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多少合适?
越接近正常并非一定越好
有大量证据显示良好的血糖控制有助于预防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然而,一旦并发症已经非常严重,如已经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已经因肾功能不全而需要透析,则此时再进行严格血糖控制效果有限,相反还会增加医疗费用和低血糖等问题的发生风险。另外,若一个人预期寿命只有几年(如已经七十多岁,已经进入癌症晚期等),也很难再从严格血糖控制中明显受益,此时血糖控制目标就应该放松一些,减轻控糖压力。
另外一个影响血糖控制目标设定的因素是低血糖的发生。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定得越低,势必意味着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越高,因此我们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理想的平衡点。
个体化目标具体该如何
临床上,在制订个体化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时,应综合考虑低血糖风险、并发症和合并症情况、年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中国成人Ⅱ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给出了如下建议,供广大糖尿病患者参考,但具体控制目标应征求医生意见。
糖化血红蛋白与适用人群
①<6.0%:新诊断、年轻、无并发症及伴发疾病,降糖治疗无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等副作用;无须降糖药物干预者;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期新发现的糖尿病。
②<6.5%:小于65岁无糖尿病并发症和严重伴发疾病;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
③<7.0%:小于65岁口服降糖药物不能达标而合用或改用胰岛素治疗;≥65岁,无低血糖风险,脏器功能良好,预期生存期>15年;接受胰岛素治疗的计划妊娠的糖尿病患者。
④<7.5%:已有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极高危者。
⑤<8.0%:≥65岁,预期生存期5~15年。
⑥<9.0%:≥65岁或恶性肿瘤预期生存期<5年;低血糖高危人群;执行治疗方案困难者如精神、智力或视力障碍等;医疗条件过差。
糖尿病患者通常每三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血糖是否控制达标,同时需以此为依据调整降糖方案。不少朋友已留意到: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上限为6.0%,但多数糖尿病患者控制在7.0%以下,那么,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多少更好?接下来,专科医师将为您解析。
血糖升高会带来多方面影响,其一会损伤以心脑血管为主的大血管,不同程度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其二会损伤以视网膜与肾脏为主的微血管,远期可能引起视力下降与肾脏损害;其三会损伤神经组织,可能引起肢体麻木疼痛甚至出现内脏功能障碍;其四可能会加重胰岛β细胞的损伤,使机体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不断下降,可能会持续增加降糖难度。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以降低不同时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血糖是否达标,不仅需参考空腹与餐后2小时这两个时间点的血糖水平,还应重点关注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由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生成,与某一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不同,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应近三月血糖整体控制水平,其正常上限不超过6.0%,达到6.5%为诊断糖尿病的切入点,达到7.0%且生活方式干预无效,是启动药物降糖的转折点,药物降糖以后也需每三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若当前治疗方案无法控制其达标,则应升级降糖方案,而达标与否并非以正常值为参考依据,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0%为达标,部分患者可将其控制在6.5%以下甚至正常范围,老年人的控制目标则可根据自身情况放宽至7.0%-9.0%,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因人而异。
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目的在于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若糖化血红蛋白长期高于正常范围,是否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理论上如此,但当前却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能够证明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更低或正常范围,可为心脑血管、视网膜与肾脏等带来更多益处的证据。与之相反的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更低或者正常范围,反而可能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与高血糖相同的是,反复发作的低血糖增加了血糖波动幅度,也会增加对各种器官组织的损害;与高血糖不同的是,严重低血糖可能会引起不可逆转的脑细胞损害,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宁高勿低。
当然,此处所谓的“宁高勿低”是有条件限制的,这一条件便是低于糖化血红蛋白7.0%。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即便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依然会引起靶器官损伤,但与较高范围的降糖目标相比,“低于7.0%”的控制目标,已经可大幅降低近期与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而在7.0%的基础上,之所以不继续降低1.0%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一方面与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有关,一方面与获益幅度的减少有关。相比较而言,将糖化血红蛋白从7.0%降至6.0%,获益增加的幅度低于将糖化血红蛋白从8.0%降至7.0%,或从9.0%降至8.0%,所以没有必要为了争取有限的获益空间而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当然,前面已经提到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因人而异,部分糖尿病患者可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但应满足一定条件:首先是不易发生低血糖,多数糖尿病患者调节较低范围血糖的能力减弱,尤其是已经发生神经损害的老年人,可能并发无感知的低血糖,不宜将血糖控制在较低水平,否则风险大于获益,且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其次是未发生较重的并发症,降血糖的目的是尽最大努力减轻心、脑、肾、神经等靶器官损害,若这些器官已经并发了较重损害,治疗的目的在于延缓进展以及避免急性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的发生,而单就血糖而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已可实现这一目的,无需继续增加降糖幅度。
能满足上述条件的糖尿病患者不多,多数中年人、几乎所有老年人均排除在外,只有青年人与部分中年人有机会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6.0%以下,即便对他们而言,这一降糖目标也适用于病程较短的人群,因为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降糖难度会随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当然这并非意味着符合条件的患者必须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能控制在6.5%以下也可显著获益。退一步讲,糖尿病患者若能长期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同时减少血糖波动,控制好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未来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并不高,无需过度担忧,而无法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的患者,若糖化血红蛋白与目标值相差1.0%以上,应增加降糖强度,以延缓糖尿病进展,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综上,糖化血红蛋白是调整降糖方案的重要依据,糖尿病患者需每三月复查一次,血糖控制平稳的患者可适当延后检查时间。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上限为6.0%,而多数糖尿病患者无需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主要与可能增加低血糖的风险有关,且相比于较高范围的血糖,血糖越接近正常水平,增加降糖幅度后的获益空间越有限,因此多数糖尿病患者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即可,老年人由于易发生低血糖且可能发生无感知性的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还应进一步放宽,青年人以及部分中年人,若病程较短、不易发生低血糖且无严重靶器官损害,可尝试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甚至正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