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钟考源

诗钟是从清代中叶兴起的一种高雅文字游戏。到清末明初曾经风行于各大城市及文化发达地区。很多知名人士和诗词名家,如林则徐、张之洞、陈宝琛、王闿运、严复、朱古微、樊增祥、易顺鼎、陈三立、林纾、梁启超、章士钊、张伯驹等人,都参加过咏作。诗钟是写七言律诗的对偶诗联,但是在体式上很奇特。它究竟如何繁衍发展而来,值得作一番探讨。

一、诗钟的体式

诗钟有各种体式和格目,来源不一,须先作简单介绍,才好考述。

诗钟是限时写作的文字游戏。以前的限时方法是点燃线香,在线香上以细线悬一个铜钱,到时钱落盘响。这是得名的由来。这种作法称为现拈(指拈题,拈要嵌的字)。发题后过若干日交卷的称“宿构”。现在能作“现拈”的人很少,主要在福建。各地新出现的爱好者基本上都作“宿构”。

1.分咏体

要求用七言的对偶诗联(律诗中的“颔联”“颈联”),把题目中不伦不类的两种事物对在一起,不许用题目中的字(不犯题面)。如清末民初著名诗人樊增祥,让下海演戏的汪笑侬,作《八股·东三省》分咏(此题又传《八股·杜鹃》)。汪当面作出“能使英雄皆入彀,可怜帝子已无家”。化用唐太宗谈科举的话,对上清廷覆灭失去发祥地,巧妙表达题义。

2.嵌字体

正格。把两个字相对嵌于七言对偶诗联的同一位置。福建称嵌在第一字位置为一唱,往下类推,嵌在第七字称七唱。各地对此七格,又有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等雅称,后来多改用福建称呼。作品如林则徐作《世·人》一唱“世事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先把世、人二字配成“世事”和“人情”两对“眼字”,然后写成对句。福建主要作这种诗钟,称为“折枝”。

别格。把两个字或几个字错综嵌在上下联中,随着嵌字位置的规定不同而有不同的格目。如两字分嵌在上联尾和下联首称蝉联格。别格中还有魁斗、双钩、鼎峙、鸿爪、碎联、五杂俎等格,常用的有十几种。五杂俎格是把五个字散嵌在上下联中。如济南湘烟阁诗钟社出题《王小玉生日》五杂俎格,王以慜(梦湘,湖南常德人)得句:“小莺啼日花王寿,远翠生春玉女眉。”王小玉是《老残游记》中描绘的善于唱曲的白妞,该书提到唱曲时在场的“梦湘先生”是本联作者。别格中有两种不必写成对偶句的,一为碎流格,分嵌三个以上的字;一为押尾格,把三个字连用于下联之尾。

合咏格也列为别格,但另有特色,是按题目作一对偶诗联,为防止用旧句,命题时附带要求嵌上某一个字。如题目咏《马》要求嵌嫁字。清末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作“驮出王嫱悲远嫁,堕来孙寿挽新妆”。此格也适用于对联比赛出题。

笼纱格一般也列入别格,有的社又把它当做分咏来作。是用上下联分别表现出两个字来,又不许用这两个字。早期的要求是连典故也不能用,只用缩写前人诗的方法写出。保留着“改诗”的痕迹(下详)。

二、分咏体的来源

关于分咏体的来源,在诗话和笔记中见到的说法,有说原来是嵌字体中的一格的,有说是仿照科举考试出截搭题的方法而来的,也有说源于酒令的。以酒令之说最切实有据。

童叶庚(字松君,江苏崇明人),著有《睫巢镜影》一书,记述他自撰的各种文字游戏作品(光绪十六年出版)。其中有“雕玉双联”一卷,记分咏作品。其在该卷小序中说:“是格原名诗钟,亦觞政也。乙亥(按:光绪元年)需次虎林(按:指杭州),同人启消寒之会,闲作诗钟社。即席阄题,或以雅对俗,或以人对物,拈不相蒙之题目,撰十四字联合之,以语工而成速者为上。优者赏以醇醪,劣者罚以苦茗。争奇斗胜以为笑乐。”

