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坐320
大概是1988年4月间的一天上午,我在北京木樨地附近换上了一辆开往颐和园的320快车,去西郊办一件现在已经想不起是什么的事情。那是初春时节,车窗外阳光正好,道路两旁的树木刚刚露出新绿,空气清新得令人感到身心一时澄澈起来。我把头靠在车窗玻璃上,随着车身的颠簸,开始尽情做起各式各样的白日梦。
这是作家董桥在《英华沉浮录》中的一段文字。320路车我很熟悉,有段时间经常从木樨地坐到海淀黄庄,去逛图书城。大巴8角,中巴2元。董桥先生提到的320快车可能是指中巴。我查了董桥先生的简历,他在1988年时大概已任香港《明报》总编辑,或者是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
据我所知,有钱有地位的人是很少坐公共汽车的。他们嫌慢、嫌挤。时间就是金钱,对于大款,慢是无法忍受的。处长、局长,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当然也不愿和平头百姓挤在一起。“没有你说得这样严重。从挤公共汽车到坐小汽车,只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他们中的有些人也许会这样谦虚地反驳。
如此说来,董桥先生真的是个傻子。凭他当时的地位,要辆轿车应该不难。如果他要求,作协、文联、文化部,甚至是某家报社,大概都会乐意给他派车。就算嫌麻烦,租辆出租车对他来说也并不是太破费。放着“高质量”的生活不享受,偏要去坐所谓的“320快车”,还心里美滋滋的,自我陶醉得不行,真的有点“十三点”。
无独有偶。上海有位哲学家赵鑫珊,也算是个名人,出过好多书,也去过很多地方,是个见过世面的人。他说自己只有3件衬衫,永远不要第4件。这在有些人看来,也是不讲生活质量的表现。据时尚杂志的介绍,一个都市男人至少要有四类衬衫:纯白的,深色的,花格或条纹的,休闲(棉质或亚麻)的。并且,每一类最好要有两三件。按这样的标准,赵鑫珊真的是“老土”,赶快别再研究哲学了——不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学问又有什么用呢?
啊,“生活质量”,多么动听的四个字。名车豪宅,武装到牙齿的各类名牌,以及每年若干次的出国旅游,这就是中国目前很多人的最高理想,说这就是生活高质量的标志,有谁会反对呢?幸亏还有反对者。至少董桥和赵鑫珊都会反对。赵鑫珊我不大了解,董桥的书我是爱读的。读过他的书的人想必都有这样一个印象:董桥对生活的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藏书票、古董、美食,当然还有书籍,都是他所喜爱的。他对生活有很精致细微的体验,初春的北京,雨后的台北,冬日的伦敦,都能在他的心头泛起涟漪,写下一篇篇美文。但就是这样一个生活的鉴赏家,却毫不矫情地坐在颠簸的公共汽车上,“尽情做起各式各样的白日梦”。他的“白日梦”究竟是什么,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绝不会是“名车豪宅”。其实,只知道“名车豪宅”的人是不配谈论“生活质量”的,就像井底之蛙永远无法明白天空的广阔。
小编注:此文刊发于2001年12月14日《检察日报》急话闲说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