间还早,又到酒店对面的大溪边走走。这里被宁海人认为夜景很美的地方,自然无法与城市相比,不过晚上来此散步,倒也不失为一种选择,非常的幽静。
▲03 这条大溪被宁海人认为夜景很美,晚上来此散步倒也非常幽静
▲04 这条大溪被宁海人认为夜景很美,晚上来此散步倒也非常幽静
晚上看书睡得迟,一觉醒来已经是六点半了。住的地方真好,昨晚的一场大雨,我却丝毫不知,转弯抹角的小阁楼,听不到半点声音。起来冲了个澡,去自助餐厅吃早餐,还别说,早餐真的很不错,还有海鲜,感觉档次还是比较高的。
▲05 我居住的太平洋国际大酒店
吃完早餐,背上相机,再次去大溪边走走。
许是周六,虽然七点多了,但徐霞客大道上还是安安静静的,很少看到车辆和行人。这里原先只有一条小道,只能走非机动车和行人。二十年过去了,想不到折腾出数十米宽的道路和公园游步道。
▲07 七点多了,但徐霞客大道上还是安安静静的,很少看到车辆和行人
▲08 七点多了,但徐霞客大道上还是安安静静的,很少看到车辆和行人
▲09 七点多了,但徐霞客大道上还是安安静静的,很少看到车辆和行人
穿过徐霞客大道,就来到了大溪边。跃龙大桥是新建的,以前的那座桥非常的窄,走上去有点摇摇欲坠的感觉。那座庙宇模样的建筑也是新建的,以前没有。只有跃龙山上那清晰可见的塔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10 跃龙山上那清晰可见的塔还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虽然昨晚一场大雨,但溪水仍然非常清澈,以致一大早就有许多妇女携带着大量衣物来溪边洗涤。美丽的溪流景色,配上洗涤衣物妇女棒槌的敲打声,组成了一道独特的交响乐曲。我就在想,如果溪南岸有一排古色古香的老房子,这里的商业氛围再浓一点,配之以具有宁海工艺特色的活动,是否会出现类似于凤凰古城的那种辉煌。可惜宁海还是缺少能吸引人眼球的建筑呀。
▲11
▲12 美丽的溪流,配上洗涤衣物妇女棒槌的敲打声,组成了一道独特的交响乐曲
走在大溪堤坝的游步道上,我不禁想起了1988年的那场“7.30”洪灾。那一年宁海县正值大旱,7月29日总算下起了大雨,然那场雨一下就是30多小时,印象中最大降雨量有400多毫米,引发山洪暴发,田园被淹,交通要道被毁,通讯中断,全县除长街区损失较小外,一片泽国,死亡160多人。我现在行走的地方,水淹没我的头顶都不止。也就是7月30日开始,我吃住都在单位里,一条席子就铺在办公室,连续三天三夜一个乡一个乡的电话打过去,了解下属单位的受灾情况。因为很多地方都是通讯、交通中断了,待全面掌握情况已经是几天以后的事情了。当然,也只有我当时能呆在这里不回家,因为单位里都是本地人,都需要了解亲朋好友受灾的情况,都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做。那个场面,记忆犹新。
▲13 这个地方,“7:30”洪灾时水深有两米以上
既然叫徐霞客大道,那中间的那个雕塑应该就是徐霞客了。徐霞客(1587.1-1641.3),明代人,名弘祖,字振声,霞客是他的号。1613年5月19日,千古奇人徐霞客从宁海出发,开始了他“穷江河之渊源、山脉之经络”的伟大探索。历时30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最终留给后人一部融地理学、社会学、文学、旅游学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徐霞客游记》,徐霞客也因此成为中国旅游界当之无愧的先驱和第一人文品牌。
▲14 既然叫徐霞客大道,那中间的那个雕塑应该就是徐霞客了
2000年,宁海县旅游局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第一次书面形式提出将“5·19”设为“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好像从2002年开始,就在5月19日这一天举办旅游节活动。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指出要设立“中国旅游日”。作为“中国游圣”的徐霞客也逐渐与“中国旅游日”关联到一起,众多学者和旅游界专家纷纷建议,把徐霞客开游日5月19日设为“中国旅游日”。2011年,国务院正式宣布,把5月19日这一天定为“中国旅游日”。尽管中国旅游日是全国性的,但“5·19”毕竟源自宁海,这一节日的确定为宁海旅游营销增加了一张新名片。
▲15 可能是周六的原因,也可能离居民区较远,游步道鲜有本地人
