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透视 | 从城市战略迭代及产业结构演进看深圳的蜕变

深圳于1980年正式批准设立经济特区,在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区位优势,深度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内外形势,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抢占经济全球化先机,把握制造业全球化趋势迅速实现工业化,在创新全球化阶段通过打造移民型城市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形态演进与港城关系互动,实现从最初设想的出口加工区向全球新经济发展活跃高地蜕变,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城市定位

1

深圳的城市性质从综合发展的经济特区转变为珠三角中心城市,进而提升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城市定位也从经济特区、四个窗口变为目前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化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大量移民给深圳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开放、包容、创新、活力是深圳的城市名片。

图1 深圳各个发展阶段的城市定位

发展战略

2

作为一座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典型城市,深圳在把握住制造业全球化、服务业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阶段各个发展特征的基础上,形成了外向经济战略、重塑优势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图2 深圳各个发展阶段战略部署

1

外向经济战略

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趋向缓和,制造业加速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向亚洲国家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的工作重点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深圳经济特区应运而生。国家和广东省赋予深圳特区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在工资、土地、价格、税收等领域给予明显的优惠政策。在此背景下,深圳明确了工业为主导、工贸结合的经济发展主线,制定了外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阶段的战略核心是充分利用特区政策和区位优势,通过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快速推动工业化并实现经济起飞。

首先,以“三来一补”方式布局轻工业。深圳首先开发毗邻香港的罗湖和拥有天然深水良港的蛇口、沙头角地区,通过税收减免、工资价格改革等措施来承接香港和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通过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方式,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与香港基本形成了“前店后厂”的格局。

其次,通过“外引内联”集聚国内资源。到80年代后期,深圳基本建立起以纺织服装、电子配件为主的轻工业体系。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充分把握内陆企业扩展海外市场契机,深圳开始积极与内陆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与内陆先进企业联合办厂,内陆技术人员和大型企业不断流入深圳,进一步推动了深圳的工业化进程。

经过15年的发展,深圳逐步建立起以纺织服装、电子配件、机械化工为主的轻工业体系,GDP、对外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呈现爆发式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一是GDP和出口总额高速增长。在出口加工导向的发展模式下,外向经济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特色。1979-1995年,深圳GDP共计增长430倍,年均增长45.9%,出口总额[1]共计增长12245倍,年均增长180%,出口总额快速超过GDP总额。

图3 深圳1979-1995年GDP与出口总额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明显。在工业为主导的发展主线下,深圳三大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三次产业比重由1979年的37.2:20.4:42.3调整为1995年的1.5:50.1:48.4,第二产业共计提高29.7%

图4 深圳1979-1995年三大产业结构

2

重塑优势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向内陆推进,特区的优惠政策也开始淡化,低端产业逐步丧失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平稳且对消费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但区域性贸易保护重新抬头,同时90年代末的信息技术革命让电子计算机产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在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下,深圳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重塑优势发展战略。这一阶段的战略核心是通过明确科学技术的战略地位将高新技术产业定为第一支柱产业。通过推动制造业高新化发展和服务业全面提升,构筑深圳发展的新优势,进而由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过渡为内生型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推动制造业高新化发展。一是在工业用地上不再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审批,通过开发特区外围地区,将低端产业转移到“关外”。二是凭借先前电子配件工业打下的基础,大力扶持电子计算机产业,并对电子工业给予税收、土地和人才等政策支持。三是搭建高交会官方平台,增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交流能力,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四是积极展开与内陆院校的纵深合作,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营造产权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其次,推行服务业全面提升计划一是将服务业提升到与制造业一样的高度,通过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改变经济增长动力单一的局面,以此促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二是依托深交所、深圳港等重点平台,发展金融、房地产、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将深圳打造成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与航运贸易中心。三是通过华侨城旅游项目,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进一步带动住宿餐饮、商业零售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

经过10年的发展,深圳的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自主研发实力大幅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开始占据重要地位,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动力,产业发展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技术密集型

