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成圣之路(上)

五百多年前,也就是公元1508年的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在贵州龙场(贵阳修文县)龙岗山的半山腰中有一个石洞,石洞里面有一具石头棺材,电闪雷鸣之间,石棺里突然坐起来一个人,他长啸一声,开口来了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放心,小场面,这不是恐怖片,也不是诈尸,这就是思想史上赫赫有名的“龙场悟道”。这个从棺材里蹦起来的人就是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大成者)并称的四大圣人之一的王阳明。

  • 王阳明是何方神圣?

古今第一完人,他完成了儒家提倡的“三不朽”圣人标准(出自《左传》),即立德、立功、立言。网上说什么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两个,曾国藩半个;我个人认为只有王阳明一个,孔子未曾立功;曾国藩虽然在剿灭太平天国中兴清王朝上居功至伟,不过在立德和立言方面还是要逊色许多。

北宋大儒张载提出读书人的四大志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理解为:为万事万物寻找内在规律,为大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基业。在这个维度来说,王阳明也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 王阳明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先来看看历代大佬人物对他的评价:

明穆宗朱载垕(hou):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

明末清初思想大家黄宗羲: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明清之际的文学大家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明清之际散文大家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民国国学大师梁启超: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东乡平八郎(日本海军元帅,军神级别人物,1904年击败俄国海军):一生伏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日本哲学家,研究中国哲学的代表学者):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郭沫若: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 龙场悟道是什么鬼?

他悟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以及后面提出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成为心学集大成者,因为笔者水平有限,我就不去搬运学者们说的那一套深奥玄妙的东西了,在这里我用自己的口水话来阐述自己对心学的理解:

王阳明有个朋友和他抬杠,说这花开花落,我们没看到花,花也存在,和我们的心有半毛钱关系?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寂:沉寂,不显现。不是不存在,王阳明不傻,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说他这一套是什么“主观唯心主义”,他当然不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

他指的“心外无物”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他认为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存在于自己的心中,我们不需要像朱熹那样,去穷尽万事万物追寻道理;因为我们每个人心底都有“良知”,都有基本的道德准则、是非标准以及先辈们留下来的智慧基础(不是单单指良心)。

我们不能以有限的精力去寻求无限的知识,不能被外物绑架。正如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他继承了心学开创者宋代大儒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代,学术上齐名)的学说,“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意思就是我们内心本来就有一些基本的规范、知识、道理,去做就完了。

阳明先生的思想,类似于禅宗的不动心,不过两者大相径庭,禅宗是出世的,高高挂起的,自己修炼的;而心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也就是入世的,积极主动的,他提出人人皆可成圣贤。

知行合一?这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呀,一个小学生都知道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丰富理论。并不是这样。知行合一,说的是内心的“良知”和行为是浑然一体的,不存在知识和行为断裂开来。

之所以断裂开来,那是因为我们没做到。王阳明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圣贤,也就是先天就知道许许多多大道理,然而我们都是行动的矮子,没人去实践!

没有行动,那么这个“知”就不是真正的知,你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你自己“不知”这回事儿!比如笔者我说要辞职,要离开官场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儿,而且已经写辞职信了,人都已经走了几天,后面又怂了,重新跑回体制内。

最终,我的行为就是这样的,那么,我的认知也是”官场好,我离不开这里“,虽然我口头上各种牢骚,然而我的行动就是屈服,那么我脑子的底层的认知代码就是:我还可以接受,我觉得官场还行。(这个可能我自己都没意识到)

只有当我真的辞职了,再不回头了,那我才是真正的认知到”这玩意儿不适合我,老子不干了“,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意思就是,认知不是束之高阁的,不是说你懂了大道理就代表你真的认知到了,而是你的行为做到了,你才真的认知到了;行为也不是单纯的冲动,而是你跟着内心的良知,跟着内心的指引真正的去做了,你的行为才算是完满。

孟子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与生俱来。我们都知道大道理,我们都懂,我们给子女给别人讲的时候都头头是道。然而,我们真的懂么?我们其实我们不知道我们不懂,因为我们没有知行合一,我们没有去做到。

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总结为一句话:跟随自己内心的光明指引,去行动,然后你就是圣人。他的一个叫王艮的弟子从街上回来,讽刺地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回答:“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王艮因为不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所以故意有此一问,王阳明就是一个将圣人的主张去实践、并成为圣人的人;我们之所以未成圣人,是因为我们没有坚持知行合一,没有跟随内心那个圣人的指引去行动。

  • 为啥我们对王阳明知之甚少?

王阳明的思想在东边的岛国引起轩然大波,引领着他们搞明治维新,然而我们自己却连王阳明这个人是谁都不知道,这不是本末倒置么?王阳明将圣人从神坛上拉下来,让人触手可及,这思想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神化皇权的要求,没有官方的推动,所以流传不广。

当时的官学是朱熹的理学。也就是改良后的儒学,还是孔子那一套,不过朱老师给读书人制定了一套一套的规范,要这样那样,什么”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是一条向外追求的路径,就是要穷尽一生来成为道德完人。

当然有利于统治者的思想控制,好呀,你们都听朱老夫子的,都要忠君爱国,不要东想西想的,都要在故纸堆中去好好读书。

而王阳明却说,你们都错了,我们本来都是圣人,只是内心被遮蔽了,我们要做的不是皓首穷经,而是知行合一、致良知!跟随自己内心的信条、光明、道德准则,去做就完了。

王阳明的一生就是成为圣人不断完善的一生,他用一生告诉我们: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敢于和官方思想公然叫板、和朱老夫子叫板,他当然在官场、思想界混不下去;他的思想正如西方改革宗教的马丁路德一样,不需要通过罗马教会就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王阳明的学说就是不需要通过朱熹这座大山,不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这种死板的方法,直接通过内心和圣贤对话,知行合一来成为圣人。

何等的气势宏伟,西方的思想家再牛叉也没有人敢说自己要成为上帝的;而东方的王阳明并不把圣人神话,他坚信自己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成为圣人。

正如第一个变法的人都会付出代价一样,王阳明这种敢于挑战权威的思想一直被当权者打压,不过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论,如今他的思想正在引领众人,因为他的思想是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以上是个人对阳明先生思想的初级理解。

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回顾王阳明的一生,看看这个普通人是怎么一步步修炼成为圣人的,看看他的思想到底有什么可操作性,看看他的一生是如何干事创业的……


一、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 道破天机

还是那个老套路,与每个不平凡的人一样,王阳明出生的时候,也有异象。1472年的一天,浙江省余姚县一个富裕家庭的老奶奶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云雾缭绕,彩旗飘飘,有一个仙子抱着一个大胖小子,乘着祥云送到自己儿媳妇怀里!

随着一声婴儿的啼哭,老人家突然梦中惊醒,哇塞,这不是梦!我那怀胎14个月的儿媳妇终于生了!

不知道是先有了神奇的故事才有了非凡的人生,还是有了非凡的人生才编造了这些神奇的出生故事,谁知道呢?如果你想你的儿子有不一样的人生,你可以开始造势了,逢人就说“我有一个梦”“我梦见金龙附体……”没准儿你的孩子长大了就不一样。

反正我个人一直崇拜王阳明先生,我儿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已经给他取名叫蔡阳明了。好,回归正题。

蔡阳明同学

王阳明就这么登场了。根据奶奶的梦中故事,老爷子王天叙给孙子取名叫王云,并把出生的地方取名叫瑞云楼,以表示自己孙子的不平凡。

不过和他出生时候的异象相形见绌的是,王阳明小朋友一直到了5岁还不会说话!怎么回事?这不是传说中的非凡之人么,为啥一直不开口呢?别慌,小场面。

有一天,一个道士路过,远远看到王阳明小朋友在玩耍,道士忍不住前来抚摸小朋友的头,说了一句“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然后扬长而去。老爷子王天旭就纳闷儿了,什么玩意儿?

道士说的啥意思?怎么不打个招呼就走了?道破什么?哦!对了,“云”在语言中,除了表示天上的云朵,还表示“说”的意思,既然是不平凡的孙子嘛,那“云”这个字不就道破天机么?

  • 脱口而出

王老爷子恍然大悟,然后依据《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句话(依靠智慧得到的东西,如果不用仁德来守护,最后还是会失去),给孙子改名为王守仁。

于是王阳明小朋友的名字终于定下来(王守仁是本名,阳明是自号,后人习惯尊称他为王阳明)。

改名有用么?有!当然,这种邪乎的故事,也算是异象,大家听听即可,不必当真。你儿子是圣人,你随便搞个多奇葩的故事,别人也会信;你儿子是蠢才,你的出生故事编得天花乱坠也没人理你。

改名的第二天,家里五个人都在,老爹王华在看四书五经准备考科举,老娘和奶奶一起做家务,老头子王天叙铺开笔墨纸砚,准备练练书法,挥毫写下“大学之道”后,不知老头子是心里有其他心事,还是一时间脑子短路了,死活不知道下一句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沉默多年的王阳明小朋友,脱口而出四书之一的《大学》里面的这开头一大段话,滔滔不绝,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惊呆了!

老头子王华大喜:“乖孙,你咋突然说话了!还这么牛,还能背诵《大学》!”

小朋友说:“爷爷,这几年耳濡目染,听您天天念书,我早就会背了!”王天叙、王华再考验王阳明其他经书,果然是出口成诵,轻轻松松!

王家以耕读传家,典型的传统知识分子家庭,按理说《大学》这种读书人必读科目,科举考试必考试题,他是不可能不会背诵的,所以个人怀疑,这一段故事也有水分;不管怎么说,王阳明小朋友开口说话了。

  • 诗礼传家

这说明一件事儿,那就是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教育特别重要,王天叙可和现在的家长不一样,在孩子面前看狗血电视剧、刷微信、刷抖音,人家玩儿的可是心灵教育,重在熏陶。

史载老头子王天叙“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雅善鼓琴,每风清月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

王天叙玩儿是文人雅士的高级产品,游乐竹林、弹弹琴、唱唱歌、写写诗!