可能是周六的原因,也可能是这里距离居民区较远的原因,大溪堤坝旁的游步道鲜有本地人。游步道上用小石子组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图案,两旁种植着花花草草,也是一个适合闲游的地方。
▲16 游步道上用小石子组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图案
八点不到,朋友开车来接我去前童古村。离宁海县城20公里不到,也就20来分钟时间就到了。过去路面不好,从县城到前童,至少需要半个多小时呢。
前童古村,在外面还是有点名气,但本地人估计会忽略不计,就好像灵隐寺、岳庙在杭州一样,通常情况下我也不会去。停好车,来到游客服务中心,一问票价,70大洋。呵呵,还是贵了点。于是,朋友联系了在前童的下属单位负责人,拿了两张免费的门票。毕竟,140大洋,平白无故的还是有点心疼的。
▲18 前童古村的游客服务中心
当年参加工作,先是在乡里,后来到县里,全县各乡也经常去走走,但前童去的次数还真不多,印象中只去过两次,对村落还是有点印象。现在这样的布局,游客服务中心距离大门口有数百米的距离,而买票只能在游客服务中心,大门口无法买票,如果不是自驾车的到这里,势必只能再走几百米路买票,然后再走回来。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有点问题的。
▲20 前童古村的入口处
前童古村,小溪在村里的家家户户门前流经,为古村里的居民提供了便利。几个洗衣服的妇女直在埋怨,这水今天特别的浑。是啊,昨晚大雨,今天如果水清才怪呢。
▲21 小溪在村里的家家户户门前流经,为古村里的居民提供了便利
走进古村里的西邨,回头望望,还真有那么点味道,感觉环境挺优雅的。
▲23
职思其居,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是典型的台州式风情四合院,于2000年4月4日被列为第一批县级文保点。台门为石质,正中刻有“职思其居”四字。是否出自《诗经·唐风·蟋蟀》“无己大康,职思其居”,就不得而知了。1905年创办的塔山启蒙学堂(前童中小学的前身)即建于此宅,开创了前童建校之先河。
▲25 “职思其居”的石质台门
东厢房的女主人大妈正在制作番薯淀粉的最后一道工序。将沉淀在木盆底部的番薯淀粉挖出来,放在箩筐上晾干。从家里的摆设来看,这里的居民也并不富裕,但温饱问题是不用担忧的了。
▲28 东厢房的女主人大妈正在制作番薯淀粉的最后一道工序
明经堂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明经”二字的匾额是浙江学政奉道光皇帝之命所立。左右门墙上“礼仪”、“孝悌”四个砖雕篆字,体现了主人的道德准则与思想规范,也是前童童氏家族行辈的排列。可惜行程匆匆,没有刻意找到这四个字。天井内有黑石子铺成的狮子滚绣球图案,故明经堂又称“狮子名堂”。
▲30 明经堂的外墙,那些石雕的窗格很有特色
▲31 外面废弃的小院子,摆上了主人用泡沫箱、塑料箱种植的蔬菜
先前看到的是基本成品的番薯淀粉,现在两老夫妻是正在制作番薯淀粉的工序。应该是将生番薯磨成粉,在水里浸泡后,用布袋子包起来,将里面的淀粉挤出来,待沉淀后就成了番薯淀粉了。
▲35 老太太将磨成粉的番薯浆倒在桶里
前童镇的三种特色小吃,分别为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干,由于其口味的独特性,被统称为前童三宝。据说这里产的黄豆和水质,做出来的豆腐特别好吃。但是,这些包装好的豆制品都是像游客出售,本地人是不会买这种包装品的。
▲37 前童三宝:老豆腐、空心豆腐和香干
这里的小商品倒也琳琅满目的,主要也是针对游客的,就不知道是不是本地产的了。设摊也简单,反正是游客的必经之路,也不用担心违章占道的,反而更有一种亲切感。
▲38 针对游客的小商品倒也琳琅满目的,就不知道是不是本地产的了
▲39 设摊也简单,反正是游客的必经之路,也不用担心违章占道的
小溪就在家家户户的后院流经。要从后院跨径小溪出去却也简单,一块石板往上一铺,就成了一座小桥。
▲40
喜欢这样的景色,丝瓜藤就在后院的墙上攀爬着。虽然已经枯萎,但那股农家的气息仍在蔓延着。
▲43
应该说这里的引导牌做得还是不错的,一路上的墙体上还有主要景点的标示图。但作为一个成熟的景区,如果再随票送一份简单的景区地图及介绍,或许会更好一些。就像群峰簪笏这个地方,我第一次沿着指示牌进去,并没有找到,第二次问了本地人,才弯弯曲曲地找到了这个地方。
▲44 前童古村到处可见这样的指示牌
