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心悟
在学习《伤寒论》的初始,王大经老师曾叮嘱过我,对于《伤寒论》要认真研读,“桂枝汤、小柴胡汤(以下简称桂、柴二方)”不但用于治疗外感病,而且可以用于治“百病”。我牢记此言。通过50多年的临床实践,深有感悟受益匪浅。概述如下:
一、桂、柴二方原义解读
1.桂枝汤 为《伤寒论》名方之一,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所谓太阳病,《伤寒论》明确指出,人体感受外邪之后,邪正交争于太阳经及其相对应的脏腑。太阳经相关的生理功能是统摄营卫,特别是对卫气的生成与布散,起到主宰和调节的作用,从而主一身之表,抗御外邪侵袭,故为机体之藩篱。从临床症状而言,“有一分恶寒(风),就有一分表证。”
太阳病证的治疗原则是:宣散祛邪为基本原则,以“汗法”为代表,对于外感风寒则以辛温发汗为首选法则。对于风寒外感表虚证,首选方剂为桂枝汤。多因机体营卫不和复感风寒所致。见有发热,头痛,汗出,恶风或鼻塞干呕,舌苔薄白,脉浮缓,概称为桂枝汤证。
(1)配伍原则:本方主要药是桂枝、白芍,配合甘草、生姜、大枣。功效为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由于外感风邪。邪正交争于肌表,故见头痛,发热,脉浮;营卫不和,卫阳不固则恶风,营阴不能内守故自汗出,脉缓;邪气束肺、胃气不和故见鼻塞干呕。临床所见本证发热多为低热,或自感发热而测体温可在正常范围。
本方是以桂枝为君药,功能散风寒以解肌,辅以白芍敛阴和营(血),使桂枝辛散而不伤阴。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之表邪可解,胃气得和;佐以生姜助桂枝散表之力;大枣,补中气助白芍和营卫,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本方药少力专,配伍精当,突显经方之特点。原方服法强调药后要“啜”热稀粥,以助胃气,临床常被忽略。
(2)现代临床应用:本方虽为经典方药,但从现代临床应用原方原量者较少,多在此基础加味使用。某经方研究者曾用本方治外感风寒证,为此申报新药遇到不少困难,苦于是典型的桂枝汤证为数很少。我曾建议他们用于现代的“空调病”尚有一定的效果。
其他还有用于妊娠恶阻属于营卫不和、气血不调者。或把桂枝加量,另加姜黄、细辛、威灵仙,功效通痹止痛、祛风胜湿,治疗风寒湿痹(包括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或用于颈椎病,属于本证候者;
或加当归、细辛、木通,名为当归四逆汤,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治疗血虚受寒,四肢厥逆证,见有四肢发凉,精力不足,易于疲劳等证候者;
或加减用于治疗下肢闭塞性脉管炎,属于血虚、受寒证候者;
或加黄芪名为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方),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治疗血痹证,具有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证候者;
或本方加丹参、地龙、秦艽、当归,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者。
我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用于治疗雷诺征,或下肢硬化性动脉炎,也曾用于本病动脉搭桥术后创面不愈合,配合外用中药如意金黄药膏,收到良好效果,引起该患者主治西医师的极大兴趣。
(3)桂枝汤的实验研究: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且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催眠作用。另有报道初步证明,本方对汗腺分泌、免疫功能、肠蠕动有双向调节作用。为临床用于外感风寒见有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在毒性方面:桂枝汤对于小鼠腹腔注射有一定的毒性作用。
(4)黄芪桂枝五物汤证举例如下:
例一 董某,女,40岁。门诊病历手册。就诊日期:2009年7月22日。
主诉:手足冰冷10余年,近半年加重。
现病史:患者自觉手足冰冷10余年,自2009年3月21日做隆胸手术后,自感易于疲倦乏力,精力不足,手足冰冷加重。夏季也感冰凉,手足皮肤颜色紫黯。食纳尚可,口不干,二便正常。
月经史:12岁初潮,带经4天,周期30天。无痛经史。检查:血压110/80mmHg。
望诊:舌苔薄白。
切诊:脉沉细弱。
西医诊断:雷诺征。
中医辨证:气血不足,寒凝阻络。
治法: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处方:
[插图]
治疗过程:2009年8月12日二诊:(处方略)。8月26日三诊:(处方略)。
远期随访:1年来,冬季未发生手足冰冷现象,临床基本痊愈。
例二 关某,男,57岁。离休干部,门诊病历手册。就诊日期:2012年5月22日。
主诉:夜间出大汗,失眠半年余
现病史:患者28岁在西藏期间,开始不能食水果,坐冷板凳,双下肢游走性疼痛,疼痛点不定,腰痛,有明显气窜感觉。夜间出大汗,睡眠差,入睡难,易醒。口干,二便正常,无抽烟史,无嗜酒。
既往史:胃窦炎,风湿性脊柱炎待查
检查:血压130/80mmHg,
望诊:舌体胖大,苔薄白明显齿痕
切诊:脉沉数
西医诊断:自主神经紊乱
中医辨证:气滞寒痹,经脉不畅
治法:疏肝理气,温经通脉,佐以益气养血
处方:
[插图]
治疗过程:2012年6月5日二诊:(处方略),期间前后就诊多次。
10月9日九诊:夜间左侧下肢明显发凉,已穿秋裤,右侧关节疼痛好转,右肩周炎好转,左侧重于右侧。BP:130/90mmHg。舌质淡红,苔薄白有明显齿痕。二便正常日2~3次,食欲一般,睡眠5~6小时。处方如下:
[插图]
随访效果明显,患者一般状况明显好转,工作生活正常,继续观察。
2.小柴胡汤 为《伤寒论》名方之一,现代方剂学分类为和解剂,即具有和解、调和、解郁等作用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少阳病或肝脾不和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
本方适用于邪在少阳位于半表半里之证。临床见有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概称为小柴胡汤证。且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之说,故在临床上使用范围比较广泛。
(1)配伍原则:本方主要药为柴胡、黄芩,其他尚有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为和解少阳的主方。邪犯少阳,邪正交争,故见寒热往来。少阳本属胆经,胆热上炎,故见口苦、咽干、目眩、心烦之象,少阳经布胸胁、外邪侵犯、经气郁阻故见胸胁苦满,肝胆之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见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
本方组方原则是以柴胡和解少阳,疏理气机为君药,由于柴胡有“升散之弊”,故辅以黄芩,既能加强清理少阳邪热,又能抑制柴胡之“弊”,佐以人参、半夏、生姜、大枣,旨在扶助中气,降逆和胃,使之气血生化有源,以助祛邪之力,且能防御外邪入里;甘草为使,调和诸药且有清热解毒之效。组方精当,正邪兼顾,升降有序,故被誉为“和解表里之总方”(柯韵伯)。
(2)现代临床应用:《金匮要略》即用本方与小承气汤(加大黄、枳实)加减组成大柴胡汤,用于少阳、阳明合病,功能和解少阳,内泄结热。
或用于产后发热,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慢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
用于月经不调,抑郁症、不孕症、应激性胃肠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其他对于小柴胡汤临床应用的发挥,如:复方大柴胡汤、胆道排石汤、清胰汤一号等。
更有的医家自称:“我这辈子即是使用小柴胡汤加减而治百病的。”
在《伤寒论》条文中(143~145)曾有于热入血室记载,原文称:“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主之。”值得注意的是,“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在跟随妇科专家刘奉五实习时,曾有同学临诊时遇一女性患者,经期将过,精神疲惫,心神不宁,自述一周来不能入睡,晚上不敢闭眼,一闭眼即可看见有一白人、一黑人在眼前,立即惊醒,甚而彻夜不能成眠,伴有心烦急躁。刘老亲自诊治判定为热入血室。由于邪热与血结于血室,气血运行不畅,邪正相争,扰乱心神,故可见有一白人、黑人,即是“如见鬼状”的幻觉。故用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牛膝等药。一周后复诊已基本痊愈。本例系“回顾病例”未能详述。当前门诊常见妇女经常患感冒,应询问是否过去在月经期外感风寒发热的病史。可按照“热入血室”进行辨治方能取效。
(3)实验研究:本方有一定的保护肝细胞、抑制乙肝病毒作用、预防肝癌作用和抗酒精肝、脂肪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另有报道称:本方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作用,对肾上腺的作用和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对高血压的双向调节。对抑制癌细胞生长、促进瘤细胞凋亡、抗癌细胞周围血管生成,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有关。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化疗疗效、减轻化疗副反应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4)小柴胡汤证举例如下:
例一 季某,女,76岁,退休。门诊病历手册。就诊日期:2009年1月17日。
主诉:左侧下腹疼痛2月。
现病史:2008年12月5日因左下腹疼痛3天,住某某医院,确诊为大网膜转移癌,初发腹痛时服用中药3天后好转。近2月来腹痛加剧,服止痛片仍痛不止。现症:持续性腹痛,尚能平卧,坐立、咳嗽时痛甚,大便日2~3次。
既往史:患强直性关节炎,有肝囊肿史。有10多年吸烟史。
检查:右下腹部按压剧痛反跳痛,肠鸣音亢进,移动性浊音阳性。
望诊:舌质淡白,齿痕,苔薄白。
切诊:右脉弦数,左脉沉弦细。
西医诊断:大网膜转移癌。
中医辨证:肝郁血滞,血瘀阻络。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止痛。
处方:
[插图]
治疗过程:2009年2月4日二诊:(处方略)。
2月18日三诊:近2周来,食纳不香,腹胀,饭后即排便,尚成形,便后腹胀略见轻,排便时肛门痛,食欲不香,咳嗽见好,痰多、色白、黏稠。脉弦数,苔薄白,舌质淡,拟以健脾补气,芳香开胃为法。处方如下:
[插图]
2个月后随访,癌痛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提高,自觉尚属满意,门诊继续观察。
例二 刘某,女,71岁,门头沟区,门诊病历手册。就诊日期:2010年5月31日。
主诉:胃痛腹胀4个月。