王阳明童年时光基本是和爷爷一起度过的,那他爹王华跑哪儿去了?简单,王华这个伟大的父亲在准备科举考试,这个谜一样的父亲我们慢慢说。

七八岁的王阳明酷爱象棋,日益沉醉在象棋中不能自拔,棋子在他手中,那就像各个士兵在将军的指挥下冲锋陷阵一样,这说明王阳明从小这个思维方式就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理性思维正在得到锤炼。

这惹怒了一个人,那就是他那个谜一样的老爹,王华。王华看到儿子沉迷象棋,那可不行,我们王家诗礼传家,象棋什么玩意儿?奇技淫巧,不足挂齿!

你应该和你老子我一样专研儒家经典,然后走科举之路才是正道。王华把儿子的象棋抓起来就往河里一扔!

王阳明小朋友可心疼他的象棋了,还特意为棋子们写了一首诗,叫《哭象棋诗》:

象棋终日乐悠悠, 苦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堕河皆不救, 将军溺水一齐休。马行千里随波去, 象入三川逐浪流。炮声一响天地震, 忽然惊起卧龙愁。

没办法,就这么有才华。同龄人还在骑竹马的时候,王阳明小朋友就已经在玩儿象棋这种高端游戏了;我们现在的小朋友在玩儿抖音的时候,王阳明同志已经写诗了。

看到象棋被扔,你一方面为王阳明小神童的才华而惊讶,一方面是不是觉得他老爹太不近人情了,肯定是个迂腐的老学究?然而……

  • 圣人背后那个谜一样的男人

王华可不是个老掉牙的土包子,他是儒家传统教育中培养出来的顶尖人才!谜一样的父亲!先来看看他的品行和操守。

王华6岁的时候在河边玩耍的时候,碰到一个醉汉洗脚,醉汉走远后,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袋子。王华好奇呀,过去捡起来打开一看,哇塞,偶买噶,一袋金子!他知道这一定是那个醉汉丢的金子。

是的,你猜到了,这是一个拾金不昧的故事。王华小朋友聪明着呢,他把金子捡起来放在河边藏起来,然后又回到青草地上,慢慢地等待醉汉。

为啥要放在河边?他怕万一有个什么不法之徒路过,看到自己手中抱着一袋东西,到时候不仅金子被抢走,恐怕小命难保,他知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

到了傍晚,那个醉汉清醒了,着急忙慌地跑过来,看到河边只有一个小孩子在那儿独自玩耍,万分焦急,四下寻找东西;王华仔细观察,看到这个男的那崩溃的表情,他确认过眼神,这个人就是失主,然后就把金子还给了他。

这时候失主感慨万分,取出一锭金子出来要答谢王华。王华小哥一身正气,来了一句:“不取尔数十金,乃取一金耶?”说完后扬长而去。

王华拾金不昧的故事流传开来,乡里交口称赞这个品行高洁的孩子。然而王华的故事不止于此。王华受他老爹王天叙的影响,酷爱读书,而且是那种自发的,根本停不下来的那种。

一日春光明媚,外面的小伙伴们都结伴出去郊游,一旁的母亲看到后对儿子说,出去一起玩儿吧,别念书了,休息休息。

7岁的王华正色道:“大人误矣,观春何若观书!”老妈一脸惭愧,心想:哟呵,我这儿子这么拽?哎,这21世纪的妈妈们可是要嫉妒我了,你们的儿子钻进手机里拉都拉不出来,你看看我儿子,钻进书堆里,拉都拉不出来,哎,没办法。

所以,大家知道了,为啥王华要把王阳明的棋子扔了吧,因为他在儿子的年纪,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然,王华不是死读书,他读出来了一生正气。

14岁的时候,他和一帮同学在一个寺庙读书,同学中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家伙,经常去欺负那些小和尚,小和尚们当然不爽了,就天天扮鬼吓唬这些小屁孩,久而久之,人们都传,说是这个寺庙闹鬼。

只有王华小哥一人独自坚守,不动如山,任凭你各种怪力乱神,各种奇异现象的出现,他依然书声琅琅,正襟危坐,风雨不动安如山。小和尚们见吓不走王华,王华也不捣蛋,于是就不装神弄鬼了。

坊间传言,说是王华一身正气镇住了寺庙的鬼魂。随着王华的名气越来越高,当地的提学(教育厅厅长)看了王华的文章后,大呼:“此子必高中状元!”

有了教育厅厅长的吹捧,这下子整个浙江都知道了王华的名声。附近的地方有人聘请王华去教书,王华于是一边教书一边学习准备考试,三年执教完事儿后准备走人,临走前主人大宴宾客给他送行。

这些人为了测试王华的品行,就趁他不注意,迅速撤离,在屋子里留下了两个妹子。而且宴席所在地是一个湖心小岛,主人家还把船都划走了,我看你王华动心不动心。

王华这时候已经醉眼朦胧,看到两个性感的妹子走进,妹子们过来就要服侍就寝,王华这下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沉吟片刻之后,醒醒酒,起身便走,出门一看,我哩个去!船都没有,我咋过河?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别急,小场面。

反正没人看到,要不然回去和妹子学学英语,聊聊人生,讲讲诗词歌赋?王华这个真君子有办法,人家把门板给拆了,然后趴在门板上,划着门板渡过了湖水。

不服不行!所有人都叹服不已。当然,还有人继续对他考验。有一个土豪想结交王华,方法也是请客,叫王华吃饭,然后给他送去一个妹子,妹子进入王华房间后,王华一脸懵逼,你谁呀,妹子你走错了吧?仙人跳?

妹子说我是土豪的小妾,我是来伺候你的。然后从怀中羞涩地掏出一张纸来,上面写着土豪的五个大字“欲借人间种”,原来这个土豪是有钱,不过没儿子,生不出来儿子咋办?

他觉得王华这么有才有德的人,那基因一定很好,于是故意设套,想王华帮他完成传宗接代的大事儿。王华气疯了,把我当什么了?当场在纸上回复了五个字“恐惊天上神”,然后夺门而出。

这样的男人,那不就是现在的小姐姐眼中的极品好男人么?又有才华,又不抽烟不酗酒不赌博,关键是还坐怀不乱,要不要定做一个?

王华就是那个时代男人中的典范,读书人之中的读书人,德才兼备!果然不出所料,在儿子王阳明11岁那年,王华中了状元!状元什么鬼?大家知道状元有多难么,古时候的科举可比现在的高考难多了。

  • 状元有多难?

到状元这一步有六级考试,分别是县城举办的县试(一年一次,县长监考)、市里举办的府试(一年一次,市长监考)、省城里举办的院试(一年一次,教育厅厅长监考,通过了这个省部级的考试,你就是秀才,你才算真正的学生,你才有资格到官办学校去上课,放到现在来说,相当于你已经是小学生了,当然有钱可以读私塾)、省城里举办的乡试(三年一次,皇帝委派的官员监考,考上了叫举人),京城礼部举办的会试(三年一次,教育部部长监考,考上了叫贡士),皇帝亲自监考的殿试(贡士才有资格才加,优中选优,考上了叫进士,有资格做官了)。

状元那就是人中龙凤,虽然不代表你能力有多强,但这学习能力那是一流的呀。所以各位高考落榜的同学,真的别怪高考难,别怪一考定终身,别怪用人单位为啥首先要看你的学历。

你看看古人考状元有多不容易,你还好意思说高考难?比起九年义务教育,你看看古人,入学考试还有县、市、省三级,当个秀才还得自己花钱去学习,你要是活在明清,估计考到死连当学生(秀才)的资格都没有!

明清时候当官是有多么不容易,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至于现在的公考,有人还说是千军过独木桥,相比古人的进士考试,那完全是小儿科。

然而古人考进士,那是四书五经熟记于心,虽然不一定是清官,毕竟圣贤那一套东西还是非常清楚的,传统文化必定是出口成诵的;现在的公务员那个水平......

溜须拍马倒是可以,有的打印机都不会用,更别说什么仁义礼智信了。就此打住,我想说什么你懂就行。扯远了,扯回王阳明。

  • 人生第一等事是什么?

老爹王华高中状元,这是巨大的荣誉,随之而来的就是官位,他被任命为翰林修撰(负责文书起草、编修国史,六品,相当于副厅级),还成了皇帝的老师。王华在北京当了官儿,于是托人叫老爹以及儿子上北京住。

王天叙带着孙子王阳明北上,经过镇江金山寺的时候,王天叙的文人朋友为王天叙设宴,一方面为王华庆功,另一方面为爷孙俩送行。

文人雅士,高朋满座,酒酣耳热之际,当然要诗词歌赋了。于是有人提议即兴赋诗,正在大家沉吟半晌之际,11岁的阳明小神童上前提笔就写《咏金山》: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一挥而就之后,满座皆惊,那些老哥们啧啧称奇之后,怀疑这是不是王天叙老爷子在家给孙子提前说好了,故意拿出来炫耀。

其中一个老哥就不服,提议王阳明现场作诗,以“蔽月山房”为题,王阳明这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嘴角一笑:这有何难,不给你们露一手你们不知道我是神童是吧!

张口就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首《蔽月山房》不是文采有多好,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11岁的小孩有这种相对论的格局和视野,实在是叹为观止!