遍查各种酒令书,从俞敦培(字芝帖,江苏无锡人)所编的《酒令丛钞》(光绪四年出版于江西)卷二“雅令”部分找到有关条目。

大小对令    又名无情对令

坐客各自议题作阄分置两器,随手各拈二题作诗一联,公评第一者为试官,殿军者为誊录。随后再作,付誊录缮之。闭试官于别室阅卷。凡分题之人限烧纸媒二寸交卷。

皇帝老子     南内月明谁侍寝

船        西湖波暖好浮家

杨贵妃      钿盒寄将犹有恨

醉翁椅      三山倾倒不须扶

戏台       华屋瑄阗将进酒

叫化的儿子    穷途小生学吹箫

该书所录的以上三联酒令作品,与分咏体诗钟的体例和趣味完全相同,阅卷的方法和竞赛的气氛也与诗钟相似。需要进一步考察,是诗钟传入酒令,还是酒令传入诗钟。

又找到行这种酒令的实况记载。在李家瑞所著的《停云阁诗话》卷八中,收有他的老师陈偕灿记述在苏州参加酒会的文字。陈偕灿中举后参加会试屡试不第,在苏州当幕僚(从他的诗集中可以考知为道光七八年时),与朋友八九人在酒会上行过这种令。题目原写在牙签上,分置两筒,轮流抽签,按题目咏七言一句,第二人按题目咏一句并与前一人出句相对。题目中有不少偏于鄙俗的事物,引起行令中互相戏谑,一边评论作品,一边罚酒,十分热闹。也有一人把两题作成一联的情况。共记载了15题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记载诗钟作品时间早而且数量多的《闽杂记》一书中,有“分曹偶句”条目,记分咏作品40联,其中有称为福州诗社作品的18联,著者自作的22联。在诗社的18联中可以核对出有11联竟然是上述酒会中的作品。我认为分咏体诗钟出自酒令的可能性很大。

《闽杂记》作者施鸿保,杭州人,自道光二十五年去福建当幕僚,搜集福建风土人物写成此书,于咸丰八年最后编定。著《停云阁诗话》的李家瑞是福州人,与施鸿保同时。写苏州酒会的陈偕灿(字少香,江西宜黄人),在福建当过县知事,后来留寓于福州,著有《鸥汀渔隐诗集》,与林则徐、施鸿保都有交往。

同时代的福州人梁恭辰续写他父亲梁章钜的《巧对录》,照抄了《闽杂记》“分曹偶句”和“嵌字偶句”两个条目,改称“分曹巧对”和“嵌字巧对”,在文字上只有些口气上面的变动。虽然没有增加内容,但是他以对联世家的身份参与介绍早期的诗钟,也有参考价值。二人的书中最后说“余谓一人自作尚易,若两人对联尤费剪裁,酒阑灯地,仓促间更不易办”。可见他们知道在酒会中行令的情况。此外,从所述可以了解在道光、咸丰年间,在福建还没有折枝和诗钟的称呼,仍属于诗钟的早期。

据现有资料,早期分咏体活动多在江浙一带。上文谈到有道光七八年的苏州酒会。记载这种酒令的俞敦培是无锡人。《睫巢镜影》的作者童叶庚是崇明人,他在光绪元年在杭州参加过诗钟分咏活动。专作分咏体的《啸园诗钟》,出版于光绪三年(在上海或杭州)。分咏体在福州始终不很流行。

福州萨伯森、郑丽生先生所著《诗钟史话》(1964年成书)为研究诗钟的重要著作。书中引莫友堂所著《屏麓草堂诗话》(道光二十八年成书),所录吟秋诗社诗钟作品31联,都是嵌两个字的,符合福建作折枝的传统。其中分咏体两联也嵌两字。据此《诗钟史话》认为“诗钟之始,以嵌字为主,分咏亦嵌字中之一格。后以一联中受两种限制,大不易为,分咏与嵌字乃分为两途……”。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也可能是习惯作折枝的人仿作分咏,开始时也嵌上两个字。上文施鸿保在福建仿作22联,就未曾嵌字。他的撰述与莫友堂的引录大体上同时。我认为分咏体可能是从外面传入福建的。

三、嵌字体的来源

在前人笔记和诗钟集的序言中,偶尔有涉及嵌字体起源的文字。最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福建塾学作碎的记载和“改诗为诗钟之祖”的说法。

1.诗钟最接近福建塾学的作碎

旧时各地塾学都是先教学童作对,然后教作诗。教作对采取由浅入深的各种方法。福州诗人李家瑞在所著《停云阁诗话》中有一段关于他道光年间入学作碎的记载:“予年六岁,入塾读书即学作对偶,自一字至七字止。后更作五七言偶句,拈限数字嵌入中间,上下字不得相粘,谓之五七碎。”