现病史:患者去年12月出现胃痛腹胀,B超提示异物增生,在某医院住院后,3月10日病理穿刺诊断胰头癌,未做手术及放化疗。现症:胃部疼痛、腹胀,喜按,食纳不香,消瘦,时有恶心,无呕吐及黄疸,进食不适即呕吐。大便2~3日一行。
检查:血压140/80mmHg。上腹及右侧腹部压痛明显。上腹部烫伤后皮肤色素沉着。
既往史:有高血压史。
望诊:舌质红,少苔
切诊:脉沉弦细
西医诊断:胰头癌晚期
中医辨证:肝郁血滞,毒热蕴结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解毒。
处方:
[插图]
治疗过程:2010年6月7日二诊:(处方略)
6月21日三诊:住院观察,现症:便秘,4日一行,胃纳量少,口渴,尿深黄,舌质光红。治法:养阴清热,健脾益气。处方如下:
[插图]
随访:药后口干减轻,大便已解,食欲尚可,胃纳稍增,一般情况尚好,继续观察。
例三 高某,男,66岁,保定人,门诊病历手册。就诊日期:2011年2月28日。
主诉:近3年来自感胃气上冲,窜痛
现病史:患者1973年起见有腹胀,伴全身游走性气窜疼痛,全身肌肉发硬,自觉腹内有股气上冲,直达头顶。睡眠较差,食欲不佳,大便3~4天一行,曾服用乳酶生100片/次,服用多数中西药汤剂未见效果。皮肤粗糙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西医化验检查均属正常,未能明确诊断。
望诊:舌质淡,舌苔黄,舌体胖大
切诊:脉沉弦
西医诊断:腹胀腹痛待查
中医辨证: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奔豚)
治法:疏肝降逆,活血化痰
处方:
[插图]
治疗过程:2011年3月21日二诊:(处方略)。期间又复诊多次。
2012年9月10日十二诊:胸闷有气,口不渴,但喜多饮则舒服,大便一日一行,胯部气窜好转,入睡尚难。处方如下:
[插图]
观察近2年,全身情况良好,已能下地干活,日常起居正常,情绪正常,自觉良好。
二、临床应用心悟
1.选方的经典性 本方出自医圣张仲景,收载于名书《伤寒论》,且为名书中治疗外感病的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方剂。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且有“群方之冠”之称;小柴胡汤为公认的“中医经典名方,因其功能和解枢机,通表达理,通津液,和胃气,为后世称为和方之祖,临床应用广泛。”故选此二方作为经典的代表名方,也是我从事临床多年常用的方药,故从临床应用角度进行阐释,典型性的意义不言而喻。
2.临床的实用性 从传统医学文献学的总体而言,桂、柴二方从古至今用于临证治疗者较为普遍,而且多有发挥。《金匮要略》中用桂枝汤加黄芪去甘草名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取其益气温经,和营通痹主治血痹证。也曾将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为大柴胡汤,用于治疗少阳、阳明病,见有往来寒热、便秘、腹痛,苔黄,脉弦为主症。
迄今为止,黄芪桂枝五物汤、大柴胡汤,在当今的临床上均为常用方剂,而且药证相符,疗效甚佳,足以说明,“桂、柴”二方的实用性意义,并为后世应用发挥有较大的启迪。
3. “古方今用”的普及性 从上述对黄芪桂枝五物汤和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为例,足以说明经典方“桂枝汤、小柴胡汤”,从医圣仲景创立之日起,经过几百年来前贤们临证应用与发挥者无法计数。不仅用于外感性常见病、多发病,而且还广泛用于疑难杂症,或尚无明确诊断和特效药的病症,但是运用中医药理论辨证选用“桂、柴”二方,也可取得良好效果,足以说明传统经典方药在现代临床上的可“普及性”。
最后要说明的是:对于经典方“桂枝汤、小柴胡汤”并列推介的意义和目的,尚有对已故的伤寒论专家的感恩与追忆,进一步理解了他对《伤寒论》经典方药的高度概括,
他曾说过用“桂、柴”二方的加减变化,可以融会贯通《伤寒论》,不但对外感病证,而且可引申到治疗疑难杂症的高度评价。从现代的科技水平来看,对于桂、柴二方,针对其本证、传变、并病、直中等的辨证论治,完全可以作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最佳选题之一,留待今后作为边缘学科的共同协作。
主要参考文献
1.曹伟春.桂枝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成药,1991,13(8):33.
2.王缨.小柴胡汤免疫——内分泌调节药理研究概述.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2):1949-1950.
3.广州中医学院.方剂学(中医、中药专业用).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4.张宏都.桂枝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求医问药,2012,10(4):584.
5.滕晶.桂枝汤双向调节作用药理研究及临床应用概况.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5):394.
6.田安民.桂枝汤药理作用初步研究.中成药研究,1983(3):25-28.
7.杨媛.小柴胡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成都医药,2002,28(6):373-375.
8.李玲.小柴胡汤防治肿瘤机制研究进展.中医药学报,2012,40(3):148-150.
9.杨殿兴.伤寒论读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本文为2012年10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名医大讲堂”讲演