儿子到北京后,被老爹安排到学校学习。既然开始了正规的学习,王阳明小朋友在同学中也是鹤立鸡群、想法独特。

12岁的一天,正在上课的时候,王阳明突然对老师说他有事请教,老师耐心地听王阳明小朋友的提问。王阳明劈头盖脸地问:“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要知道,在古代尊师重道,只有老师提问的份儿,学生是很少或者是不敢主动提问的,你只需要听话就行,相当于今天的填鸭式学习,就算提问也问些经书上的疑惑。

没想到王阳明居然问了这么一个形而上的高大上的问题,老师十分惊讶,然后认真负责地回答他说:“唯读书登第耳!”人生第一等事在儒家知识分子眼里,当然是读书做官了。

王阳明连连摇头,读书当官?垃圾玩意儿,在我神童的眼里,读书登第就是渣渣。老师继续惊讶,反问王阳明,那小哥你觉得人生第一等事是什么?

王阳明若有所思,然后认真地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读书的目的就是学圣贤,做圣人!老师听后牙都掉地上了,班上的同学更是炸锅了。

何其壮哉!读书是为了成为圣贤,这和当初周总理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振聋发聩、激荡人心!

多少家长和这个老师一样,读书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找工作、娶媳妇儿,然后挣钱养家糊口了。什么玩意儿?你读书是为了成为圣人!口气倒是不小!

然而,我觉得只有这种去功利化的读书方法,孩子才能真正地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所以,我给儿子取名叫蔡阳明,就是希望他向王阳明一样,立志读书成为圣贤,希望他真正的找到读书学习的意义。

那么这话传到他状元老爹王华耳中,王华会有何反应呢......

二、状元?抱歉,我看不上!

  • 孔子可以成为圣人,为什么我不可以?

王阳明给老师说读书是为了做圣人,人生第一等事是做圣人,这事儿传到了状元老爹王华的耳朵里,王华哭笑不得。一天,王华下班回家,看到儿子在院子里背着手望着天空,若有所思的样子,就像个小哲学家一样。

王华调侃儿子:“小老弟,听说你要当圣人?”王阳明说:“对呀,有问题么,老哥?”王华冷笑:“就你?做圣贤?给你一个呵呵自己去体会。”

这下子把王阳明小朋友给惹急眼了,做圣人咋了?你和老师都嘲笑我!看着儿子那副认真的样子,王华循循善诱:“你知道什么是圣人么?”

王阳明同学来劲了,头一仰,然后舍我其谁的样子,噼里啪啦说:“圣人嘛,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名、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王华说:“哟呵,可以嘛,张载大儒的这“四为”句背得很熟练嘛!”

“那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呓语,你还当真了?“听老爸这么一说,王阳明更激动了,说孔子就是这样的圣人!老爹:“孔子是什么人?你能和孔子比?你这个渣渣小屁孩!”王阳明说:“孔子也是人,我也是人,他可以成为圣人,凭什么我不可以?”

这是一个完美的逻辑,状元老爹直接傻眼了,只能哼一声,然后回屋了。

这更加坚定了王阳明做圣人的决心,他天天琢磨怎么做圣人。为天地立心?这个有点儿玄;为生民立民?这太远了;为往圣继绝学?这年纪他也做不到;剩下只有为万世开太平了!也就是建立战功,这个比较有操作性。

可以说,理想主义其实人人都有,都埋藏在我们儿时的心中。只不过随着世事变迁,我们逐渐臣服于现实,王阳明的这些言语,我们可以看成为青春期的叛逆,然而,他从未臣服……

  • 状元能传给子孙万代?

于是,王阳明同学开始投入到排兵布阵的游戏中去,整天带着自己的小伙伴舞枪弄棒,研习兵法,喊打喊杀,经常逃课来玩儿打仗游戏。

这王华能受得了?好不容易老子中了状元,把你弄到北京接受高级教育,结果你给我在这里胡闹,不好好读书?

王华又开始教育王阳明了:“我们家是书香门第,你不好好读四书五经,天天舞枪弄棒,像个土匪一样,成何体统?有辱门风!哪儿有圣人像你这样天天动刀动枪?”

王华这番话有一定背景,宋代以后,帝国重文抑武,强干弱枝,武官在文官眼里那就是土包子,就是一介武夫,同等级别武官见到文官要行大礼。所以,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是以当武官为耻的。

不过王华显然低估了王阳明的辩论能力和博学能力,王阳明说:“怎么没有?孔夫子孔圣人就是文武双全!”这话没毛病,孔夫子教授六艺”礼、乐、书、数、射、御“,那是要教学生骑马射箭的,圣人确实是要舞枪弄棒的。

老爹又傻眼了,这没办法,儿子的逻辑确实正确。老爹急眼了只好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孔子什么人?几千年出一个!你应该脚踏实地读书走科举之路,你看看老爹我?状元!状元是多大的荣誉你懂么?”

王阳明看着老爹得意的神情,他恭敬地问:'老爹,状元能传给子孙后代么?'对呀,既然你的状元身份这么牛皮哄哄,可以传给后代么?

王华看王阳明虚心的样子,以为他服气了,然后自豪地说:“想得美,做梦呢!咋可能?你要像我学习,十年寒窗苦读,放下你这些不务正业的东西,脚踏实地才可以。”

王阳明一脸鄙夷:“那你意思就是状元只能光耀一代咯?又不能传给后世子孙,而建功立业,为万世开太平却可以光耀千秋万代!那么,你那狗屁状元没啥用呀,说实话,我王阳明看不起你这状元!”

可想而知,状元老爹气得直跺脚!对呀,这儿子的逻辑还是很完美,你拿他没办法,每当这个时候,老爹就要蛮不讲理了,动用非常手段,要扁儿子了!

不过,有种亲情叫隔代亲,老爷子王天叙在场,每次都要阻止儿子打孙子。

你要打我孙子是吧?好,老子我要打儿子了!状元老爹王华当然是个儒家传统培养出来的大孝子,怎么可能和老爷子对着干,于是,王阳明就在爷爷的溺爱下,多次躲过王华的拳头。

  • 一次说走就走的离家出走!

王阳明和我们青春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是一个行动主义者。他不是要为万世开太平么?那光是演戏排兵布阵有什么用?实践才是硬道理呀!

所以王阳明同学说干就干,15岁的某一天,他不辞而别,骑着宝马,身配宝刀和弓箭私自出了居庸关,他要去塞北草原去考察边疆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以及瓦剌部落的具体情况。于是,王阳明同学就失踪了,他老爹那个急呀!

说一下背景。朱元璋不是把蒙古人赶到北方草原去了么?这里又有蒙古人什么事儿?蒙古人被赶走,只是说政权实体被灭了,不过实力依然强大。

蒙古分为鞑靼瓦剌两部,时不时骚扰中原地区,特别是几十年前的土木堡之变,明英宗都被瓦剌人给活捉了!铁血宰相于谦力挽狂澜,打败了围攻北京城的瓦剌人,大明王朝才得以喘息。

所以,王阳明这个小圣人是相当崇拜于谦这样的救时宰相的。

王阳明北望草原,想到于谦的冤死(于谦力挽狂澜后死于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一股愤愤不平之气倾泻而出,一股英雄气油然而生,一股建功立业杀敌保国的豪情荡漾心中!

这时候突然有两个鞑靼人经过,小圣人我正不爽你们,你们居然出现了!怒从心头起,二话不说,弯弓搭箭,嗖嗖,两箭直接向两个鞑靼人飞过来,那气势看样子是要命的节奏!

两个鞑靼人二话不说,掉头就跑,王阳明也来劲了,紧追不舍。鞑靼人脑抽么?一个小孩子都怕?他们以为这不要命的王阳明是明军的前锋之类的,反正有危险先跑再说。

曹刿也说“夫战勇气也”,打仗全靠勇气,狭路相逢勇者胜,横的怕不要命的,小屁孩虽然小,但不要命地朝你射箭,还像你疯狂地追来,你不知道情况,你不跑干嘛?

看到鞑靼人远去,王阳明哈哈大笑,心中那个过瘾呀,此时此刻天地之间,充满了浩然正气,一个字,爽!此后一个月的时间里,王阳明走遍了北方大好河山,甚至还跑到蒙古部落里去和蒙古人结交,还参加射箭、骑马比赛,拔得头筹。

这下子王阳明同学也玩儿够了,侠肝义胆的经历也体验了,北方边疆的风土人情也考察够了,该回家了。

他回家一看到焦头烂额的老爹,老爹马上盛气凌人准备发火,还没等老爹开口,他就气喘吁吁地说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最后还来了一句:“父亲大人,一个月不见,您还好吗?”王华这是气不打一处来,我是你爹还是你是我爹!然后还是一顿臭骂!

王阳明不以为然,反正自己觉得很过瘾,晚上还做梦梦到了另一个偶像马援,也就是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和在西域开疆辟土的班固齐名的一位将领。梦到自己去伏波将军庙参拜了马援,那更是激动不已,和自己的偶像都见面了,当然开心得要死。

  • 老爹,这是我写的军事理论文章

如果你把王阳明的这次离家出走看成是一次调皮捣蛋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不仅仅是一时兴起,不仅仅是青春期的万丈豪情,他和我们青春期自以为是的”老子天下第一“完全不一样,他是真的想为国建功立业,考察边疆后,他还整了个考察报告!

一天早上,他老爹要上班的时候,王阳明一本正经地拦下老爹,然后神秘地从袖子里掏出一封奏折来,对他爹说:“老爹,这是我给皇上写的《帝国平安策》,麻烦老爹转交给皇帝!”

就问你牛不牛!我们16岁的时候还在应试教育,王阳明同学高屋建瓴,人家开始搞军事理论文章了!

老爹王华那个哭笑不得的表情,我们可以想象。我去,你个小屁孩天天不务正业,还帝国平安策,国家大事跟你有屁的关系!

当然,一个成功的老爹都是要学会循循善诱,尊重儿子的各种奇思妙想,这样才能保护儿子的天性。王华拿过来一看,一脸不屑地说这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然后又是什么不干正经事之类的一通臭骂!

