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星图·中国天文学当时世界第一之证
唐代天文星图领先当时世界
在敦煌藏经洞遗书中,有丰富的天文学资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幅精美的古代星图,一幅为斯坦因盗去、现藏英国图书馆的《全天星图》,斯坦因编号为S.3326;一幅是现藏于敦煌市博物馆编号为汉文字经类58号的《紫微垣星图》。
其中《全天星图》是世界上现存记录星数最多、也是最古老的一幅星图。
《全天星图》画在八世纪初的一幅长卷写本上。
这一星图为一纸卷,长3.94米,宽0.244米,被斯坦因带到英国,但起初并未引起注意,1950年代初为李约瑟和陈世骧首先发现并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卷中加以介绍。此图册有手绘十二时角星图各一幅,北极区星图一幅,展示了从中国可见的整个北天星空,另有云气图25幅,附占文,星图后还画有一电神。
该卷内容不止星图一项。卷首已残,无标题,内容为气象杂占。星图居于卷中。卷尾题《其解梦及电经一卷》,其旁绘一执弓射箭的“电神”像。
星图对赤道区域的星和对北极附近的星采用两种不同的画法,赤道区域用圆柱投影的方法,从12月开始,按照每月太阳的位置,分12段画出,中间夹说明文字;北极附近以天际为中心,将球面投影于平面,这种方法后来通过 阿拉伯天文学流传到欧洲。荷兰数学家兼地理学家麦卡托学到此法,他在1568年刊印了一幅“麦卡托投影航海图”。于是 这种 中国人无名氏发明的绘图法变成了欧洲人的发明。
敦煌唐代《全天星图》的出现,证明了中国天文学家使用圆柱投影的时间要比麦卡托早、
《全天星图》中关于恒星的画法采用了三国时以色分类的画法,把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石申、甘德、巫咸三家的星分别表示:甘德的星用黑点表示,石申和巫咸的星用橙黄色点加黑圆圈表示。
经学者详细考证,认出全图共有1359颗星,包括了当时北半球肉眼所能见到的大部分恒星。欧洲各国在望远镜发明以前,始终没有超过1022颗星的星图。因而,敦煌星图被公认为世界上现存星图中最古老的一个,而且是星数最多的一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何以能观测到了这样多的星,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1959年,剑桥大学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Dr Joseph Needham)看到之后曾推断此图可能是五代后晋(公元936 - 947)年间绘制的,之后50年许多人都沿用了这种说法。
但专家最近重新鉴定,认为星图比李约瑟的估计还要老300年,一个重要根据是图上文字对“民”字的避讳。
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部主任魏泓(Dr Susan Whitfield)说,看过这张图的中国学者已经提出,这似是为了避讳皇帝名字。若此,这幅图的年代应定在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之后,唐睿宗李旦登基之前,即公元649 –684之间,因为文中避讳了“民”,却尚没有避讳“旦”。
魏泓博士说,图中文字出现“臣淳风言”的字样,显示原图应是648 – 664年间担当御用星相师的李淳风制作。因为只用其名,不用其姓像是自称,若出自他人之笔的话,出于尊重应用整个姓名才对。她说卷末画出的手持弓箭的电神所穿的服饰,尤其是帽子的戴法也像是唐代早期绘制的。
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淳风幼爽秀,通群书,明步天历算。这张图可能是皇家星相师李淳风制作的一份天文图的复制品。
《紫微垣星图》卷长近3米,正面为《唐地志》残卷,卷背写《占云气书》。在《占云气书》前面绘紫微垣星图。
图中将紫微垣诸星绘在直径分别为26和13厘米两个同心圆内,内垣把紫微垣的东蕃和西蕃连接起来,外圆外亦绘有一些星。以黑色圆点表示甘德的星,红点表示石申和巫咸的星。由于紫微垣星图中有西、西蕃、东蕃这些标示方向的文字,
由此可以推知本图为左西、右东、上南、卜北。这和人们仰视星空的情形是一致的。这件星图标绘细致,并绘出上规(内规)圆圈,据此可推测出它的观测地点和年代。据学者考证,这幅星图观测地点的地理纬度为北纬35度左右,相当于西安、洛阳等地。
敦煌星图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方科技史家蒂勒、布朗等都认为:“从中世纪到14世纪末,除中国星图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
除了敦煌 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是中国 和世界上现存星数最多的石刻天文图。
苏州石刻天文图总高约2.45米,宽约1.17米,星图本身直径为85厘米。该图分两部分,上部分是星图,下部分刻着说明文字,图文对照,相得益彰。
它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观测结果,由黄裳于南宋光宗元年(公元1190年)绘图,王致远于南宋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刻制而成的。
苏州石刻天文图以北天极为圆心,刻画出三个同心圆。图中外圆是南天星可见的界限,包括赤道以南。苏州石刻天文图以北天极为圆心,刻画出三个同心圆。
图中外圆是南天星可见的界限,包括赤道以南约55度以内的恒星;中圆是天赤道,直径为52.5厘米;永不下落的常见星用直径为19.9厘米的小圆(即上规)界开;黄道与赤道斜交,交角约24度,并按二十八宿距星之间的距离(赤经差)从天极引出宽窄不同的经线,每条经线的端点处注有二十八宿的宿度。再外边还有两个比较接近的圆圈,圈内交叉刻写着十二次、十二辰及州国分野各十二个名称。
全图共有星1440余颗。图中银河清晰,河汉分叉,刻画细致。
1971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一座辽代墓里出土一幅星图。该图绘于公元1116年,用于墓顶装饰,星图绘画在直径2.17米圆形范围内,绘制方法为盖图式,图中心嵌着一面直径为35厘米的铜镜,外圈是中国的二十八宿,最外层是源于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从中可看出在天文学领域内中外文化交流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