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书日记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雨
说远了。出门打了滴滴,是个女师傅,很少碰到的。一路聊天,她带着俩孩子,所以无法去上固定的班,就业余开开车。老公是部队退伍军人,在某派出所做辅警的队长,因为学历低,所以一直无法转正,1999年到现在了。她自己说自己是爱好文学文艺的,小时候的作文,语文老师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读的泣不成声。我没问她写了什么,看起来她非常怀念那个时代。她后来只上了个中专,也没有从事跟文学文艺有关系的工作。我说:现在不难,你自己开个博客,随便写,不用考虑发表的需求。
共享际一般是7点开门,所以我卡着这个时候过来,不用折腾保安专门起来给我开门。比我来得早的还有保洁老侯。进店先开门开窗开空调,有小猫而且是四只,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肯定有味道,这点要注意再注意才好。还好,搬了不到10个箱子,就看到标本的主体部分,还有些有用的,不知道塞哪里去了。先这样吧。另外,找了一下布袋,看看是不是能作为礼物送给听课的人,结果只有几个。听说有20个人参加的,这个就不够了。还有韦力先生主持编辑的《藏书》第一辑,这个我看了一下,还有些,数出20册来,背上了。第一次启用跟知合定制的手提箱,板材的,分量太重,可是后来实木做的从武汉到北京来两个月,就变形得只能扔掉,还在磨合。这次明代和清代各装了一些。还有些个大的,只能装背包里面了。最后是一个背包,三个布袋,俩箱子。又叫了滴滴,到南阳胡同南口上车,没想到又是位女司机。巧了。
路上联系了新中西里社区的王华书记,她说她今天有事,不在,安排了同事任欢副书记负责此事。两地很近,打的就20出头,进院子转了一圈,没找到,在一进门的地方下车了。我电话了任欢,她还在地铁里面(我提前快一个小时到的),安排一位女同事来帮忙拎书领路,没去居委会,直接到活动中心了。这我才发现,刚才路过,没看到全名,没敢下车而已。打听了一下,他们社区有1700户,在东城看,算小的。这间屋子布置成党员活动室的样子。问了一下,大概有十二三位老党员老干部会参与这个活动。我特别提醒,不能把茶杯放在桌子上,一旦倾倒,古书就惨了。
我坐下整理了一下东西,拍个张照片发朋友圈了,纪念这第一次走出去的“摸古书”。许多朋友看了之后说:来我们这里啊,我给你约。有手快的,很快就帮我安排了下周二下午,到海淀某小学去讲一次,那是她家姑娘所在的班级,每周固定时段有一节传统文化的课,都是外请的人讲,她作为第二个演讲嘉宾也去过。今天要面对的是老人,下次要面对的是孩子,这跨度够大的。听说一个班42个人,再加上班主任,这活动怎么搞?需要重新规划了。
陆续有老人到,看着我的家什和架势,也没人管,或许是有人说过了。任书记来了之后,我问了一下,今天的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老党员先锋岗之类的,社区本来是每个月有一次固定的党员活动日,有两个支部的。因为疫情的缘故,活动开展的少了。听老人们互相之间聊天,知道他们有个把月没见了。开始来的年龄都大,一位说自己89岁,另外一位说自己91岁,跟对面的一位大妈同岁,都是1926年生人。
活动9点半准时开始,先让我讲45分钟,然后他们再进行党员活动。给我打了一个电子横幅,后来经书友们提示,才知道有俩字写颠倒了:“跟胡同,摸古书——体会明清古籍之美”,“明清”打成了“清明”。我都没细看,不然就跟他们说改改了。我看旁边有一块白板,就借来用一下,我想分享这些陌生的东西,有些词写一写才明白。