然后,王阳明同学躬身施礼,说了一句儿子知道错了,然后跑了。王华心说,哟呵,这小子不错嘛,居然承认自己错了,嗯嗯,孺子可教嘛。

没想到过了两天,王阳明又兴冲冲地跑过来,从袖子里掏出一奏折,对老爹说:“老爹,我觉得你上次说得对,我写的确实没有新意;呐,这是我《帝国平安策》的升级版,请老爹转交给皇帝陛下!”

王华不好打击儿子的积极性,然后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出发点是对的,不过,你连皇帝都见不着,你怎么施展你的理想抱负?所以,你需要一个平台,还是要参加科举考试呀小哥!”

王阳明若有所悟。是的,就跟我们高中时代一样,动不动就要闯出一番事业,动不动就要拯救天下苍生,问题是,你要先考上大学再说呀,平台都没有,你拯救个毛呀。

其实这就是成长的烦恼,青春期的我们会认为,老爹就是那么迂腐愚不可及,怎么就是不懂我的理想呢?而老爹就会认为,这小子真幼稚,怎么不懂我的苦心呢?

这就是一种磨合,双方都没有错,如果其中一方对另一方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要么父亲完全打压了儿子的理想,要么儿子完全沉浸在理想主义的世界中不能自拔,那都很危险。

父亲想让儿子少走弯路,而儿子却雄心勃勃,什么都要尝试,其实各自的站位都没有问题,这些弯路其实是人生成长必备的课程。最好的状态就是,双方各自保留意见,共同成长,教学相长,学习听取对方的想法。

王华父子之间就是这种教学相长的典范。青春期的我们,粪土当年万户侯,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我们个个都是蔑视权贵的英雄。而第一个要蔑视的权贵就是自己的父亲,只要翻越父亲这座大山,才能从男孩儿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好,扯远了。

  • 洞房当天,新郎消失了?

王华父子之间的磨合并没结束。王华为了彻底降伏儿子,决定来一招狠的。你小子不是狂妄么?我给你安排个亲事,找个媳妇儿来管你,看你狂不,你自己也当爹了,你就知道我的苦衷了!

当然,这不是临时起意,其实在王阳明小的时候,就有个叫诸养和远房舅舅来串门,看到王阳明那机灵劲儿就喜欢,又听说他出生时候的不平凡故事,就下定决心和王家结亲。

于是,王华和诸养和就定了娃娃亲。那时候诸养和已经当官了,王华还在考科举;现在王华已经是状元了,想起了这件事,刚好又需要婚姻来治治自己的多动症儿子,所以就派人给诸养和捎信,表达了履行当年承诺,结为亲家的意思。

诸养和时任江西副省长的秘书,一听王华的来信,高兴坏了:“这可是状元亲家呀,人家可是京城的大官儿呀,人家信守承诺,不嫌弃我这地方小官,主动跑过来和我结亲,我当然乐意了!”

于是诸养和对王华说:“老哥,其他要求我全部不要,什么狗屁彩礼我一个不要,你只要把儿子派过来成亲就可以,其他东西我自己准备。”

于是,17岁的王阳明奉旨成婚,独自一人来到江西南昌。

在婚礼上,诸养和与亲朋好友们觥筹交错,不亦乐乎,王阳明一个高中生百无聊赖,这些人都没见过。那个阔别多年的青梅竹马诸氏(诸养和的女儿),也不知道长啥样了,没意思,我这种爱思考的小圣人,怎么会对这种人间俗世感兴趣呢?

大醉一场后,岳父大人诸养和酒酣耳热,开始叫王阳明:“守仁,守仁,你过来,我有话跟你说。”叫了几声,没人回答,才发现,新婚夜里姑爷王阳明居然消失了!

这就尴尬了,放在今天都是一件尴尬的事儿,别说礼法森严的封建社会了!那么王阳明同学跑哪儿去了呢?

王阳明独自一人从宴席中跑出来,闲逛到了一处道观,叫铁柱宫,看到里面有个道士在打坐。王阳明一心寻求圣人之道,所以他不管是儒家还是佛家,还是道家,只要是能成为圣人,他都愿意去接触。

听到有人接近,道士慢慢张开眼睛,上下打量王阳明同学,然后来了一句“你有病!”,王阳明很兴奋,对呀,我确实有病,我从小身体就不好。

王阳明坐下来向道士请教道教的一些养身之法,于是两个人开怀畅谈,不知不觉,谈到天快亮了。道士说:“年轻人,你口音不像本地人,你到此贵干呢?”

王阳明一听才慌了神,我的妈呀,我是来相亲的!完了完了!说完起身就要跑!走之前,他意犹未尽,对这个道士说:“不知我们几时可以再见一面?”老道士掐指一算:“嗯,你我20年后还有缘再见一面。”

王阳明将信将疑,因为这时候老道士已经90多了,也没太放在心上,于是就回去了。先说明下,20年后他们确实见面了,后文再说。

王阳明一回家,看到无精打采的老丈人诸养和,看到诸家上下灯火通明,忙上忙下,知道自己闯大祸了。

当然特别不好意思,上前赔笑,说了自己的情况,老丈人倒是没说啥,人回来就好嘛,只不过他的那个被冷了一夜的媳妇儿,从此估计有了心理阴影,史书记载王阳明这一生,诸氏对他都比较冷漠,有冷暴力倾向。

  • 你可曾有过沉浸式体验?

王阳明为啥会做出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王阳明同志和我们的叛逆期一个极大的不同点:我们的叛逆是浅尝则止,他的叛逆是一种沉浸式体验。而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他日后龙场悟道的一种基础。

怎么说?王阳明小时候直到6岁才说话,前面几年一直默默沉浸在家里的书香气的熏陶之中,然后一开口便一鸣惊人;王阳明玩象棋,一玩儿就疯狂投入,结果被老爸给扔了;一立志上阵杀敌,就出关考察,还写出了帝国平安策;一和道士聊天,就整个通宵......

非常之人必定有非常之癖好,确实如此,正是有这种沉浸式体验才能产生伟大的思想,做出伟大的成就。

这一点,我个人感触颇深,每次一写文章,根本停不下来,尿急了才回过神来,额,怎么天都黑了?怎么都已经过去四五个小时了?怎么这文章又写这么长了!这就是沉浸式体验!不吐不快,不把一个事情完整地表达出来,我实在是浑身不舒服!说回王阳明同学。

岳父大人怕把王阳明弄丢了,没法给状元亲家交代,于是每天上班都带着王阳明,按照当地的礼节,女婿必须在岳父、岳母家待上半年。

那这段时间干嘛呢?王阳明就在诸养和上班的地方每天练习书法来打发时间,王阳明在明朝历史上的书法家的地位就这么练出来的。

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听说祖父王天叙病重,于是就带着妻子诸氏,准备回家探望爷爷。王阳明从南昌出来,路过上饶的时候,听说一个大师级别的人物在此讲学,这个人是谁?这个人会给'不务正业'的王阳明带来怎样的影响?

三、竹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理学是什么玩意儿?

18岁的王阳明带着新婚妻子诸氏,准备回浙江老家看望病重的老爷子王天叙,路过江西上饶的时候,听到理学大师娄凉在此讲学,王阳明急忙舍舟登岸,兴冲冲地去找娄凉求学。

娄凉也不是一般人物,这老家伙品学兼优,人家也很拽的。

娄凉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参加科举考试,他老爹非常生气,硬逼着他去考试,他只得听从,不过在去的路上,船遇到大风浪,他立马调头就走,他给老爹说他觉得这次科举不仅不能高中,而且还会横遭祸患,老爹说你给我扯淡!

结果南京传来消息,当年考场失火,烧死了几十名举子!附近所有人都对娄凉佩服不已,哇,你的理学都已经天人合一了么?怎么这么神奇?因此娄凉名声大振。

个人觉得这种事半真半假,因为一般人没有达到他的那个境界,也不能因此否认学识和修养确实可以修炼到神乎其神的地步!

既然要成为圣人嘛,当然要向大师级别的人物请教方法咯,那理学是个什么玩意儿?

先来看看儒学发展脉络:

儒家学说在春秋时代由孔夫子创立完整的系统,这时儒学是气态万千、兼收并蓄、娓娓道来;

大汉帝国为了一统思想,董仲舒等人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主张,确定儒学之典籍《诗》《书》《礼》《易》《春秋》为士人必读之经典,始有经学之说,读书人就专注解释这些经书;

魏晋南北朝,天下大乱,礼崩乐坏,加上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的变种崇尚空谈的玄学兴起;

隋唐帝国,儒释道三教并重,海纳百川,思想活跃;

宋帝国后,外部被动挨打,统治阶层为了从内部找到优越感,开始加大思想控制力度,于是,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就此产生。

理学被程、朱等人进一步发展,无限提高道德标准,将正常的欲望也看成是障碍,人性就就在形式主义中逐渐扭曲,不过这有利于帝国的统治:你们就好好去修炼,达不到圣人的要求那是你们自身的问题。

元朝将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列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明朝朱棣修订《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标志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理学在整个学术界虽然逐渐走向人性的反面,但在个人层面,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还是当时成为圣贤的唯一有效路径。

王阳明既然生活在宋明理学的环境中,他的思想也不可能凭空产生,他最开始也得在理学的土壤里吸取养分、播种发芽;他想成为圣人,最开始也只有走程朱理学这条道路。

  • 竹子,我今儿就不吃不喝和你干上了!

