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黄旗在清八旗中的地位,很多人都弄错了,它没你想的那么高
作者:M·辰
#历史篇—30#
最近,北京“正黄旗”大妈“火了”。事情的起因是这位北京大妈在公交车上为了座位的事儿辱骂了另一位乘车的外地人,言语中该大妈透露自己是北京人,而且还是“正黄旗”。
那么,正黄旗是什么?正黄旗在当时又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
今天,咱们就来说说清朝正规军之一的——清八旗兵。
(本文图片由作者拍摄,版权所有)
(清代八旗兵盔甲陈列)
旗,是什么?
旗,是清朝时期的一种军事组织,其由女真人的狩猎群体演变而来。
女真人狩猎时需要结伴而行,这个结伴的小群体被叫作“牛录”,其统领者称为“牛录额真”。
之后,女真人在对外防御以及征伐战争的过程中,逐渐将牛录作为一个群体在牛录额真的领导下参与到了战争中,此时牛录就具有了军事组织的职能。而当狩猎或战争中需要更多的人时,多个牛录就被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群体组织。由于人员众多,为方便指挥,他们以旗帜作为标志来引导方位或集合人群。因为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于是便以“固山”作为这个更大群体组织的称谓。而“固山”在汉语中则为“旗”。
旗,是一种具有一定规模的军事组织。
(清正白旗盔甲)
八旗由来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规定300人为1牛录,5牛录为1甲喇,5甲喇为1固山,即1固山(一旗)的人数为7500人,并设立了黄、白、红、蓝四旗。
随着战争与领地的扩大,兵力也逐年在增加。至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原黄、白、红、蓝四旗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八旗之制由此确立。
(图片来自网络)
八旗旗帜
八旗每旗都有各自的旗帜,正四旗的旗帜为黄、白、红、蓝色旗,旗上有龙纹图案;镶四旗旗帜则是在黄、白、红、蓝色旗外又镶了一圈红边(镶红旗为白边),名为镶X旗。
(清正蓝旗盔甲)
八旗盔甲
分属不同旗的士兵穿戴不同颜色的盔甲,这样从盔甲上就能够辨识出各自所属之旗。如正蓝旗,以纯蓝色为盔甲之色;镶蓝旗则是以蓝色之外又镶嵌了一圈红色镶边为盔甲特色,其形制与镶蓝旗旗帜相对应。
清镶蓝旗盔甲
清正红旗盔甲
清镶红旗盔甲
清镶白旗盔甲
(清镶黄旗盔甲)
八旗之首
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皇帝亲统,其它六旗则分别由皇帝的子侄统领。顺治八年(1651年)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属皇帝统领,于是皇帝麾下的直辖旗变为三旗: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由此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之分。下五旗则包括了正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红旗与镶蓝旗,他们分别由诸王贝勒、贝子统领。
上三旗中以镶黄旗为首。
(清正黄旗盔甲)
北京大妈口中的“正黄旗”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八旗之首,而是排名在镶黄旗之后的第二位。以大妈的口气听上去似乎也是把正黄旗当成了八旗之首,其傲娇之气溢于言表。然而,对于社会主义新中国来说,无论你是镶黄旗还是正黄旗,还什么巴拉巴拉旗都已成为了历史,今天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地位平等,任何人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更何况新中国建国都已经70多年了,这位大妈的“正黄旗”优越感真不知从何而来?
(正黄旗旗帜)
走向没落的八旗子弟
清代时被编入八旗的“旗人”与不在旗的普通民众在社会待遇上是完全不同的。入关伊始,清廷即采取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将民人的大批良田圈划归旗人所有,并且还豁免了旗人的税赋与劳役。正是这些优惠的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颓废与寄生性,致使其后代骑射荒废,不思进取。不知从何时起,“八旗子弟”便成了“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百无聊赖”的形象代表。而与清政权相始终的八旗制度,则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导致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