一是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计算机、机械装备等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持续上升,从1996年的52.1%上升到2005年的72.3%;纺织服装、食品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从持续下降,10年来共下降10.4%。

表1:深圳1996-2005年制造业结构变迁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7.8%,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增长41.8%,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共计提升23%。

图5 深圳1996-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构成

二是服务业规模持续扩大。深圳服务业增加值由1995年的365.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307.7亿元,年均增长20.2%。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39.7%下降到35.9%;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47.0%提高到56.1%。

图6 深圳1995-2005年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

3

创新驱动战略

金融危机之后,创新全球化成为全球化最明显的特征,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圳的研发实力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深圳结合全球化趋势,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建全球创新先锋城市为发展目标。这一阶段的战略核心是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凭借技术进步来弥补资本和劳动边际效益递减的状况,通过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来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

首先,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作支撑的开放式创新创业体系。一是营造优质企业发展生态,政府为创新创业提供充分保障,通过行政与立法手段规范市场行为,放开政府管制,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最小化干涉经济,通过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来推动政产学研相互融合。二是大力引进外部科技创新资源,深圳自身科教资源匮乏,通过积极引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外部优质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在深圳产业化落地。三是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深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每年上升0.1%,2015年达到4.05%,几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近10年教育支出年均增长23.3%。四是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注重高素质人才引进,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

其次,培育知识密集型产业一是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以科技服务、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等为突破口,对高端商务服务业进行资金资助,对平台类企业进行用房租金补贴,对多媒体信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税收减免政策。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对先进制造业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给予资金资助,对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减免优惠,对引进的紧缺型高端人才给予补贴,同时,为创新型企业保障土地资源供给。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深圳创新型城市得到确立,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服务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培育出腾讯、华为、比亚迪等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科技本土企业。

一是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生命健康、大环保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由2009年的26.7%提高到2017年的50.1%,年均增长22.3%

图7 深圳2009年与2017年新兴产业占GDP比重

二是现代服务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由2006年的47.2%提高到2017年的58.5%,年均提高1.0%。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10年来共提高14个百分点,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2%25%

图8 深圳2006和2017年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

三是创新成果较为显著。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基本从2006年的45.1%提高到2017年的55.1%。发明专利授权量持续增加,从2006年的1361件增加到2015年的18926件,年均增速高达27.1%,PCT专利申请量始终占全国申请总量的40%以上。

图9 深圳发明专利授权量及PCT专利申请占全国比重

港城关系

3

深圳是“港兴城兴”模式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发展初期,港口对深圳经济发展有关键的促进作用,深圳的工业制成品通过港口输送到世界各地,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也让港口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但随着深圳步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属性不断凸显,港口属性相对弱化

1

港城联动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可划分为入世前和入世后两个阶段。入世前的特点为港口带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1988年深圳集装箱码头正式投入使用,港区建设带动了深圳临港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功能完善。在此期间,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61.5%,进而拉动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4.1%,GDP年均增长29.4%

图10 深圳1988-2001年出口总额、GDP与港口吞吐量

入世后的特点为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港口竞争力持续提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及深圳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高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深圳港每TEU货物价值快速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30.3%提高到44.2%。在高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的带动下,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22.8%,成功跻身世界第四大港,港口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也使深圳港从服务珠三角的货物运输港蜕变为服务中国南方的现代综合物流港。

图11 深圳2001-2008年出口结构、GDP与港口吞吐量

2

港口属性弱化阶段

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深圳战略主线从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出口拉动、工业带动转变为内需拉动、创新驱动。在这一阶段,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速仅为1.6%,相比较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反映出港口大进大出的集散作用相对弱化,而转向优进优出的对外开放结构。同时,从进出口产品结构来看,进出口以电子信息产品、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等为主,反映出港口对产业布局的作用弱化。

图12 深圳2010-2017年GDP、港口吞吐量和进出口总额

启示借鉴

4

一是把握发展机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形态演进。在发展初期,通过承接外资转移,以要素驱动来构建轻工业体系;在90年代中后期,把握信息技术革命契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第一次升级;在21世纪初知识经济背景下,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发展理念,构建起高端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第二次迭代升级。