18岁的王阳明见到68岁的娄凉,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成为圣人?娄凉斩钉截铁地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十分激动,这正是他想要的答案,从小就立志读书当圣人的他,一直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不过今天居然能得到一位大师认同,他当然开心了。

对呀,我就是很努力学习的人呀,我整天研习兵法,我要为万世开太平!老师你看我这样对么?面对王阳明的兴奋劲儿,娄凉说:“小哥你错了,你那是外在的方法,你还是要通过内在的修养才能成功,关键还是朱熹朱老夫子的'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自《大学》里说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熹将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方法,也就是穷尽万事万物的道理!王阳明听了大师的指点后,便开始系统地专研朱熹批注的四书五经,和其他人读四书五经是为了考试当官不同,王阳明纯粹是为了找到成为圣人的方法。

格物致知是吧?那我王阳明格什么呢?咦,我家老爷子王天叙不是在后院种了一大片竹子么?好,我就来格格竹子,看看竹子身上有什么道理。

王阳明约了一个姓钱的同学一起格竹子,于是两个人在竹林里对着竹子瞪大眼睛看,看了三天三夜,除了头昏目眩之外,还有就是眼冒金星。

钱同学擦了擦鼻血,对王阳明说:“老哥,我整不动了,可能是我自己觉悟不够,这些竹子我是真不知道有什么道理,您继续,小弟告辞!”

王阳明瞥了一眼,怎么回事,嗨起来呀兄弟,要成为圣人,肯定要有恒心呀!于是,王阳明独自一人,卯足劲,把全身心的潜能都挖掘出来,在竹林里一坐就是七天七夜,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竹子身上!

就这样,一个小青年七天七夜不吃不喝死死盯着竹子们,竹子们都被王阳明瞪得毛骨悚然,妈呀,老弟,你这是要吃了我们?砍了我们?要杀要剐你说呀,你这样子,我好怕怕呀!

人家王阳明同学一心想成为圣人,他认为只要格出了竹子的道理,那就成功了,所以这次格竹子那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那是把自己往死里整!

我们都知道,既然你想要知道竹子的道理,那么你砍一截下来做研究分析不就行了?你去查查关于竹子的资料归纳总结不就行了?

是的,这是现代科学的基本逻辑,然而我们古中国是不重视科学研究的,朱老夫子可没说要去砍竹子,这些技术活那是小民干的事儿,不是咱读书人干的事儿,什么实验研究?我们重视的可是个人修养和个人觉悟。

正常人都知道,这就是扯淡。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王阳明同学没办法超越自己的时代,只是一心一意听从先辈的号召,认真格竹子,可想而知,这个方法完全没用。

于是七天后,王阳明同学出现了幻觉、幻听,他仿佛听到全部的竹子都在嘲笑他:“怎么这么蠢,我们身上道理很简单呀,你怎么回事,一直瞪着我们干什么?”

王阳明长叹:“你们身上没啥道理呀,我真的已经尽力了,而且是竭尽全力了,你们身上有屁的道理呀!”然后急火攻心,气血上涌,一口鲜血喷出来,王阳明体力透支,晕了过去,大病一场。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阳明格竹”。

这事儿直接导致三个后果:

一就是给王阳明留下了肺病的病根儿,他本来身体就不好,又在阴暗潮湿的竹林里待了七天七夜,你想想那个蚊虫叮咬什么的;二,王阳明开始怀疑朱熹的“格物致知”这个形式主义的方法,进而开始怀疑理学;三,他开始下定决心,通过学习四书五经获取成圣的平台,也就是走科举当官这条路,也是他状元老爹王华说的,先走上一个平台再说。

  • 和才子唐伯虎的第一次交集

21岁的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考上了举人。状元老爹王华十分高兴,哟呵,果然我儿子天资聪明,你看看,还好给他搞了个媳妇,这下终于老实了吧,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了吧!不错不错,继续努力呀,儿子。

不过,第二年会试落榜。老爹王华倒是很担心王阳明,害怕这事儿对他打击很大,就像所有家长担心高考失败对子女的打击一样。别慌,小场面。王阳明无所谓,人家是要立志做圣人的,科举嘛只是顺带的事情。

王华带儿子出去散散心,搞搞社交应酬。在一次文人聚会上,王华的老朋友,朝廷的大学士、大文豪李东阳,就给王阳明开玩笑,说小哥你的才华出众,别灰心,来年一定能考上状元,要不提前给大家作一首《来科状元赋》?

王阳明是什么人,那是相当自信、相当开朗的一个人,来就来呀,谁怕谁。于是,刷刷刷,一篇状元赋就写好了。

虽然大家都拍手叫好,可是心底怎么想的谁知道?有种人叫做表面叫好,内心巴不得整死你那种。

噢,你这么有才华,你老爹又是状元,你们家这是要上天?那我们这些朝廷元老还活不活了?其中有些老家伙就暗地里整王阳明,结果25岁那年科举考试的时候,老家伙们在试卷中动了手脚,王阳明又落榜了。

在高考定终生的今天,我们知道高考的重要性。当年的封建社会,读书人只有科考当官这一条路,可知这连年落榜的打击对一般人而言那是多么的沉重。

有很多同学来安慰王阳明,王阳明云淡风轻地说:“世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动心为耻!”

就问你拽不拽!没办法,老哥我就是这么潇洒,你们这些渣渣落第都是要死要活的,我根本无所谓,我心中一直有个圣人梦,和我的圣人梦比起来,落榜算个鸟。

于是,王阳明继续沉浸在与朋友同学的游山玩水、诗词歌赋之间,逍遥自在。

这一年北方鞑靼人入侵,边境骚动,这一事件又激起了王阳明心中那安邦定国的理想,于是王阳明又开始准备科考。

于是1499年,大明王朝的会试考场上迎来了两个天才级别的人物,一个就是咱们的大哲学家28岁的王阳明同志,另一个就是诗画双绝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30岁的唐伯虎。

王阳明成功登第考中进士,在随后的殿试中,取得二甲第七名的好成绩,也就是全国第十名。

不过这个大才子唐伯虎就没那么幸运了,虽然考秀才的时候第一名、考举人也是第一名,然而在参加这场会试的时候,被卷入了科场泄题之中(他的富二代同学行贿得到了试题答案,他受到牵连,所以你懂的,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从此无缘考场,潦倒余生。

顺便说一句,唐伯虎这一生命运十分悲惨,和《唐伯虎点秋香》星爷扮演的那个唐伯虎完全是两码事,24岁的时候他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妹妹相继去世,家人几乎死光......

哎,不说了,后文他还会出镜,咱们后面再聊这个苦命的才子。

王阳明心不在焉地考了7年,最终迎来了走上仕途的机会,虽然他也不情愿埋在故纸堆中,他也不喜欢那些'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但这个平台是目前唯一的路径。

你可以有理想,可以觉得'老子天下第一',可以傲视群雄,问题是没有外在的约束和挤压,你那些所谓的骄傲和自尊其实是不堪一击的,弯路和曲折是必须的,圣人如此,更何况我们这些俗人呢?

28岁的王阳明终于可以进入官场,得到了他爹说了那个政治平台,那么进入官场的书生王阳明将遇到什么呢?到了官场他是否可以实现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想、圣人理想?

四、来呀,给我往死里打!

  • 对官场的美好憧憬

王阳明同志几经周折,走上了官场,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厌恶官场的。

28岁的王阳明被安排到工部实习,第一个任务是给威宁伯王越修建坟墓,王越是何许人?前文不是说土木堡之变皇帝被抓了么,后面于谦力挽狂澜保卫北京,稳住了大明江山;而王越就是大明稳住之后主动出击鞑靼瓦剌的将领,三次出兵河套,威震边塞。

王越是一个儒家培养出来的儒将。据说他参加会试的时候,题都做完了准备交卷,结果一阵狂风大作,把他的试卷吹到天上去了,半天硬是下不来,怎么办?

考试时间就快结束,王越同志哇哇大哭,监考老师也没办法呀,是吧,这是天意,除了重新给他拿张试卷别无他法!才子就是才子,王越重新振作,笔走龙蛇,最终在截止时间那一刻完成了答卷,不得不服人家才思敏捷!

王越是保家卫国的文武全才,这种人当然是王阳明的偶像了,而且他就在王阳明入官场的前一年病逝,王阳明的第一个差事就是给自己的偶像修葺坟墓,那份激动我们可以想象。

怀着对偶像的崇敬,他一边认认真真修坟墓,一边带领工匠们操练行军打仗,继续他儿时动刀舞剑的爱好。

其中还有个小插曲,王阳明小时候做梦还梦见过王越,说是王越很看好他,把自己北击蒙古的佩剑还赠送给了王阳明。

结果等坟墓一修成,不知是梦显灵,还是他认真修墓的行为感动了王越,王越的儿子主动将老爹的宝剑赠送给了王阳明。初入官场,本来他是信心满满……

  • 圣人的青春也迷茫

王阳明在工部实习期满了,被授予刑部主事,一个六品官儿,算是真正的朝廷命官了。

刑部是什么地方,审核各种案子的地方,那残忍、黑暗、凄凉的监狱给王阳明这个文艺青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听到老百姓的冤屈,听到囚犯的哀嚎,看到那些刑具的冰冷无情,王阳明十分震撼。

原来人性可以丑陋到这种地步!王阳明一方面顶住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积极审理各种冤假错案;另一方面开始对想象中的官场产生了厌恶,对这个政治平台产生了怀疑。

30岁的时候,他托病辞职离开了官场。既然官场如此冰冷,那老子不干了,我要继续自我修炼,寻找我内心的光明以及成圣之路。

回到余姚老家后,他拜访了隐士蔡蓬头等人,希望从佛家、道家两派中找到突破口,道士们告诉他尘缘未了之类的,还是觉得他适合走儒家的那条路。

王阳明刚从官场出来,哪儿愿意回去?于是投入到了诗词歌赋的研究和创作之中,不过某一天,他突然投笔长叹:“焉能以有限之精神,为无限之虚文也!”由此,提倡实用之学的种子在他心中种下了。

转而再次学道,他跑到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也就是从此而来),学习导引之术,也就是养生那一套,甚至想要彻底遁世。

不过他想起了自己那垂垂老矣的爷爷奶奶,突然又觉悟道:“此念生于孩提,此念亡,是断灭种姓矣!”意思就是,作为一个人是无法割舍亲情这种与生俱来的血缘,他由此也放弃了远离红尘的想法。

他虽然没找到具体的成圣之法,但他在试错,从反面知道了遁世、词章之学是不可能成为圣人的,也对现实没啥用。

有一次他去拜访了一个坐禅三年的老和尚,他劈头盖脸来一句: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和尚被他惊醒了,王阳明问他想家么,想爸妈么,老和尚说,大哥,我是爹妈生的,当然想了。

王阳明跟他说,亲情是人性的根本,你是割舍不了的。说得老和尚哭起来,然后跑回家去了。不得不说,王阳明对人性的洞察是很到位、很实在的。

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在成为圣人的路上,那是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其中的曲折坎坷,非自己亲自经历就不会有所领悟:

格竹子格到吐血,他放弃了理学的那些形式主义;学佛道两家消极遁世,他终究放不下亲人朋友,立刻走出这种虚妄的世界;舞文弄墨又觉得于事无补,不实用,于是又停止了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经过了这些试错,王阳明在心中已经有数了,哪方法是不可以成圣的,哪些方法是违背人性的,这些都是他亲身经历亲身实践得出来的结论。

但这些宝贵经历也没有白白浪费,正所谓博采众长,儒释道都是王阳明心学的养分,可以说,自己的大彻大悟就快呼之欲出,就差一个导火索。

  • 刘瑾是个什么鸟?

