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北宋第一“钢铁直男”:就算与全世界为敌,也无所畏惧
作者:清风明月
本文由诗词世界首发
公元1052年6月19日,大宋,江苏徐州。
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走完了他的传奇人生。
这位老人,是领导过庆历新政的范仲淹。
传奇落幕,举国同悲。
闻此噩耗,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舒州,一位官员痛哭流涕。
他哭得双目红肿,嘴里不知喃喃自语些什么。
良久良久,他拿起毛笔,饱蘸墨汁,奋力写下:一世之师。
多年以后,他将沿着先师圣哲的足迹,砥砺前行。
这位伤心的人,名叫王安石。
0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句至理名言,是王安石青少年生活的缩影。
公元1021年,王安石小朋友出生于江西临川。
他的父亲王益,是名恪尽职守的县处级干部。
彼时的大宋,开国六十余载,经济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
在太平盛世的欢歌里,幸福如清泉般汩汩流淌。
王安石小朋友是名神童,如假包换的神童。
他天资聪慧,酷爱读书,而且有着过目不忘,下笔如有神的天赋。
这妥妥是街坊邻居们口中的别人家孩子,王老父亲很以此为傲。
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从临川到韶州,从韶州到京城,从京城到江宁,一路走来,王安石的名声日益响亮。
在长达十余年的旅途中,他得以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遍历各地风土人情,同时也体验到了民生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人生阅历,为他以后实施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到十九岁那年,慈爱的父亲在江宁府任上病逝,王安石为父守孝三年。
三年后,王安石收拾好行囊,告别家人,再次踏上遥远的征程。
这次,他去的地方叫汴京(今开封),大宋帝都。
踌躇满志的他深信,自己将在那里实现匡世济民的宏图大志。
那一年,王安石二十二岁。
晏殊(影视剧照)
02
二十二岁的王安石,用自己的惊世才华,叩开了北宋官场的大门。
此时的帝国,群星璀璨。晏殊,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司马光,曾巩,柳永等天才神人交相辉映。
他们或寄情山水,或忧国忧民,或偎红倚翠,或指点江山,或浅斟低唱......
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那是一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时光。
老王担任的第一个职务,是淮南节度使判官,相当于县处级副职领导。
此时的帝国,由于承平日久,虽然外表光鲜华丽,其实内部已是败絮其中。
具体的顽疾表现为:公务员队伍臃肿,效率低下;军队士兵超编,毫无战斗力;财政赤字逐年递增,入不敷出。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
这一切,都让阅历异常丰富的老王忧心忡忡。
同时寝食难安的,还有一代圣贤范仲淹。
公元1043年,庆历三年,范仲淹主导了庆历新政。
此时,二十三岁的老王初入官场,他只能默默地围观,为改革者们打气加油。
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旨在改变大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由于改革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执行仅一年多便宣告夭折,范仲淹、韩琦等人被排挤出中央政府。
至此,老王终于明白,现如今,大宋的舞台,根本不给革新者们领衔主演的机会。
要实现心中那个伟大的梦想,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扎根基层,积累经验,等待厚积薄发。
老王在苦苦等待,等待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宋神宗像
03
公元1067年,英宗驾鹤西去。
二十岁的赵顼【xū】即位,成为北宋第六任大Boss,是为神宗。
这位血气方刚的少年帝王,意气风发,有着与老王一样振兴大宋的雄心壮志。
由于英雄惺惺相惜,所以君臣二人一拍即合。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公元1069年,四十九岁的老王被调入中央,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轰轰烈烈的变法正式拉开大幕。
至此,属于王安石的时代才真正来临。
这年春节,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踌躇满志的老王写下了《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他准备用新桃换旧符,把春风送进千家万户。
在老王的精心设计下,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法案条款迅速推行到了大宋帝国的角角落落。
这些条款,内容丰富多彩,涉及到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
随着新法的推行,老王惊喜地发现,自己期盼多年的梦想好像快要实现了。
因为国家财政收入逐步增加,国库日渐充盈;许多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被惩治,政府开始高效运转;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然而,老王还是高兴得太早了。
公元1070年,熙宁三年,老王连续接到三封书信。
看到书信的落款,老王惊呆了。因为写信的人名叫司马光,是那个七岁就能砸缸救人的天才,同时也是自己最敬重的挚友。
随后,韩琦、欧阳修、苏轼、曾巩等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逐渐进入了反对者的名单。
甚至是老王的两个亲弟弟王安礼、王安国也开始对新法进行口诛笔伐。
看着同事、好友及兄弟一个个站在他的对立面,老王没有丝毫地动摇。
不但没有妥协,老王还迅速更改了自己的个性签名: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在汹涌的反对声浪中,老王激流勇进。墨守成规,畏手畏脚不是他的性格。
后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国之栋梁被贬的被贬,外放的外放,先后离开中央。
这时老王的身边,几乎已经没有可倚重之人,于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吕惠卿、章惇、曾布等趁机上位。
但老王始终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时间会证明一切。
只是,此时的老王,感到了孤独,前所未有的孤独。
04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
在无休止的争吵声中,变法进入第五个年头。
此时,一副写实画作突然在京城流传。
这幅画作,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人间惨象:
骨瘦如柴的老者,伤心哭泣的大汉,蓬头垢面的村姑,吞吃垃圾的儿童......
