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打造的最强步兵,差点灭掉秦国,却被无能后辈葬送
很多人讨论武将时,自然而然陷入了关公战秦琼的误区。其实,中国历代战将,都有他们各自的特色,都在各自舞台发出耀眼的光芒,实在难分伯仲。比如韩信善用奇谋,被尊为兵仙;又比如孙武,则是当之无愧的战术大师,战争细节把握滴水不漏。如果说到吴起,那就是一台无情的战争机器。
为了功名富贵,他杀妻求将,母丧而不归,完全没有亲情。但在作战中,他可以与士卒同甘共苦,甚至吮吸普通士兵的脓疮,以此收买人心。可怕的是,他还有一整套训练方法,亲手打造了战国时期令人恐惧的最强步兵——魏武卒。
其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最强的兵种是战车,它们如同后来的坦克一样,横行无忌。所以,各国比较国力时,往往以“千乘之国”、“万乘之国”来衡量。但是,吴起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将不起眼的步兵打造成为无往而不胜的王牌劲旅。
魏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当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已经崛起的秦国。秦简公在位时,励精图治,奖励耕战,厉兵秣马,眺望东方,第一个对手当然也是魏国。然而,秦简公的霉运在于遇到了吴起和他的魏武卒。天堑函谷关就是此时丢掉的,而且还损失了秦国最富的河西之地。魏国趁机建立了河西郡,吴起兼任河西郡守。
秦简公含恨而终,他的儿子秦惠公立志复仇,率领五十万秦军全力出击。然而,吴起只用了区区五万魏武卒,再加上五百战车和三千骑兵,就打赢了阴晋之战的胜利,成为了战争学上教科书般的经典。
秦国统一的霸业,被吴起一人所拖延。其实在当时,秦国甚至有灭国的危险。秦人被压制在华山附近的狭小地带,向东寸步难行。好在秦国没有硬刚,转而向西征讨西戎,向西南征战蜀国,这才赢得了生存空间。
史书记载,吴起率领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余者均解(不分胜负)”,这是令人恐怖的战绩。除了吴起卓越的领导才能,魏武卒到底厉害在哪里呢?
首先,魏武卒的挑选就非常严格。《荀子》中曾经记载,普通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和铁盔,要能拉开十二石的弓,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铁戟,腰佩长剑,带着3天的口粮,半天行军一百多里,这才达到成为魏武卒的基本条件。
其次,魏武卒的待遇非常优厚。当时很多国家的士兵是迫不得已的农民或者没有地位的奴隶,魏武卒的士兵却可分得百亩良田。如果是奴隶的,自动解除与主人的隶属关系。魏武卒不仅可以依靠军功获得爵位,全家还能免除徭役和田宅税。这样的奖励,在当时是非常诱人的,所有魏国男子都以成为魏武卒为荣。
再次,魏武卒的训练是非常严格的,对于主将的命令只有无条件服从。听到战鼓时,必须重逢向前,有死无生,听到鸣金收兵时,必须迅速撤退,不可贪功恋战。据说有一次,魏武卒中的一个士兵,就是没有服从指挥,还没有进攻时,贸然出击,虽然砍翻数人,提着两个人头回来,却被立即军法处死。
另外,魏武卒的装备也是当时领先的。战国初期,步兵还是以青铜器为主要武器,魏武卒却装备了先进的铁器。这让短兵相接时,魏武卒占尽了便宜。更何况,魏国还不惜血本,为魏武卒量身打造了重铠、背弓弩、跨矢囊,让他们持戈配剑,武装到了牙齿。
即便是编制上,吴起也是煞费苦心。他没有照搬当时军队的旧例,反而是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小珏对比了一下,后来努尔哈赤的八旗军,原理也差不多。这种编制最大的好处就是机动灵活,集中时能统一指挥,无论人数有多大,也便于管理;分散的时候也不会成为一盘散沙,哪怕只剩一兵一卒,也有自己的组织。
别小看这几点,这在当时是别的国家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来的。哪个国家能摆脱裙带关系,只靠身体素质选兵?哪个国家能像魏文侯一样放权,让军队只服吴起的指挥?哪个国家能打破旧有制度,让士兵脱离当时的生产关系?哪个国家能像魏国一样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拥有先进的采矿和冶铁技术?
所以,魏武卒的出现是无法复制的,即便是魏国也不行。当魏武卒纵横五十多年后,成为了令人胆寒的招牌,却因一人而亡,再也没有恢复往昔的风采。
这个人就是庞涓,他的对手当然是孙膑。在我们熟悉的故事中,庞涓中了孙膑“减灶法”的迷惑,又中了埋伏,在马陵之战中自刎而死。随他出征的,便是魏武卒的主力。主帅之死,终于让魏武卒群龙无首,阵脚大乱。这是他们创建以来,从未遇到的情况,由此被大肆屠戮。
这一战,魏武卒元气大伤,基本上就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也不复当年的荣光。魏国也曾经试图恢复魏武卒,但魏武卒的建立确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国力实在难以支撑。而且,其它国家也不会允许看到魏武卒的重建。后来的魏武卒,只是有名无实的花架子。
到后来,在伊阙之战中,秦将白起率军大破韩魏联军。这一战,韩魏共损失二十万人,其中就包括徒有虚名的魏武卒。也就是这一战后,魏武卒再也没有出现过,真的只存在于故纸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