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圆地方的思想真的意味着古人认为大地是方形的吗?

在《周易》乾坤两卦中,乾为天,坤为地。而在六爻组成的上下卦中,上卦可以象征天,下卦可以象征地。天的中位在九五,所以有了九五之尊的称谓。乾卦的九五爻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与此相对,在坤卦中,地的中位是六二,因为六二处在下卦的中间,所以是坤的正位。既然六二是坤卦的正位,那么,六二应该是坤卦中最重要的爻位。那么,六二的爻辞是什么呢?一共有八个字: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这句话应怎么读呢?通常读作: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但有学者认为,这种读法有问题。为什么?因为古代人行文往往用韵文,比如说《老子》,比如说《周易》,都经常用到韵文,并不仅限于《诗经》。我们通观坤卦六爻爻辞,“履霜”“含章”“括囊”“黄裳”“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都押韵,如果我们把六二爻读作“直方”,就和其他爻爻辞互为韵文了,意思也更为明了。所以这句话应该读作:

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那么“直方”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来看一段《文言传》的解读: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其中的“至静而德方”正是对“直方”的解读,原来“直方”就是“德方”,看来《文言》的作者,就把“直方大不习”读作“直方,大不习”,而不是“直方大,不习”。

“至静而德方”,字面的意思是“至静”之德为方。这里面有三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至静,一个是德,一个是方。

至静很简单,阴就是静,与动相对的静。坤卦六爻皆阴,所以是至阴,至阴就是至静,静到极点。

那么,德是什么意思? “德”字古时有一种写法,相信练书法的朋友都很熟悉,这个写法是没有左边的“彳”旁,只有右边这一部分。字形是上面一个“直”字,下面一个“心”字。所以,德的本义之一是“直心”,即“直心”为德。

展开来说,就是没有弯曲、算计、谄媚之心即为“德”。《维摩诘经》中说:直心是道场。正直之心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六祖坛经》中就引用了这句话。

而“德”的早期字形除了由“直心”构成之外,还有一种由“彳”和“直”构成的字形,比如甲骨文、金文中多见这种字形,意思是直行于路为“德”,可见,所有“德”的字形都离不开“直”,“直”是德的核心,也是“德”字字义的来源,换句话说,“直”其实就是“德”的古字。“直”字甲骨文和金文就是一只眼睛向前看一条直线,直线上有的加一个点,意思是两点取一条直线。造字非常形象。由此可见,“直方”其实就是“德方”,所以《文言》说 “至静而德方”,把“直方”直接写成了“德方”。

而“德”的完整字形由“彳”“直”和“心”构成,表达是:按照直心的法则走在路上,也就是直心行事的法则。从而德字就演变为一种道德规范,并进一步引申为天然的属性。

既然坤之德为方,那么,这个“方”又是什么意思呢?不错,有许多人都猜到了,这个方就“天圆地方”的方。乾德为圆,坤德为方,翻译过来,就是天德为圆,地德为方。中国古代历来就有“天圆地方”的思想。

因为这个缘故,就有许多人在讥讽古人的无知,以为古人说的“天圆地方”,意思就是天的形状是圆的,地的形状是方的。事实上是不是这样?显然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误读。

我们来看古人是如何解读这个问题的。

《大戴礼》中有一篇叫《曾子天圆》,其中就有曾子关于“天圆地方”的解释。大义是:

有一回,曾子的弟子单居离问曾子:都说天圆而地方,请问老师,事实是这样的吗?

看来对天圆地方的误解不是从现在开始的,古代就有。

曾子说:那你怎么看呢?

单居离说:我说不清楚,所以才来请教老师。

曾子说:假设天圆地方说的是形状,那么圆形的天,怎么包的住方形大地的四角呢?

曾子的一句话就破除了这个误解。天地相合,如果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方形,上下怎么可能相合呢?

曾子说,我曾经听我的老师孔夫子说: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原来这个方圆,指的是天地的特性。

我们知道,圆的特点是动,是不稳定;方的特点是静,是稳定。这个在《吕氏春秋》《白虎通》等各种文献当中,都有进一步的论述。

圆的物体容易滚动,很难固定不动。而方形的物体则相对稳定,不容易移动。天地之间,天比如是个车轮,而地则是车轮中间有棱角、可以咬合住的车轴,这样,在力的作用下,才能带动车轮向前。

所以,天圆地方的方是指大地方的特性。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或者说天德为圆,地德为方,而不是指具体的形状。圆德是转动不息,刚健主动;方德是稳定安静,宽容顺从。

既然我们把“直方大不习”读为“直方,大不习”,那么“大不习”又应该如何解读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