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没有重用韩信,原因其实不简单
韩信本是一个落魄的平民,谁知道后来在楚汉战争中大放异彩,最后在
垓下
与刘邦主力、彭越等联军灭掉项羽,项羽不愿过乌江而自杀。历朝历代都在为项羽扼腕叹息的时候,殊不知韩信在陈胜、吴广起义后第一时间就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归属了项羽,韩信在西域麾下做了几年的郎中。项羽如果重用韩信,刘邦也许就得不了天下了,那么项羽为什么没有重用韩信呢?
其实看一下项羽的嫡系就知道了,项羽的嫡系将领包括英布、蒲将军、钟离眛、龙且、桓楚、季布等,都是当时一等一的猛将。韩信这种统帅谋略型人才没有用武之地,而且项羽打仗几乎没有谋略,项羽本人一骑当先杀入敌阵,楚军士气高涨无不以一当十。韩信在项羽麾下做郎中时经常献计献策,项羽均不采纳,致使韩信心灰意冷投奔刘邦。
其次韩信的出身卑微且名声极差。项羽是项燕的孙子,根正苗红的楚国贵族后裔,春秋战国到汉朝建立,是贵族政治时代,项羽麾下有大量的项氏子弟,像韩信这种庶民没有做官的机会。淮阴曾经有人侮辱韩信,韩信“
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
”,从对方的胯下钻过去,留下了怯懦的恶名。对于韩信这种有污点的庶民,项羽没有驱逐韩信已经是宽宏大量了,但骨子里非常轻视韩信。
项羽的性格自负高傲,从《项羽本纪》来看,项羽学书、学剑、学兵法都是略知其意,做事情喜欢干脆直接,暴力解决问题。如果项羽遇到挑衅的小混混,对面瞬间被团灭。而韩信性格谨小慎微,能够忍辱负重。韩信并不是杀不掉小混混,而是秦法严苛,杀了对方多半会被偿命,自己的抱负就不能施展了。但是当时的人们认为韩信是贪生怕死的怯懦之人,项羽也不例外。
因为项羽的嫡系都是猛将,也就缺乏谋士、文臣,更缺乏夏侯婴、萧何这种识别人才、举荐人才的人。因此韩信在楚军中做了几年的郎中,根本没有人愿意把他推荐给项羽。项羽的谋士只有项梁留下来的范增,范增几乎没有向项羽举荐过人才,近七十岁的高龄也很难认可初出江湖的韩信。
韩信在刘邦手下做大将军以前没有战绩,即便是后来韩信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楚营中的将领对韩信仍然没有任何的重视。直到韩信攻下齐国之后,项羽这才开始正眼看待韩信,派龙且带领20万楚军讨伐韩信。龙且对韩信的评价是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固知信怯也”
,最后被韩信打得全军覆没。项羽可比龙且自负得多,当龙且战败的消息传来,项羽有些恐慌,因为项羽这时候已经没有援军,陷入众叛亲离的尴尬境地。
自负如项羽也不得不派出使者游说韩信叛汉,三分天下,只不过韩信拒绝了。但我们并不能责怪项羽“不识货”,以当时韩信的出身、战绩、风评,任何一个君主都不可能重用韩信。而刘邦之所以能够重用韩信,主要是夏侯婴和萧何的大力推荐,韩信对于带兵打仗和安邦定国的战略战术也确实打动了刘邦。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项羽不需要一位统帅型的大将军,他自己就是,而刘邦需要。
刘邦想要登基称帝必须要消灭项羽,对付这种百战百胜的敌人少不了硬仗要打,而刘邦蜗居汉中时,要对付的不止是项羽,还有项羽分封的十几路诸侯。此时刘邦已经五十多岁,手下的将领樊哙、周勃之流大多是没什么谋略,甚至勇猛也比不上项羽嫡系,因此刘邦迫切需要一位统帅帮助他统一天下。看起来好像是刘邦给萧何面子或者从谏如流,其实刘邦重用韩信是刚需。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之后确实没有让人失望,还定三秦、灭赵代、灭齐国,使刘邦的实力短短几年就超过了项羽,最终在垓下一战合兵灭掉项羽。项羽还是太年轻,死时才30岁,经验与见识远远不能与老奸巨猾的刘邦相比,输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