沿着“群峰簪笏”和《理发师》拍摄点的指示牌前行,这个很新的院墙倒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估计是新建的,并没有写着说明。倒是这一路上的建筑与田园的结合,让人深深地闻到了农村的气息。
▲45 这个很新的院墙倒有点古色古香的味道,估计是新建的
▲46 这一路上的建筑与田园的结合,让人深深地闻到了农村的气息
▲47 这一路上的建筑与田园的结合,让人深深地闻到了农村的气息
这里就是2006年上映的《理发师》拍摄地点。外墙已经大片倒塌,房子看上去摇摇欲坠。房子里面黑乎乎的,墙上还贴着一溜的海报。但我不敢走进去,担心因为我的脚步声而将这个景点震塌。《理发师》我没看过,为了证实拍摄时的场景,我特意去网上看了一下《理发师》电影,发现那时的场景是完整的。这么重要的一个场景,万一破坏了,可能连后悔的余地都没有了。
▲48 电影《理发师》拍摄地点。外墙已经倒塌,房子摇摇欲坠
群峰簪笏宅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举人童桂林所建。当时他效法“孟母三迁”,择址于书院“尺木草堂”(现已毁)旁,是古代官宅代表。大门两上方镶有“五福”青瓷,故又称“五福临门”宅。两只倒挂镇宅狮暗喻“事事如意”。
▲51
群峰簪笏的前髟马头墙左右对称,具有“五岳朝天”之势。墙体分别塑有“群峰簪笏”、“清流映带”,体现此宅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主人胸襟。院内格子木窗雕有各种不同含义的图案,充满了主人的希望。宅名的由来及各种精致浮雕木刻,是前童深厚的耕读文化的集中体现。
▲54
经管理员提醒,我又走进了群峰簪笏的厢房。这里展示的是曾经在前童任教的方孝孺的情况。
▲58
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明代早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台州宁海人(今浙江宁波宁海人),据说是宁海大佳何人。方孝孺一生志存教化,是行为世表的教育家。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方先生再次被荐应诏时,太祖知他志存教化,任命他为汉中府教授。此后,蜀王聘方先生为训育世子的老师,题方先生的学舍为“正学”,从此,“正学”成为先生的名号。在建文皇帝即位前后,方先生的职责主要就是教书育人,不仅教育皇族和百官弟子,也教育普通民众,门生遍天下,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1402年6月25日,燕贼朱棣篡位,逼迫方孝孺就范,让方孝孺起草篡位诏书。方孝孺大义凛然,坚不从,手书“燕贼篡位”四字,在江苏南京与其十族一同殉难。
▲59
明洪武十八年(1385)和洪武二十二年(1389),塔山童氏七世孙童伯礼先后两次邀请方孝孺来前童石镜精舍讲学。童伯礼在石镜精舍为他专辟卧室,安排书房,照顾得十分周到。石镜精舍是于明代洪武十三年(1380),童伯礼兄弟四人合力创办的家族学校。它位于前童南岙村石镜山下,环境幽静,是个读书的好地方。方孝孺在前童教书讲学、主持《塔山童氏族谱》的编纂和童氏宗祠的设计,是他在这期间做的非常成功而满意的事情。在参与“睦族”活动的过程中,他把恩师宋濂的睦族思想系统化、明确化,并将“睦族”提到“化天下”的高度,这比他的恩师的提法更具政治色彩,深深影响了童氏历代,造就了前童绵绵不绝的地域文化精神。
▲63
▲64
在方孝孺前童讲学的介绍中,我发现了两个明显的问题:
一、上图介绍中说“在前童教学期间方孝孺二十九岁”。方孝孺出生于1357年,第一次到前童讲学是1385年,最多也就28岁。当然,按照南方人的算法,年龄一般都是叫虚岁的,也就是过了春节就长了一岁。但是在介绍里不加引用地将方孝孺按照虚岁计算。文字上就不够严谨。
二、在这里的介绍中,“群峰簪笏宅建于清嘉庆末年”。而在我进门时门口的介绍中,“群峰簪笏建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在位时是1736~1795年,嘉庆在位时是1796~1820年,究竟是清乾隆年间还是清嘉庆末年,两者至少相差二十多年。如果第一个问题是因为没有表述清楚,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很明显的错误了。
▲67 这个介绍中,群峰簪笏宅建于清嘉庆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