1504年,33岁的王阳明同志重回官场,重新走上平台,继续积极入世。没想到重返官场的王阳明,见识到了第二次黑暗,那就是宦官乱政。

大明朝大名鼎鼎的三大宦官之一的刘瑾就这么出现在了王阳明的生命中。另外两个,一个是明末的魏忠贤,大家应该听过;一个就是鼓动明英宗去打瓦剌的王振,结果皇帝被俘虏。

刘瑾从小混迹于市井之中,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有结交。后面结识了一个刘姓太监,因此认了这个太监做干爹,接触到了皇宫里那奢侈富贵的生活后,突然大彻大悟,之前那些生活真是俗爆了!他要立志成为最有权势、最富裕的男人!

于是,在十几岁的一天,刘瑾手起刀落,挥刀自宫,然后正式进入了宦官行列,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刘瑾被安排来陪太子朱厚照读书,朱厚照是历史上爱玩儿出了名的皇帝,面对刘瑾这个地痞流氓、花言巧语工于心计的家伙,他喜欢得不得了,刘瑾更是使出浑身解数,把民间许多玩乐的方法都带进皇宫,让太子尽情地嗨!刘瑾给朱厚照开了一个豹房娱乐城你懂的.....

第二年,朱厚照当皇帝了,这就是那个自封大将军的奇葩皇帝明武宗。

鸡犬升天嘛,刘瑾这种金牌小马仔,当然也得升官发财咯,刘瑾以及他的“八虎”团队甚嚣尘上,鼓动朱厚照骄奢淫逸,至于朝政大权就逐渐落在刘瑾等人身上。

宦官一向因为身体残缺而心理变态,什么贪污腐败、党同伐异、残害忠良这些词儿,你扣在刘瑾身上就对了,咱就不具体说他究竟有多坏了。

因为很多奇葩故事很可能是后世的抹黑,究竟真相是什么已经无从知晓,大家实在想知道,可以看看什么《锦衣卫》《天下第一》之类的影视剧。刘瑾的权势熏天,史书有一个词儿来形容他,“立皇帝”,也就是站立的皇帝。

至于他的贪污,这里一串数据可供参考: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曾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据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大约225亿元,刘瑾曾是世界首富,放到现在那也是能上榜的世界级富豪。

  • 权力斗争的背后

当时小皇帝朱厚照是有辅政大臣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也就是让王阳明写来科状元赋那位)、刘健、谢迁三人,权力中枢有刘瑾八虎,又有三个辅政大臣,权力斗争无可避免。

首先是刘健等人主动进攻,他和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联合,准备搞掉刘瑾(这时候刘瑾还不是宦官中的老大,老大是王岳,不过王岳的地位已经受到了刘瑾的威胁)。

刘健发动文官系统对皇帝上书(当然,李东阳是幕后大佬),说刘瑾如何变态,说历史上哪些国家多少是亡于宦官乱政的。

吓得15岁的朱厚照背后直冒冷汗,我特么怎么知道这么严重呀是吧,我以为刘瑾这老头子就是来陪我愉快地玩耍呀,我好怕怕,怎么办?那就听你们的嘛,打算把刘瑾赶到南京去为祖先守陵墓。

大太监王岳得知消息,就向刘健说了皇帝的方案,刘健很开心,觉得大功告成。谢迁摇头说,毕竟刘瑾和小皇帝关系亲密,恐怕有变化,于是刘健决定把刘瑾等人整死,斩草除根。不过文人可能想事情就是简单了,急于求成。

而且其实无论是太监也好、大臣也罢,他们之间的权力斗争正好是皇帝乐意看到的,这叫权力平衡,皇帝才能高枕无忧。

大臣说太监是变态不是人,那太监还可以说,那些大臣没安好心想要独揽大权,他们不是人,我们才是忠心耿耿,因为我们没丁丁,我们一辈子不可能篡位呀!

我们读史的时候往往容易偏激,被洗脑,认为宦官就是十恶不赦,大臣就是崇高无邪的,那王莽、曹操、司马懿哪个不是大臣?

  • 刘瑾的翻盘

正当刘健等人准备第二天早朝,上书皇帝整死刘瑾的时候,转折出现了。

大臣集团并非是铁板一块,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利益分割,有利益分割自然就有分配不均,于是一个叫焦芳礼部尚书临阵倒戈,把刘健等人的秘密告诉给了刘瑾。没办法,这就是关键的局部决定了整体的走势。

面对生死存亡,刘瑾当然十分重视这事儿,我勒个去,要整死我是吧,你爸爸我还没动手,你们就对我下毒手,老子不变态你不知道我是什么身份是吧?

刘瑾带八虎连夜进入宫中,对着朱厚照那是涕泗横流,朱厚照这小孩本来就想和刘瑾愉快地玩耍,也是一脸懵逼,心也软了。

刘瑾趁势抓住机会说:“并不是文人集团要整我们,是王岳这个老东西要整我们,他想要孤立皇帝陛下,他不喜欢您身边有我们这样和您一条心的人。”因为大臣集团已经把利害给朱厚照说得很清楚了,大臣集团没有突破口,于是刘瑾就将矛头指向了王岳大太监。

朱厚照立马就火了:“王岳这老东西,我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文人集团就算了,这么多人,是吧,气势浩大,王岳你这老东西就你一个,你还这么嚣张!

别哭别哭,有兄弟我在,哥几个放心,安心回去吧,我来收拾王岳。'

刘瑾是什么人?那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还是跪着哭,他怕到天亮还有什么变故,因此也不明说自己要啥,反正就是哭。那朱厚照为了安慰这几个人,就对他们承诺:我马上就废了王岳,你刘瑾来做司礼监掌印太监,然后那个谁做秉笔太监,那个谁提督东厂,那个谁提督西厂。

这下子好了,刘瑾一夜翻身不说,而且直接问鼎了皇帝以下的最高权力:成为了太监老大,而且手中掌控东西厂这种变态的特务集团,生杀予夺集于一身!

日后,刘瑾还在东西厂上,搞了个内行厂自己亲手掌控,东厂、西厂、锦衣卫都在内行厂的监督范围内!

  • 厂卫特务机构是什么变态玩意儿?

我只能说,这玩意儿是皇权时代最变态的存在,没有之一。

朱元璋这个出身底层的皇帝,经历了瘟疫、和尚、乞丐等穷苦生活,然后一夜暴富,掌握了最高权力,这种天翻地覆的巨变不自觉会给他带来心灵的扭曲,这变态设置了锦衣卫这种禁卫军。

锦衣卫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越过什么刑部、大理寺等司法部门,直接去侦察、逮捕、审讯犯人!至于官员或者百姓究竟有没有罪,全是锦衣卫说了算!就问你怕不怕!

相当于皇帝赋予自己的小马仔生杀大权,可以直接将看不顺眼的人整死!

明成祖朱棣造反得了皇位,更是怕别人指指点点,又搞了个东厂,和锦衣卫职能一样,不过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东厂的太监集团可以监控锦衣卫!

朱厚照的爷爷明宪宗朱见深又搞了个西厂,可以搞锦衣卫和东厂!刘瑾这个极品最后搞了个内行厂,更是将厂卫机构发展到极致。

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厂卫特务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厂卫机构最恐怖的在于他们的“诏狱”,顾名思义也就是归皇帝直属的监狱,酷刑如下。

杖刑:就是将犯人打板子,本来可以垫东西,后面发展到脱裤子打!这个变态的发明就是刘瑾贡 献的,据说刘瑾还专门训练人打板子,如果自己站成内八字,那就往死里打,外八字就可以轻点打。而我们的大圣人王阳明同志就是大明第一批被脱光打屁股的臣子。

刷洗:将犯人脱光衣服拷在一张铁床上,不断往身上浇开水,然后用钉满铁钉的铁刷子在烫过的身体上用力刷洗,直到皮开肉绽露出白骨,犯人若疼昏过去,则用凉水泼醒,直到死亡。

油煎:“诏狱”里有一块一平米的大铁盘,在烧热之后,犯人被放在上面,直到活活烧焦。

剥皮:最开始是给死囚剥皮,后面发展到在犯人还是活着的时候剥皮。

重枷:枷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刑具,但锦衣卫有一种枷比普通的要重很多,最重的枷约有三百斤,戴枷的犯人必须站立着,不得坐卧,直到犯人压死在重枷之下。

这些只是小场面,别慌,诏狱里面还有十八般刑具,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

  • 来呀,把王守仁裤子脱了,给老子打!