观此画作后,大宋的最高领导层惊呆了。
两宫太后泪流满面,神宗皇帝默默无言。
现如今,老百姓不是应该丰衣足食嘛,怎么会家破人亡、流落街头呢?
这幅《流民图》,成为了压垮新法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各方的重压下,五十四岁的老王心灰意冷,一声长叹,默然辞去宰相的职务,返回江宁。
虽然新法继续推行,但已没有先前雷厉风行的态势。
而变法的领导者,也变成了吕惠卿、吕嘉问和曾布等人。这些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在朝堂中斗得鸡飞狗跳。
此时的新政,已经偏离了正常的轨道,与老王设计的美好初衷渐行渐远。
此后不久,老王又返回中央,官复原职,但已没有了舍我其谁的昂扬斗志。
公元1076年,老王年仅三十三岁的爱子王雱离世,最终让老王筋疲力竭。
于是,五十六岁的老王再次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江宁,至死不踏入京城半步。
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司马光返回中央执政,新法被全部废止。
至此,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王安石等人富国强兵的理想,就此幻灭。
05
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江宁码头。
这天骄阳似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正午时分,一艘官船顺江而下,到达码头。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身穿破旧的老农服装,骑着瘦驴到江边迎接客人。
客人慌忙出船躬身行礼:在下怎敢衣冠不整拜见大丞相?
老者拱手还礼,继而爽朗大笑:礼数难道是为我们这样的人而设立的吗?
这位老者,是赋闲在家的王安石;而客人,则是特意从黄州前来拜访的苏东坡。
至此,两位震古烁今的风流人物,终于放下变法之争,相约同游山水。
或许,对于他们那样的品行高洁之人来说,他们之间,从未有过恩怨情仇;有的只是,政见和理念上的分歧。
两人游山玩水,谈诗论佛三十多天后,才依依不舍地分别。
老王送走了苏东坡后,感慨道:不知道还要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东坡写诗相赠,只恨与老王相识太晚: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两年后,公元1086年,老王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六岁。
从此,世间再无王安石。
06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浪淘沙令》
王安石的一生,是饱受争议的一生。
世人对他的评价,始终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游走。
喜欢他的人,对他赞不绝口;讨厌他的人,对他恨之入骨。
虽然时光流逝千载,至今仍未盖棺定论。
一千九百年前,雄才大略的曹孟德曾经感慨: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人生如此苦短,何不对着美酒高声放歌呢?
这个道理,不仅曹孟德明白,王安石也懂。
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负重前行。
因为他的心里,始终装着一个富国强兵的梦想。
与国家强盛及百姓富足相比,个人的荣辱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当他迈出第一步时,就早已将生前身后名置之度外。
只是,王安石的步子迈得太快,众人跟不上他的节奏。
那样魁梧前行的身躯,注定要践踏路边无辜的花草。
最终,他的满腔热血,如滔滔江水,付诸东流。
这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留给尘世一声叹息。
但是,迷失的英雄,依然是伟大的英雄。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