二是通过建设开放包容的移民型城市激发发展活力。深圳在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强化移民城市建设,在发展初期,凭借工业化发展实现对劳动力的集聚,随着两次产业迭代升级,通过增强城市属性实现对人口的虹吸。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实现原住居民和外来人口统一变为深圳市民,人口的不断涌入使深圳形成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完成从农业小镇到现代化国际都市的转变。

三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相机调节港城关系。在城市发展初期,港口对深圳经济发展有关键的促进作用,依托港口的货物集散功能,深圳不断提升对外交往能力与要素沉淀能力,经济规模的扩大也让港口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主导力量,港口更多承担支撑现代服务业与要素流转的窗口作用,城市属性不断上浮,港口属性则相对弱化。

注:1.以人民币计价

相关文章

港口城市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港珠澳大桥如何打造珠海区域个性

本文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0)

相关推荐

  • 加快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按)这是2008年的相关调研 一.宁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要性 "现代服务业"是主要依托电子信息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具体划分为四大类:基础服务.生 ...

  • NO1.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

    NO1.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1)长三角GDP达17.9万亿元,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层级结构最合理的城市群,已有六大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未来将以核心城市为支点构建南京.杭州. ...

  • 圳在等你,超级城市现在又多了一个增长极

    深圳又火了! 这一次"迷倒"两千万深圳人的不是那句话-- " 来了就是深圳人 而是任正非.马化腾.王传福等大佬在一段7分18秒的视频中说出的一句话-- " 我在 ...

  • (双语)中国城市系列之一:十年看深圳

    为什么说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这是因为城市发展历程不一样.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仅有十数年:上海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有百年历史:北京成为首都从辽金时代开始,距今约有千年:而 ...

  • 区域透视 | 城市产业战略厘定中的新趋势新逻辑

    当前,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历史性交汇,中国产业发展阶段整体上从跟随发展.适应创新到了跟随发展与引领发展并重.适应创新与原始创新并重的发展阶段,产业技术创新逐步从"跟跑&qu ...

  • 区域透视|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规律——基于旧金山与洛杉矶的比较研究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请输入正文 编者按:4月2日,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全国创新型城市试点已达78个.创新型城市 ...

  • 区域透视 | 五大内陆城市的开放个性

    编者按:2018年12月18日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终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顾中国对外开放历程,可以说走过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城市到中西部城市.从局部开放到 ...

  • 坐标高新,透视双品牌战略下的城市野心

    ●●● 1● ● ● 曾经有朋友不止一次给我吐槽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雷同的建筑,没给城市增加太多美感,各个城市的房子都一样? 在地产的上半场,大房企们越跑越快,求周转.求利润,但如何拯救房企标 ...

  • “新复星”的战略迭代与组织进化

    砺石导言:一方面是人才密度与组织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颇具想象力的战略空间,这势必将帮助复星获得更加确定性的业绩增长,进而实现公司的长期愿景. 尹炜锋 | 文 1 <砺石商业评论>在长期商 ...

  • 企业要想持续增长,必须具备增长战略迭代能力

    文 / 9C产融  周永信 由于复利的存在,一切可持续增长的事物,都将发生指数级变化.巴菲特每年的平均收益率,不过22%左右,但由于保持了50年的持续性,所以他变的富可敌国. 持续增长是投资人最喜欢的 ...

  • 区域透视|傅萌:港口城市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港口城市是港口和城市的综合体,其演化发展过程体现了城市和辖区内港口相互需求.相互制约的关系.纵观全球主要港口城市的兴衰历程,港与城的关系 ...

  • 区域透视|傅萌:西安在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创新位势能否支撑科创中心建设

    GEI新经济瞭望 New Economy Outlook 关注 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拥有世界级的科创中心,能够最大限度的集聚创新要素.链接创新资源.发展高能产业.实现对外辐射,从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