好,扯回来。第二天早晨,大臣们都惊呆了,刘瑾翻盘了!刘健、谢迁两位大佬被赶回老家,李东阳这老家伙潜伏起来。

刘瑾重回宝座后,大肆报复,血雨腥风,大臣集团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处死的处死!其中一个猛男叫蒋钦,他三次上书痛斥刘瑾这个变态,每次都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我们可以大概看下他的奏折:

“臣与盗贼刘瑾势不两立!盗贼刘瑾蓄恶已非一日......臣昨天再次上疏受到杖打,已血肉模糊,伏卧在狱中,却最终难以沉默......陛下不妨将臣与刘瑾比较,是刘瑾忠心,还是臣忠心......

“臣下的骨肉已经销散,涕泪俱下,我有七十二岁的老父,已经不能顾及赡养了......陛下如果能够杀刘瑾,并在午门示众,让天下人都知道臣蒋钦是敢于直谏......

“如果陛下不杀此贼,就先杀掉臣,让臣能够与龙逢、比干在地下交游,臣实在不愿与刘瑾这个叛贼苟且同生了......”

最后,49岁的蒋钦同志,在监狱里活活疼死里,死前还说:“死就死了,这份奏章是不能再改了!”这家伙是全靠意志力在写奏折呀!兄弟们,现在跟我一起默哀一秒钟。

好,该说王阳明了。就在满朝文武噤若寒蝉的时候,时任兵部主事的王阳明挺身而出了,开始上书皇帝痛斥刘瑾。

说到这里,有读者肯定想问,为啥王阳明早点不站出来,他干嘛去了?是的,当时的朋友也这样问他,前面闹得很凶的时候你不出来说话,现在你跑出来找死么?

王阳明说,对呀,之前你们气势雄伟,义愤填膺,多我一个不多,那我说啥子,现在你们都被刘瑾整怕了,不敢说话了,当然该我了,现在我出来上书正是时候!

刘瑾一听说,还有个叫王阳明的小官儿不服自己,脑子都气炸了!立刻让皇帝下令把王阳明抓起来,脱裤子打屁股!

你想想,堂堂朝廷命官,在大堂上被脱裤子打屁股,这是多大的侮辱和折磨。打了四十大板,随后,奄奄一息的王阳明被扔进锦衣卫诏狱。

王阳明见过刑部的监狱,他就觉得相当恐怖了,这下子被扔进了诏狱,那几乎就是人间地狱!

35岁的王阳明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面对孤独与恐惧,面对生死存亡,王阳明何去何从,他是否能逃出生天?这次经历又会给他人生带来什么影响?

五、龙场那一声长啸!

  • 刘瑾自宫的时候把脑子割了?

35岁的小哥王阳明,被56岁的老变态刘瑾脱裤子打了四十大板后,扔进了锦衣卫的诏狱,这就是人间地狱了。

王阳明这种出身诗礼传家的文艺青年哪儿经历过这种场面呀,对任何人来说,面对这种扑面而来的血腥恐怖,恐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恐惧本身比诏狱、酷刑、死亡更可怕,有的人是活活被吓死的。

在这种地方,任凭你钢筋铁骨,保证被那些变态折磨得没有半点脾气,能活下来的全部靠的是意志力,而王阳明同志活了下来。没了信仰和希望,面对巨大的恐惧,只有死去。

不过,好在读书人心中都有坚定的信仰,王阳明也是如此。老哥缓过劲儿来后,开始在监狱里研究周易。

与此同时,刘瑾这个变态搞了一个奸党名录,也就是给这些大臣搞了一个梁山好汉排座次,王阳明这个六品的小官儿名列第八。

刘瑾为何如此看得起王阳明?其实这是指桑骂槐。状元老爹王华才是刘瑾针对的对象,王华是先帝孝宗的老师,在文人集团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王华官任吏部左侍郎(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正三品的朝廷大员,刘瑾意思就是敲山震虎:怎么样,王华老头子,跟我一起混吧?

王华心说,开玩笑,阉人太监,哥哥我好歹是状元,又是文人领袖级别的人物,用你的脑子想一想,我怎么可能投靠你?再说你把我儿子整得不成人样,我会投靠你?

你怕是自宫的时候割多了,脑子都被割坏了吧!儿子,你做得对!老爹支持你!刘阉人,你继续整我儿子吧,老子打死不从!

于是,王华被贬到南京担任吏部尚书,名义上是组织部部长,实际上是闲置。大明王朝是从南京发家的,最开始的首都也在南京,所以南京有北京整套的官僚系统,相当于手机里的资料备份。

王阳明从杖刑、诏狱之中活过来后,刘瑾的处理意见下来了,将王阳明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 老子现在就要你的命

驿丞是什么官儿?封建时代,帝国为了掌控基层,在各地设置驿站,负责朝廷使节的引来送往,驿丞嘛相当于今天的招待所所长。几品?不好意思,没品,不入流。

龙场在贵州修文县,今天这些地方都还在开发建设之中,更何况五百年前?那完全就是原始森林的节奏!瘴疠之地,湿气重,毒虫毒蛇遍地……

温馨提示:各位要穿越的小鲜肉、小萝莉就别去这地方了,蚊虫会把你们那吹弹可破的皮肤给弄坏的。说是贬官,不如说是流放,刘瑾的意思就是要整死王阳明。

王阳明被放出来,责令前往龙场任职,和好友告别后,王阳明打算回趟老家,看看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一到杭州的时候,王阳明才发现自己被刘瑾派来刺杀他的锦衣卫给盯上了。

原来刘瑾这变态已经不想等王阳明去龙场自生自灭了,他的意思,老子现在就要你的命!

怎么办?上天无路入地无门!36岁的王阳明想到了诈死!他写了两首绝命诗,其中之一如下:

学道无成岁月虚,天乎至此欲何如?生曾许国惭无补,死不忘亲恨不余;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大概意思就是,努力了半辈子一事无成,空度岁月,达到今天这个地步这是天意么?之前想要报效国家,不过于事无补,死就死吧,不过想到我的亲人真是遗憾呀!我很自信一片忠诚,无奈今天却要葬身鱼腹;哎,多么可悲的臣子,这潮水的声音是在哭泣伍子胥么?

王阳明被追到钱塘江江岸的时候,就将衣物、绝命诗放在江岸,纵身一跃跳入滔滔江水之中。

出生在江南水乡嘛,当然还是会游泳的,王阳明就潜伏在一个商船船下,等锦衣卫追上来看到这些遗物,他们确认王阳明投江自尽了,于是回去复命了,王阳明就此躲过一劫。

这事儿一传出去,位于京城的文人朋友、士大夫阶层无不伤心落泪,老家的亲戚朋友也都伤心欲绝,大家纷纷到江边去祭奠王阳明。

只有一个人不信,那就是他在北京结交的好朋友湛若水,他听到王阳明的死讯后,说“此乃英雄欺人也”,湛若水可谓王阳明的知己了,两人志投意合,他知道王阳明不是那种轻易寻死的人。

  • 二十年后再相会

王阳明躲过一劫后,被商船上的人救上船,本来打算在舟山群岛登陆,不过船遇到风浪,最后被吹到了福建沿海地区。王阳明只好弃船登岸,不知不觉走入了武夷山中。

这时候的王阳明,哪儿还有什么文人风度、圣人气派,饥寒交迫呀!那叫一个狼狈,能活下来已经是九死一生不容易了。当务之急便是要找个地方蹭吃蹭喝蹭睡才对!

猛抬头间,王阳明看到了一座寺庙,他心中是有种亲切感的,因为他一直对佛、道两家有所研究,对寺庙、道观什么的都比较有感情。王阳明敲门半天,里面冒出一个光头,是个和尚,和尚看了看门外这个奄奄一息的人,然后“啪”的一声把门给关了!

王阳明也没办法呀,人家不收留你,你还能翻墙不成?只好另寻他处,王阳明在附近发现了一座破庙,已经没人住了,王阳明实在是困顿不堪,进去趴在香案上就睡着了。

半夜里,那是虎啸猿啼阴风怒号,特别阴森恐怖,大家可以想象在荒山野岭里的一个破庙,这是典型的拍鬼片的首选场景,不过王老哥实在是太困了,只是觉得自己做噩梦,脑子昏昏沉沉,还是一觉睡到天亮。

第二天早晨,一觉醒来的王阳明吓了一大跳,昨天夜里那个光头今天直勾勾地盯着王阳明。王阳明赶紧坐起来,心想,你这变态是要搞什么?妈的,三十几的老男人你都不放过?

小和尚开口第一句话是“哇,你居然没死?没被老虎吃掉?”

王阳明才知道,这特么哪儿是变态呀,这是禽兽不如!小和尚是想等着王阳明被老虎吃了,好侵吞他的随身物品,发死人财!前面他一直通过这个方法,挣了好几笔了,这成了小和尚的经营之道。

不过,这次遇到王阳明这从鬼门关逃出来的人,老虎先生估计啃不动,王阳明睡了一觉竟然安然无恙,小和尚以为他不是一般人,于是把他领进了寺庙。

王阳明吃饱睡足后,溜达到了院子里,抬头就看到一个老道士对着他笑嘻嘻的。老道士一边招手,一边说“来来来”,王阳明定睛一看,哇,这不是我新婚夜里交谈了一夜的那个老道士么!

当年分别的时候,老道士说二十年后还有缘一见,算起来刚好二十年!真是神!王阳明有种故人重逢、穿越时空的感觉,道士问他有什么打算。

王阳明经历了生死考验之后,现在情绪低落,说自己想跟着道士学道,退隐江湖。道士说,你这样只能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你的父亲怎么办?你的家人朋友怎么办?

