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E20K后,感觉自己跑步入门了
“ 用E心率,跑下半马,在我心中,不亚于不考虑其他任何条件,只要在5小时内跑下全马那样的分量。”
什么?一场630配速的半马,都可以拿出来show?老威是没追求到这样的地步了吗?
没错,说的正是这一场。
这一场可是没白跑:一是跑成了一场漂亮的E20K(在E区储备心率跑20公里),随后自由延长了2公里,变成了一场半马,顺便还把佳速度里发起的西湖环山跑15公里给跑了,混个奖牌。
奖牌上面显示的完成时间,不是15公里的,而是22公里全部的。就这么写上了那也没有关系,最近对速度基本不关注,我主要的关注点,是下面这个,E区20公里的完成率。
01
—
10月以前跑E区从来没有成功超过15公里
说是要重视在E区的基础,这话自己也说,听别人也说,也去做过,但是,基本都没有成功跑过超过15公里。
就说这个E20吧,其实在1月份曾经尝试过的,当时心率也的确不高,压在135,但是跑到12公里就放弃了,原因就是压在这个7:14的速度,可能有点不习惯,比较憋屈,所以后面就不想跑了。
练有氧跑最难的一点,就是克服自己的浮躁,慢下来,完全忽略速度,眼睛只盯住心率。
而十个月后的今天,全程在心率E区跑完20公里,虽然由于后面的2公里冲刺心率有所拉升,平均呈现为140,但从下列心率图的140线看,在最后冲刺之前的阶段,基本都在140以下,目测与1月份那次135的区域是基本吻合的---就当一样吧。
也就是说,1月份的E20K,在135心率下,以714配速跑到12公里就撑不住不想跑了。今天基本相同的心率下,以631配速全程跑完。这就是有氧能力进步了。
大神高手都说,只要有氧基础好了,不管开始练基础时多么的慢,后面也会自然快起来。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另一个案例来说明。
这是10月12日的一场10公里有氧跑,平均心率141,配速5'38",这个是我在年初以同样的心率完全无法获得的成绩。以1月19日在深圳pb5公里的成绩作为对比,与上述10月12日比较接近的配速535 VS 538,心率是152 VS 141,完成距离 5 VS 10:
总结一下,上面说的是两对例子:
1、1月8日VS11月3日,同样是E20k的科目,心率基本相同,完成距离,12 VS 20,配速714 VS 630。
2、1月19日VS10月12日,配速基本相同 535 vs 538,心率152 vs 141,距离5km vs 12 km。
所以,有氧跑好了,速度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上去了,这句话,我是坚信的。
02
—
有的跑友为了跑好有氧,毅然从10配速补课,该事迹鼓舞了我
前两天寻找关于有氧跑的文章,在网上看到一个讨论,有一位女跑友,为了重新补有氧的课,不惜从10配速跑起,顶住了同一个讨论群里大家的善意询问和调侃,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跑,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提高。
这个案例鼓舞了我,也是我在10月份发心重新来跑有氧的动力。不管怎么说,以6'30"配速来重新给自己补课,总比从10分的配速补起,需要跨越的距离要短一些了吧。
特别是在10月27日那次在RQ上测得有氧基础极度稳定的结论后,我更加觉得10月份比较认真地做有氧跑的补课,是非常宝贵的。
03
—
趁着西湖环山跑的契机,把15公里的任务延伸成E20K
前几天在佳速度里报了个西湖环山跑15公里。
昨天就在想,借此机会,把15公里跑成E20,看看年初企图跑的这个科目,现在变成什么样了。说实话,能用E心率,跑下半马,在我心中,不亚于不考虑其他任何条件,只要在5小时内跑下全马那样的分量。
结果是这个样子的:
上图中,心率那行画红圈的部分,就是E20的部分,后面白色的部分,就是完成E20K的科目后的自由冲刺那2公里,这个2公里的心率和速度,完全是自由发挥了----这个其实也是故意的,因为长距离慢跑后,需要人为地打破一下节奏,使已经被慢速度所习惯了的意识再颠倒过来,这个是训练教材上说的。有的人在慢跑后,设立专门的快速跑独立科目,有的则主张因地制宜,在慢跑的后端,加上一两公里快速跑。----这样做的弊端,是快跑时的高心率会把整体的心率水平拉高。不过也没有多大影响,再说,都是给自己看的。
上面图中那条稳稳的心率线,才是我看着赏心悦目的。
所谓有氧基础是否稳定,测试方法上来说,就是以自己的慢速区间跑90分钟后得出的心率漂移程度,也就是心率变化的平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之前几次90分钟跑的检验,以及从今天20公里慢速(也在配速1区,符合检测条件)跑所记录下来这条稳定的心率线来看,我才说,跑完这次E20K,我算是跑步入门了。
============================================
作者:老威修斯_宋伟江,个人公众号:老威小屋。运动大叔,跑步和健身爱好者,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学训练,合理饮食”的健身原则,倡导戒烟断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以适当追求竞技能力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