首先感谢了社区的邀请,然后说我是谁,干嘛的,为什么要来做这样一个事情。这些老干部的年龄在这里,很多人小时候应该接触过古书的。另外,考虑到有些年龄大的人耳背了,尽量声音大了点。因为以前没有就这些书给别人讲过“课”,我做的都是跟大家一起“分享”而已,并不传授很多专业知识。但是这次没办法了,硬着头皮上,因为他们的年龄原因,也没办法让他们像参观展览一样,随便看看,翻翻。只能是传递一下,从明代嘉靖的刻本(更早的这次没找没带)一直到民国初年的,让大家翻了20多种,少量不方便传递翻阅的就没给。这次损伤肯定是大了,没办法。有一位老先生听得不耐烦,直接大声说:你弄一本给我们讲讲故事就成了。太尴尬了,好在我脸皮够厚,化解了。还好,控制在40分钟左右,收工,书也陆续传回来了。感谢了大家之后,把带来的《藏书》分发给大家,后来才想起来,都没给大家留个名片什么的,说了半天,老人们其实也不知道我是谁。自我介绍很短,没人记得住。
社区里一直安排了一位姑娘在拍照,她很细心,连我整理收拾书箱都拍,不过她不知道这些书的脆弱,摊开拍照要个集体效果的时候,有些生拉平推,心里不由得紧了又紧,下次得找个更合理更有效的方法。我上次做了函套,这次没来得及启用,有函套了,或许好点,不过效率可能就更低了。这次的分享让我明白,我此前的小范围的分享算是小班,大家围坐在一起,能讨论,能交流,有问题随时就沟通了,人人都可以就一本书表达,在这种场合下,近20人,那种方式就不能用了,传阅的方式也不可取。虽然我考虑好了这些书会受伤乃至最终献身,牺牲,不过不能这么快,总要多撑一阵子才好。社区提前给我准备了一个证书,算是给我的奖励。这也是布衣第一次收到这种证书,上面是这样印的:用古书传递中国文化,用热心专注社区公益,感谢贵单位为居民开展“跟胡同,摸古书——体会明清古籍之美”社区公益活动,被社区党委评为“热心社区公益事业好企业”。不巧,下雨了,又打了个滴滴,来的是个专车,好在距离近,只有一个包没办法遮挡,拿身体挡住,没让淋了雨。以后出来的装备,还真要再考虑,似乎应该用个拉杆箱,而不是这种拎的东西,防雨又轻松才好。
下午,负责资讯的果果老师就把公号文章发出来了,把我说的有点高了,我想做的是“旱地忽律朱贵”,做个导游和接引,给喜欢古籍的人找个开始的窗口。很快到南阳,下车到店里,老婆已经来了,还有位姑娘旁边看书。老婆说这是甘肃来的,说是来做义工的。我有点一头雾水,问过之后才知道,是5月份说的事情。有点印象了,当时有位看信息感觉是在读大学生的小伙子要上完课答辩结束放假来,我看是外地的,当时就没有再继续说,觉得这对别人来说是个难事,除非他家是北京的,作为暑假体验生活或者勤工俭学可以考虑。没想到,是个姑娘,而且是个教了四年高中物理,带了两届毕业班的,看起来实在是不像是,完全是个学生样子。她说来北京几天了,住在同学租的合租宿舍里面。她说此前读书的时候,在图书馆勤工俭学,负责分拣民国报纸,按照时间排起来。她喜欢在书店里工作的这种氛围。我善意提醒她:真正的书店工作,是枯燥单调乏味为主的,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随后从二楼下来几位,发现了我们店之后很开心,说看了网上的报道,专门来的,从上海到北京来旅游,第一站选了我这里,第二站才去故宫。这么大面子,自然要多陪着说说话,他们对我开展的摸古书活动很有兴趣,我就拿了今天带去但是没有展示的《营造法式》请大家看,没问题,继续成功地打动了他们,然后干脆,我选了一些有趣的书,没有按照此前分享的逻辑,给他们看了一些趣味性强的东西,不强调字体版式之类的变化,只负责好玩。他们几个人都是退休的,有幼儿园老师,也有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他们结伴出游,每个人都显得很有活力,不是那种沉闷安静地,说说笑笑,很开心的。其中的一位先生负责拍照,咔嚓咔嚓了很多张,也很有心,还跑到走廊上去往里拍,记录了很多瞬间,最后大家门口合影留念。我给他们推荐了北新桥卤煮老店,他们徒步去吃午饭了。我请小阿霍也先回住的地方,我想想再答复她,毕竟此前布衣没有真正地用过“义工”(她强调她是带薪假期有收入的所以不用要钱)或者兼职人员,只有苏益,曾经帮着代班看店几次。离开的时候,她买了一个沐版社刻印的敦煌的牛,送给她住在甘肃属牛的爷爷,要送她,她不肯,扫码支付了,只拿了一个布袋算是赠品。