王阳明也想起当年自己在阳明洞中的领悟,自己是不可能撇下亲人不管的。于是,道士给王阳明卜了一卦,叫“明夷”,周易中的一卦,卦辞“利艰贞”,也就是在艰难的环境中有利。

王阳明看到此卦,心中茅塞顿开,随即作诗一首《泛海》: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大意就是:艰难险阻不应该停滞在心里,那都是天空中的浮云,小场面;夜深时分,国事家事天下事涌上心头,人生就像波涛一样起起伏伏,我想好了,我要伴随着光明,迎接一切艰难险阻。是不是很骚很浪?喜欢的可以拿去当座右铭。

  • 龙场,我来了!

告别了老道士,王阳明走出武夷山,他先去了趟南京,前文不是说他老爹被贬南京任礼部尚书么?王阳明就是来和老爹报平安的,顺便也请示下一步工作。

老爹一看儿子居然没死,十分高兴,然后给他说,这是上天的考验,既然朝廷贬你去龙场,不管千山万水,那你就得去!老爹的鼓励和支持,更加坚定了王阳明迎难而上的决心。

离开了父亲,王阳明顺路回了老家,去给亲戚朋友们报平安。兄弟姐妹们看老哥回来了,都纷纷称赞,确定王阳明是个神人,强烈要求做王阳明的学生。

36岁的王阳明同志正式开门受徒,虽然他现在还没有领悟心学的奥秘,但是历经生死后已经收获满满,再加上自己先前对儒道佛三家的研究,收几个徒弟那还是绰绰有余的。

其中一个大弟子就是徐爱,他在王阳明学生中的地位,相当于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告别了学生朋友家人,老哥王阳明带着父亲安排的三个仆人,毅然决然前往贵州龙场赴任去了。

前文说了,龙场这地方十分荒凉,各种少数民族杂居,语言不通,这地方的中原人都是亡命之徒,这一去基本上就相当于走进原始森林当野人了。

王阳明一到就傻眼了,这地方名为驿站,实际上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什么狗屁驿站,山高皇帝远,基础设施早就荒废了!王阳明最开始只好住在一个小山洞里面,这个小山洞就是日后王阳明大彻大悟的阳明小洞天。

你想想,王阳明老哥被打了四十大板,又被诏狱折磨,又被锦衣卫追杀,又是跳江又是跋山涉水的,到龙场这个毒虫遍地的地方,那身体还能遭得住?于是王阳明和仆人们都病倒了。

几个人相依为命互相照料,王阳明还苦中作乐,给仆人们插科打诨,又是给他们唱歌跳舞,时间一长,大家稍微就适应了这个地方。

不仅如此,王阳明还给当地苗人唱歌跳舞,和苗人一起嗨。苗人们发现,哟呵,这个中原来的老男人可以嘛,还带领我们一起唱卡拉OK,虽然我们语言不通,但音乐是最好的语言呀!

不错不错,哥几个,咱们给王老哥搭个棚子吧?你看这位老哥,比我们住的还落后,我们至少还有个草棚,这老哥人家住山洞!

于是,在当地苗人的协助下,王阳明在阳明小洞天旁边搭建了一个茅草屋,取名叫“何陋轩”(来自《论语》,孔子说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阳明还就此写了一篇《何陋轩记》,王阳明这就算是安居下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经历了种种考验,内心岿然不动,是一个极具乐观主义精神的人;艰难困苦,备尝之矣,也行了万里路,也读了万卷书,可以说,伟大的思想就要呼之欲出了。

  • 人生最压抑的岁月

有一天傍晚,正在读书的王阳明先生透过篱笆,看到了三个人行色冲冲、破衣烂衫、眉头紧蹙,正在赶路,这三个人来自中原,为首的是一个吏目(整理文件的小吏,不入流的官儿),另外一个是他儿子,剩下一个是仆人,经过龙场要去更远的地方赴任。

天色已晚,不过龙场驿太破败,王阳明还没来得及整理,也接待不了人,吏目三人最后投宿在了在苗人家中。

好不容易来了个汉人,王阳明自然十分激动,准备第二天去拜访他们,了解了解中原的情况,不过第二天去的时候,发现三个人已经起身走人了,王阳明心中怅然若失。

中午的时候,有人来说,前面蜈蚣坡下,有个人死了,有两个人在哭!王阳明长叹一声,想必是那个吏目死了;晚上又有人来说,坡上死了两个人,一个在旁边哭,王阳明知道这是他儿子死了;第二天早上,又有人来说,那个剩下的仆人也死了。

王阳明十分伤感,自己和仆人们熬过生死大关侥幸活了下来,这吏目三人却没逃过死神的追捕,客死他乡。

为此,他泪洒龙场,和童仆一起把三个人给埋了,写了一篇《瘗旅文》(瘗yi,四声,埋葬),这篇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那叫一个伤心欲绝:

......呜呼伤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龙场驿丞余姚王守仁也。吾与尔皆中土之产,吾不知尔郡邑,尔乌为乎来为兹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乡,游宦不逾千里。吾以窜逐而来此,宜也。尔亦何辜乎?闻尔官吏目耳,俸不能五斗,尔率妻子躬耕可有也。乌为乎以五斗而易尔七尺之躯?又不足,而益以尔子与仆乎?呜呼伤哉!......

节选浅显易懂,情真意切,这就不必翻译了吧。

王阳明在哭吏目三人,也是在哭自己,哎,再是圣人又怎样,圣人也有感情的,圣人也是人呀!想想自己的苦难经历,想想这一辈子折腾是为了什么?想想生与死,想想生命的脆弱......

埋掉了三个人,随之埋掉的还是王阳明心中那份悲凉和对生活的最后一丝绝望,随之即将重生的是一个朝气蓬勃、大彻大悟的圣人了。

一般的先知先觉怎么开悟的?要体验到人生苦难,大起大落起起伏伏,生命得到进一步锤炼(当然,有的人经受不住折磨,被锤死了),才会有所开悟。

乔达摩悉达多就是出城看到人们的生老病死,由此产生了大慈大悲之心,立志普度众生,最后成佛。我们一般人也是历经磨难,最后才有所收获,而王阳明也是在这样一个人生重要关头。

王阳明在吏目三人死后,也不住在何陋轩了,他住回了那个阳明小洞天,自己做了一个石头棺材,天天一个人躺在石头棺材里。

他想一个人静静,似乎预示着自己将要获得强大的力量一般,向死而生......

  • 王阳明诈尸了

于是,终于在某一天雷电交加的夜晚,王阳明诈尸一般,从石头棺材里蹦出来!他长啸一声,仿佛炼成了绝世武功一般!犹如龙吟大泽、虎啸山林!

附近的人都惊呆了,我勒个去,王阳明这寂寞老男人是到我们这乡下待疯了么?这老男人是不是要大开杀戒了!他当然没疯,他只是大彻大悟了。

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大叫一声后,他自言自语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他心学的奠基性理论就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就是龙场悟道悟出的真理,至于具体含义和理解,我在本文开头写得很清楚,感兴趣的可以往前捯。

归结一句话:他苦苦追寻的圣人之道,原来不在外面的事物中,就在自己心中!只需要跟着自己内心的光明指引就可以成为圣人!

这比起程朱理学那种事事格物致知的疲于奔命要透彻得多、实际得多!圣人是什么?那就是身体力行去践行道德准则的人!就是积极参与时事、关心百姓疾苦,“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魄!

这种圣人的胸襟和气魄最开始都埋藏在每个人心中,只是一般人没有觉知到,觉知到了却做不到而已;而王阳明历经苦难,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身体力行践行着心中的理想和志向!那是一种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生命力!

可见,之前他心中就一直埋藏着圣人的种子!现在,王阳明觉悟了。

我们从王阳明先生的觉悟过程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真正伟大的思想都是在孤独中产生的。比如达摩祖师九年面壁独坐,比如佛祖在菩提树下独坐顿悟出四圣谛......

只有绝对的孤独,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对人生百态有极其透彻的觉知。

我想说什么?你已经猜到了。

不要害怕孤独,不用担心被别人孤立,不用假装自己多么合群,不需要用那些虚假的社交来彰显自己的业务繁忙;真正强大的男人是不需要外在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的。

当你迷茫的时候,那些人喊你借酒浇愁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那些渣渣都不懂我,我是一个有内涵的男人,我的未来和他们不一样!(此处应该有掌声和关注)

一个觉悟者,最要紧的事情,当然是把自己觉悟到的东西分享出去,而不是躲在被子里自娱自乐。

王阳明也是如此,在当地人的帮助下,王阳明将茅草屋何陋轩扩大规模,搞了很多屋子,这些建筑群落合起来取名叫龙冈书院,广收门徒,大讲自己的心得体会,名声大噪。

历史记载,贵州这个地方有书院,就是从龙冈书院开始的,这也算是王阳明先生对贵州文化事业的一个开创性贡献。当地人一传十十传百,原来那一夜那一声大叫,不是王阳明疯了,而是王阳明成圣了!

于是,除了一些中原流放来的少数汉人,当地众多的少数民族纷纷前来听王阳明讲学,第一次接触到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心学,什么是心外无物。

史书记载当时的盛况:居职之暇,训诲诸夷,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环聚而观如堵焉......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可不是高高在上的迂腐东西,而是积极入世的经世致用的学问,对当时那束之高阁的理学是一剂猛药,可以说是石破天惊!

王阳明名气这么大,不久便惊动了附近一位官场大佬,这位老哥很不爽。特么的,老子在这一带好歹也是个地方官,老子都没那么大影响力,你算什么东西,一个不入流的招待所所长,你在这里搞这么大动静!

很多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牛叉。听说王阳明手下聚集了一大批人,大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准备带帮人过来砸场子!那么这个大佬是谁?王阳明又是如何知行合一,把这件事儿给摆平,将自己的学问用到世事上的?(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