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新机制

作者:岳渤、白婷、杨萍。

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到创新全球化的新阶段,一方面,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持续流向创新生态优渥的创新高地,反映出新经济的发展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极化效应;另一方面,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新业态也呈现出由创新极点向周边区域辐射发展态势。在这样一个集聚极化和辐射并存的过程中,新经济的新赛道和新物种也随之出现非线性的爆发式成长,进而又催生出更大区域范围的创新创业新高地。

近年来,创新创业高地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创新开始从园区回归城市,创新型城市尖峰又带动了城市群的兴起,使新经济生态在地理空间上呈现出“园区微生态-城市全域创新生态-城市群协同创新生态”的圈层结构。这种圈层结构下,创新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呈出现新的变化,从传统的经济地理学所反映出的产业分工与梯度转移,转向新经济的地理学所反映的区域生态与创新网络链接。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是在区域对要素的吸引力模型方面,之前基于比较优势的成本“洼地”逐步让位于基于极化效应的创新“高地”,并且创新空间呈现从园区向城市、城市群拓展的趋势。在创新全球化时代,创新要素资源不是流向要素成本更低的“洼地”,而是流向具有新思想、新商业模式,已经形成创新资源集聚的高地,包括各类功能园区、创新“尖峰”城市与创新型城市群;同时,由于资源的高流动性加速了技术、知识、信息、资本、人才等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各个创新尖峰与高原之间拓展了区域合作的新空间。

二是在资源配置的先导权方面,之前基于要素驱动的资本/金融资源逐步让位于基于创新驱动的科教/人才资源,凸显了科技资源的创新源头地位。能够撬动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支点性资源不再是单纯以直接投资形式注入区域经济的资本要素,而是能够带来创新价值转化和内生增长的科技资源。由于科技创新本身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在技术溢出作用下,科研基础设施、科技人才、待转化的技术成果等科技资源会吸引相关领域的企业、创业者汇聚在其周边地区,并带动风险投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一步聚集,形成以“科技”为支点的“科产金”联动配置。从目前来看,具备“科产金”联动配置能力的市场主体包括科技创新型企业、以硬科技创业为代表的新研发组织、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化众创空间等。这些市场主体日益成为吸引创新型人才、集聚创新资源的关键力量。

三是在配置资源的主体方面,之前基于规模效应的传统大企业逐步让位于基于网络效应的平台型组织,反映出未来的产业组织体系日益呈现跨界、开放和自组织的生态化特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落地应用给企业的资源组织方式带来颠覆性影响,平台作为互联网与产业融合的关键结点,使资源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进而使得产业内部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传统产业链式的组织形态逐步向产业生态变革。具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能力的市场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和国际资本,而增加了擅于采用平台模式组织和调配资源的各种创新型企业、跨区域创业企业,以及风险投资机构、资源链接服务平台等平台型服务组织。

四是在资源配置的形式方面,之前基于硬设施的跨区域“流动”逐步让位于基于虚拟网络的跨区域“互动”,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数据流、服务流上升为区域间资源配置的基本形态。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使得大部分创新资源可以通过数据的信息交互作用完成“远程式”协同的价值创造,跨区域配置资源的发生不再局限于依托交通等基础设施的真实性“人”流、“物”流,而是扩展到依托5G、工业互联网、3D打印、直播等新兴技术应用的“数据”流、“服务”流和“体验”流,实现“虚拟化”的跨区域流动,即“无人”式、“非接触”式新经济场景的出现。

本文节选自长城战略咨询企业研究报告总第353期《新时期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新规律与新实践》(2020年9月出版)。

推 荐 阅 读

中关村新经济与区域协同发展——10月16日在2019年中关村区域合作对接会上发言

区域动态 | 生态型区域合作:新时期的跨区域合作新论

如何以科创走廊引领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