午饭是家里带来的饭菜,跟老婆一起工作就是这点好,在店里也能享受在家的待遇,吃喝不愁。饭后我把右文室做的布袋和铜镇纸在群里卖了,因为每样只有一个,就没有再上到微店或者更多地方分享,随心拍群里就分完了。价格就是按照他给的建议零售价,这次细看才知道,赵乙屾分得太细了,每一件产品都是不同的价格,哪怕是同样大小和材质的,大的不一定贵,小的不一定便宜,这个上次我也说他了,如果真要开发,建议还是分几个档的价位就好,不要太复杂了。选择困难症人人都有。晚上,我又把那些他设计制作的铜墨盒(其实就是圆的小铜盒,他计划装印泥、墨、首饰)都在群里卖掉了。还有人想要,就只能等他批量的产品做出来再卖了。我自己也留了几个尺寸合适,方便实用的,拍照的时候作为压书配件,合适。
下午还拍了几种书,不多,有部道光刻本,也有光绪的,民国的,古书这一轮销售算才开始,现在能拍民国的光绪的,慢慢尝试拍点贵的,毕竟是无底价起,不免有些担心。还是过去那句话,几百一两千的拍不好可以认赔,总价有限。三五千或者八千一万的,还是要琢磨一下,这也是我开“布衣古书局”新网店的原因,该标价还是得标价。晚上6点,觉得头昏沉沉的,就停手不拍了。我想坐下喝会茶,正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有个姑娘在门口张望。我去问了一下,她说是深圳来的,朋友介绍,过来看看。问我下班了吗?我说:这么老远来,开门让你看看,不过很乱,可能失望。进来之后,她就看到了小猫们,她拿着大疆的那种摄影机,我就跟她请教了一些关于这个机子的问题。就坐下说了会儿话,她又说到自己学外语的,曾经在深圳的一家图书馆工作了几年,负责活动策划等等,后来离职了,去了一家教育类型的公司做编辑。她有朋友在深圳开了一个小小的书店,是如何开起来的,她全过程都见证了,那位拿了三个学位在手里,都没用,现在安心开着旧书店了,还跟一位读者拍拖了。书店在外人看来,总是浪漫的。
我还是想喝茶,就也邀请这姑娘进来小坐,她这次来京是有事情,看起来也有些忧心的样子。广东人大概率是喝不惯花茶的,不过她说还可以。我就权且信了,因为我的确不是个会喝茶泡茶的人,总是不能让茶和开水成为很舒服的茶汤,不能专心,光聊天了,往往过久。所有的人大概都需要个树洞,她说到她曾经在一个陌生的网站开了个博客之类的,她没有告诉任何朋友,只是自己写些东西,居然慢慢也有人关注起来。说到这里,我想起我曾经在某一个博客网站开过的一个博客,叫做“一地虾皮”,备注的签名是:简单,有味。现在连在哪个网站都想不起来了。我跟她说,我这空间太小太乱,她觉得:独立书店这样子也挺好的,很真实。嗯,真实是真实了,可惜没窗户,通风不畅,没阳光。这都先作为奢望吧,想想,先务实,时间和精力花在卖书上,才是正途。等人家走了,我卖完了那些墨盒,收拾收拾就到10点了,出门打的依然很难,干脆坐公交,最省心省钱。到家老婆已经睡了,吃了一顿,最近晚上没克制主食,加上没有每天20公里的骑车上下班,估计又要胖了。
今天开始,在孔网的动态里,用“三十年代”的老号开始发日记,有幸被资讯编辑选中推荐,还加了一句“欢迎三十年代”回归。阅读4万5,点赞70多。有了这个平台,就不用到处群发讨人嫌了。现在很多群里,没人说话,我分享新日记的时候,看到自己的旧日记还在上面,太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