著名诗人、善于作诗钟的易顺鼎,在光绪三十年时去过福建参加过当地的钟聚。在民国2年梁启超办的《庸报》上,连续发表了《诗钟说梦》一文,对于作碎有更明白的介绍。

闽人又有五碎七碎之名。小儿未学作诗,先学作对,作对之后又学作碎。对者,对他人五字七字之句。碎者,自作一五字七字之句。其题,则先生命两字,使分嵌于两句之中,亦限于第几字。但五七碎所嵌之字皆相对者。

从这段叙述中可以知道,作碎时先生让嵌的是一平一仄有对偶关系的两个字。如果增加一点难度,嵌上一平一仄没有对偶关系的两个字,就是福建的折枝,亦即诗钟的正格。作碎也有嵌多字的,如碎联、碎流等作法,后来直接用于诗钟,成为碎联、碎流等别格。可以说诗钟来自作碎。

作碎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是仿照“击钵吟诗课”的程序建立起来的。《诗钟史话》对此有详细的考述。所依据的主要是李家瑞《停云阁诗话》一段记述。道光年间福建人在京做官的杨庆琛、曾元澄、郭柏荫等人,组织过限题、限时作七言绝句的“击钵吟诗课”。又为他们的子弟组织了“清晨诗课”,选出词宗和誊录,出题限韵,限时四刻,钟鸣截止。采取闭卷评阅的办法。宣唱作品和发奖方法也都有规定。后来福建塾学仿用了这套办法,使作碎更为规范化,形成了折枝活动。此后又适应社会性活动的需要,发展出大赛等活动方式。《停云阁诗话》有谢邦屏写于咸丰五年的序言,书中却有其后直到同治元年的诗文,可知成书于同治二年之后。我所见到的此书缺少有关上述情节的记述,可能版本不同。

福建折枝传到省外才称为诗钟。清末福建居京官员、诗人曾伯谦(伯厚)为北京寒山诗钟社题诗中有“诗钟创格推吾闽,诗钟命名非闽人”说到了这一点。诗钟之称,据我所知,最早见于《雪鸿吟社诗钟》。这是内阁中书袁保龄组织在京的河南籍官员成立的诗钟社。袁保龄同治十一年为此集所写的自序中有“主持钟聚”的话(书名中的“诗钟”一词有时是后来编印时加上的。不足为凭)。此集收于《项城袁氏家集》中。

2.作碎和诗钟的各种嵌字方法,是在改诗中形成的

在《辞源》等书中一再见到诗钟始于清初改诗的说法,一般只是略提一句,不举实例,令人莫名其妙。大体上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见于光绪七年在福州出版的《雪鸿初集》卷八。我见到的是该书重印本,缺卷八、九、十。《诗钟史话》对卷八的内容有简单介绍。近年见到台湾1975年出版的张作梅编的《诗钟集粹六种》,其中收录《诗钟别录》一文内有“七言杂体”一节,能看出与《雪鸿初集》卷八内容相同。终于看明白:改诗是为了写好诗联,学习造句和对仗基本功,进行各种针对性训练的方法。后来演化成简便易行,寓教于乐的练笔活动,就是诗钟。

这一资料的说明文字很简单,但是有实例31联,十分可贵。前八例是写七言律诗对偶联(颔联、颈联)和非对偶联(首联、尾联),从前人诗句中选出一句,当做上联或下联,要求另写出一句对上,似乎与产生诗钟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的23例都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字,要求写对偶或不对偶诗联,把所摘的字用于指定的部位。例如:

竹深留客处,荷静纳凉时。 鹤膝:开瓮松花留客夜,洒窗荔雨纳凉天。

这是以杜甫诗为原句,要求摘“留客”“纳凉”四字,写成对偶诗联。“鹤膝”是规定要嵌用于第五、六字位置。在其他例子中限定位置的还有“折腰”、“腰次”、“坐脚”等语。从《雪鸿初集》所收的折枝作品可以看到,限位置的用语是“七一”“七二”……。七是作七言诗联,下面的数字是指定第几个字的位置。因为最早期有作五言诗联的情况,所以还需要一个七字。后来连七字也不必标出了,只要“一唱”“二唱”……。此例摘字出题的方法在诗钟活动中有了发展变化。仍以此为例,作诗钟的正格,可以出题《客·凉》六唱,作者要把所限的两个字自己搭配成“留客”“纳凉”一对眼字(或其他一对眼字),然后铺写成联。这样一来,写作难度加大,却让作者有自己发挥的余地,出题也不必先找诗句。后来的折枝远比诗句中的对仗为严,用“纳凉”对“留客”已经不能允许,从诗句中摘字也难以用上了。

地分北楚怀丰沛,水治西泇避吕梁。 不拘位扼入:天上有星皆北拱,地中无水不西流。

这是要求把原诗中标出的四个字摘出,用在对偶联中,不限位置。后来诗钟的“碎联格”嵌字方法与此相同。从这一资料中还可以看到“切碎”一词,是指要嵌的几个字可以拆散使用。诗钟格目的碎字就是沿用了这个意思。从碎联格中又按嵌字的字数(和位置)不同分立鸿爪、鼎峙、五杂俎等别格。

风吹马尾千条线,日照龙鳞万点金。 留顶脚四字:风摇绿柳千条线,日映黄花万点金。

原句传为明太祖出上句,明成祖对下句的对联。“留顶脚四字”,当然句式不变,是要求写对偶句的。此题实际上是摘八个字。塾学中对联作业有作“实腹对”的方法,先生说出四个字来,要求用于上联下联的首尾,学生把中间的字充实起来,与改诗的留顶脚四字意思相合。改诗和塾学的各式对联作业以及社会上的对联比赛,都是互为表里、互相交流的,有些“联格”进入了诗钟格。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拈“远、无、家”为流水碎:万里家山悲远隔,几回无计梦中归。

这是练写不对偶句的。在这一资料中,标明“流水”的有七例,都是要求写不对偶句,并保持摘用的几个字的原来位置。加上“碎”字就可以打破原来几个字的字序,嵌在任意位置。诗钟承袭为碎流格,要求把几个字分散嵌入非对偶句中(此格应用较少)。

从这篇资料所载的例子看,不光是从诗句中,也从对联的名句中摘字。可知所谓改诗,着眼点并非要把诗改出什么名堂。主要是摘字和嵌字,设计出多种方式是为写各种诗联进行各种针对性训练。写作日久,于是有了只嵌两个字的作碎、折枝,着重于选配眼字铺写全句的训练。这是删繁就简、追求实效的演化过程。这种体式广泛流行,被公认为正格。《雪鸿初集》收录这篇资料,说是“尝于冷肆中偶得诗钟钞本”。可见在光绪初年时,这些内容就已经不大为人所知。民国初年的《清稗类钞》谈到改诗,说“改字,意同截句之截字”已经流为皮相之谈。不过,改诗的名气比较大,在很多地方一直是诗钟的代称。直到民国十几年,住在北京的福建人去参加诗钟活动,还说“改诗去!”

关于改诗的方法,还有《辞源》注释诗钟条目时所持的另一种说法:“改律句绝句之诗,而为两句也。今此体不经见。”此说以王毓菁(字贡南,福州人,台湾最后一任巡抚唐景崧的僚属)所写《诗钟话》一文叙述较详。是作嵌两个字的诗钟时,缩写前人的两首诗写成上下联,要用上题目的两个字,自己不许添一个字。该文没有举出实例,从王毓菁自己的作品中,以及更早期的《雪鸿初集》中没有辨识出此种写法。只是在民国初年陈灨所著的《新语林》中见到林杼出题《雨·空》六唱,亲友家十二岁学童当场作出“不住猿声啼两岸,但闻人语响空山”完全符合条件。早期的笼纱格要求最好缩写前人诗句写成。王毓菁的同僚林友赓作《春·手》笼纱格“急潮带雨无人渡,流水听松为我挥”用缩写前人两首诗的方法表示出春、手二字,也符合条件。我认为,作嵌两个字的诗钟时,既然可以用集前人诗句的方法写成,也可以用缩写两首诗的方法写成。有的社约定过用这种方式写作,但并未广泛流行。这种作法似乎不会对诗钟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

四、诗钟在古典文学中的渊源

诗钟以七言律诗为基础,它的渊源自然与律诗大致相同,从格律、对仗到风格神韵,都从传统诗文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它作为文字游戏,又特别受中国文学中“谐”与“隐”的传统影响。清末学者震钧为《榆社诗钟》作序说:“考斯戏虽始于近代,然楚人大言、小言,晋人危语、了语实肇始之。”俞樾为《诗梦钟声录》作序说:“昔鲍明远集中,有数诗,有建除诗。而《北史》崔光传又有所谓八音诗、十二次诗者。文人游戏自古有之。”(按:崔光传中没有提到“八音诗”,但提到了“五韵诗”)酒令中称分咏体为“大小对令”,诗钟集中称嵌字体为建除体,都是追溯到这些本源。汉字有单音独体的特点,适合组成格律和巧妙属对,为我国古典文学增加了绚丽色彩。苏轼说“世间事无为无对,第人思之不至也”。认为没有写不成对偶的东西。诗钟仿佛为此语作证,把任意指定的二事、二物、二字联合成对偶,成为专为写趣联奇联而设计的体式。诗钟与其他文字游戏不同之处是专门在对偶和格律上下功夫,找乐趣。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文必废骈,诗必废律”,诗钟虽非“首凶”,却正中要害,从此一蹶不振。近些年传统文学走上复兴,诗钟也重萌生机。诗钟在民族的文学艺术中有深厚基础,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过影响。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应该对它有所了解,并引导它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发展起来。

作者:王鹤龄 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2期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0)

相关推荐

  • 福州近代文人发明的这种文学创作活动,流传至今|空中茶摊vol.160

    >>> 空中茶摊 <<<   vol.160 榕城雅韵话诗钟 茉莉花茶喷喷香,闽都文化空中聊,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南仙空中茶摊节目,今天和大家攀讲的是南仙茶 ...

  • (诗文)颂吉安城市精神

    (诗文)颂吉安城市精神 文|01一线 今天的吉安县诗词课堂讲到诗钟,布置了课后一道作业:分咏(崇文·正气):(开放·图强).主题体现吉安城市精神.什么是钟?北宋末著名道士张继先有首诗言<钟> ...

  • 辞赋第10讲

    今天我们利用诗钟的格式来练习骈句. 一.诗钟的概念 诗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限时吟诗文字游戏,诗钟活动的特点是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这种游戏大约出现在嘉庆.道光年间的福建八闽地区.诗钟限一炷香 ...

  • 【诗钟临屏517】笼纱格:梦、乡(主评:阮建军)

    "空谷诗钟社"第517期(诗钟)临屏赛结果公布 一.总策划 潇湘妃子.竹山布衣 二.评委 终     审:潇湘妃子 终审助理:吴海燕 本期主审:舜   梁 本期主评:阮建军 编审团 ...

  • 【诗钟临屏516】雁足格:闲、老(主评:杨干平)

    "空谷诗钟社"第516期(诗钟)临屏赛结果公布 一.总策划 潇湘妃子.竹山布衣 二.评委 终     审:潇湘妃子 终审助理:吴海燕 本期主审:舜   梁 本期主评:杨干平 编审团 ...

  • 国粹精英 · 纪根起2019诗钟专辑

    作者简介:纪根起  男  退休干部 天津市老三届下乡知青,自幼爱好诗词楹联,在马萧萧的诗文体<石碑坊的传说>一书启蒙下,阅读和学习了古今诸多诗词楹联书籍.退休后,在互联网中学习,曾在&qu ...

  • 诗钟通则(修订稿)

    赵军 [作者机构] 中国楹联学会诗钟文化研究院 [来    源] <对联> 2020年第4期 P20-22页 [分 类 号] I207.2 [分类导航] 文学->中国文学->各 ...

  • 别树一军的诗钟

    孙英 [作者机构] 白城师范学院楹联文化中心 [来    源]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 P18-23页 [分 类 号] I207.22 [分类导航] 文学->中国文学 ...

  • 天津诗钟的鳞爪

    王柏松 [来    源] <对联> 2019年第8期 17页 [分 类 号] I207.2 [分类导航] 文学->中国文学->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关 键 词] 诗钟 天津 民 ...

  • 凝炼苑诗钟练习点评【一】

    2019.02.22 诗钟练习: 山·海 一唱 本次点评老师:红颜.隔壁.杏雨.水手 指导老师:拂袖 1.玉雪寒 山间访道云拦路,海外寻仙雨打舟. 红颜乱语: 路舟略不工,其他尚好. 2.百味 山高自 ...

  • 【诗钟临屏522】合咏:汶川地震十三周年祭(主评:戴新)

    "空谷诗钟社"第522期(诗钟)临屏赛结果公布 一.总策划 潇湘妃子.竹山布衣 二.评委 终     审:潇湘妃子 终审助理:吴海燕 本期主审:舜   梁 本期主评:戴   新 编 ...

  • 北京记忆丨清末民初的东城诗钟活动

    作诗钟是一种趣味性文学活动,清末民初在北京风行一时.这一活动是聚会写作七言的对联,带有竞赛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体式.分咏体是在题目中规定了互不相干的两件事物,要别具巧思把二者写入一副对联,以另有寓意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